33 裁军(1 / 1)
袁家文这段时间很忙,一方面是担任袁世凯的副官,需要整理很多的资料,了解很多的信息,写出对策,另一方面是要将前段时间向祖父建议的情报处整理出来,还有就是要为子任和怡龄在北京举行欢迎宴会。
余光定是袁家文以前一直培养的亲密侍卫,这些事情自然不会瞒着他,将近段时间国内外的报刊杂志、总统府的命令、情况通报等所有文件资料经过整理之后摆在了袁家文的桌上。
袁家文正在综合分析这些文件,写了两份分析报告,《当今中国动态分析》《建国方略》,还有就是一份申请,《关于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申请》。
相比日本而言,中国现在的政府和部队丝毫不曾注意过对自己的部队进行保密,很多的消息轻而易举就能获取,想到日本人那庞大的情报系统,袁家文就不寒而栗,虽然袁世凯也在很多部门里设置了密探,但是传回的消息没有经过系统性的整理,凌乱而缺少太大的价值,作为一名资深的情报人员,缺乏准确的情报一直是袁家文心中的怨念,如果不是担心过于暴露自己,袁家文早就组建情报机关了,也不用等到现在才做。
“国家安全委员会由军事情报局和经济情报局组成,军事情报局分为对外谍报局、国内反间谍局、军队管理局三个部门,主要任务是分别负责收集英美法日等列强的军事情报,以及针对国内各个非北洋派系的军队情况,和对军队中的人员进行审核;
经济情报局是公开和秘密地收集和分析关于国内外政府、公司和个人在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报,协调其他国内情报机构的活动,并把这些情报报告到北洋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作……”
袁家文看着自己所写的报告,想了想,将成立特别行动队的想法划掉,这个年代,还是不要把权力过于集中在一个部门地好,这个国家安全委员会暂时还是只收集情报好了。
对于为什么收集政治、经济、科技情报,这一点上袁家文做了详细的解释,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很多时候,一些国家为了转移国内经济危机的影响,会考虑发动战争来转移国内的视线,至于其他的,他不准备说太多,这些东西都是目前比较超越时空的,他不希望自己的东西落在别人的手中,好东西要慢慢拿出来的。
“军事情报局的地域划分:
就目前的情况看,很有必要分为几大区域进行情报收集活动,两广(广东广西和福建),两湖(湖南湖北江西),长江下游(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满蒙(东三省和蒙古),北方(山东河南直隶等黄河以北地区)
情报处人员构成:军事情报局设局长一名,三个分局分别设立处长,下设各科,设科长一名,副科长数名,情报人员若干,情报分析师数名。
情报人员具体设置……
情报人员具体培训……”
洋洋洒洒几大篇,想起现代化的军校建立,有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建军的思想写出来,《关于保定军校改革的建议》
袁世凯把原陆军大学堂搬至北京,并更名为陆军大学,历史上是今年10月在保定原址开办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正规化高等军事学府。在1912年至1923年期间,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当中不少人後来成为黄埔军校教官。在国民党及□□内都有保定学生。如果从北洋军学堂算起,保定训练了接近一万名军官,当中超过一千六百人获得将军的衔头。造就了大批军事人材,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想起怡龄曾经给自己的那份曾就读保定的名将名单(包括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及其前身),袁家文就觉得自己的口水忍不住要流了下来。看看都是些什么人啊,熊秉琦、吴佩孚、齐燮元、孙岳、李景林、王都庆、孙传芳、王承斌、□□、张群、杨杰、陈调元、李济深、商震、季方、叶挺、赵博生、董振堂、边章五、季振同、张克侠、邓演达、蒋光鼐、陈铭枢、熊式辉、陈宝仓、黄绍竑、黄琪翔、张治中、傅作义、何基沣、余汉谋、刘文辉、陶峙岳、唐生智、李树春、杨爱源、李品仙、郝梦龄、乔明礼、罗卓英、周至柔、秦德纯、顾祝同、陈诚、白崇禧、钱大钧、刘峙、上官云相、薛岳、陶钧、胡宗铎……
如果能够把这些人收入囊中,还有什么担心的呢?
想起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这些人可都是榜上有名的,如果袁世凯不死的话,北洋派至少在大体上保持一致,政局相对稳定,北洋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各种体制的基础多在那一时期奠定,公布的一些法规、条例对工商业发展也起了一定作用。不论如何总比后世军阀混战要好得多,关键就是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只要袁世凯不要触动袁家文的底线,袁家文想自己还是不会动手的。
在关于建立保定军校的建议中,袁家文提出保定军校的主要功能是训练初级军官,学习期为两年,分步、骑兵、炮、工、辎重五科,保定军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需要参照德国与日本的军事教育,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订而成。学制章程参照美国士官学校,教官建议从国外聘请优秀的军官担任。同时从各军选取优秀的指挥官对学生进行战术指导。
同时,军校在进行军事教育的同时,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用社会党的思想来教育学生,抢夺同盟会的群众基础。
乱世所为,当以武力为主,袁家文以自己和张学杰曾经对侍卫进行的训练作为借口,制订了新的训练手册,这是一份全军训练达标手册,包括括行军、班排战术、刺杀、射击达标成绩、手榴弹投掷距的明确规定。
没有写得太详细,只是按照后世解放军新兵连的要求做了基本的要求,同时,根据国内外的训练,提出了新的训练方式,在学校添加新的训练装备,例如单双杠等体育设施。
同时提出建立国家预备役的想法,一想到几年后日本抢夺德国在山东的利益,袁家文恨不得把后世甚至包括特种部队等都拿出来,反正自己手上有一个特种部队的老大,有他在还怕拿不出特种部队吗?
再想想,又添加了一个建设军事后勤部的想法,对现有后勤工作进行调整,军事后勤处的主要工作是保证军械、军饷的发放,同时把医院、军工厂纳入后勤管理,其中增加军事装备科和交通科,要求后勤部在战时要承担组织支前队的工作。
看着这份文件,袁家文估计自己大概要促动很多领军人的底线了吧,特别是军饷那一块,哪个领军的不是在吃空饷呢,现在把发放军饷的权力收回,估计这些人有得闹了,冷冷地一笑,不怕你闹,就怕你不闹,谁闹就收拾谁呗!
想了一会,又拿笔开始写建立中华民国后备役制度,直接指向裁军。
*****
“少爷,老爷在找你呢!”敲门声把袁家文惊醒,开门看是自己的贴身小厮俞宏,睡眼朦胧地点点头,然后让他打盆水来让自己清醒一下。
“祖庭,你的这个建议和报告我让他们都看了,有些具体的事希望你详细说明一下。”一进书房,袁家文才发现徐世昌、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段芝贵居然都在,这些人可都是掌握兵权的人啊!
“是。”
“你提议裁军,为什么?”冯国璋发现袁家文居然提出裁军的想法,大骇,这个年代,军队就是安身立命之根本,怎么能够自断羽翼呢?
“几位叔叔不要着急,祖庭大胆,请问我们现在一月军饷是多少?”
“士兵十块到十二块,军官按照级别不一样。”
“未知现在我们有多少士兵?”
“十五万左右。”
“接近十五万。”冯国璋和段祺瑞相互看了一眼,琢磨着说出一个数字。
“十万左右。”王士珍和段芝贵想了想是说。
“那每月的军饷相当于四百多万,一年光军饷就要将近五千多万,不知现在各省税收多少?”
“祖庭也不用再多问了,现在的财政收入每年只有近百万,我们现在正在向其他各国申请借贷,至少要先满足军费。”徐世昌叹了一口气,现在对这个年轻人一点都是不敢小看了,详细地回答他的问话。
“接近四十万的军队。太多,为什么不裁点兵呢?”袁家文问:“这么多军队国家财政也拿不出这么多钱。”
“不是不裁,而是现在不能裁,南方现在有大量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的军队,我们一旦裁军,此消彼长之下,以后还有我们话事的权力吗?”徐世昌显得很是为难。不是不知道现在国家的现状,关键是没有人敢首先放下自己是手中的武器。
“兵,贵精不贵多;更何况裁兵并非简单地裁减军队数量,必须要有一些相关措施确保军队不会因为战争消耗降低战斗力。”袁家文只好给这些思想僵化地人做做工作。
“哦,祖庭,你是说建立后备役吗?”冯国璋不以为然,“后备役我了解一些,可后备役必须有完善地政府行政体系,才能发挥功效,现在就要在全国实行,恐怕很难。”
“不是全国,是我们北方。而且我们缺少完善的政府行政体系,那就一起做。”袁家文不紧不慢地说。
“什么是后备役?”徐世昌没有带过兵,不是很清楚。
“后备役也称预备役,是指国家平时以退役军人、民兵为基础、现役军人为骨干组建起来的战时能够迅速转化为现役部队的武装力量。老百姓在服预备役期间,定期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任务,一旦发生战争,立刻征召入伍,应征服现役。”
“这个想法很不错啊!”徐世昌点头。
“想法是很好,但是没有完整的行政体系,根本没有办法建立后备役。”冯国璋没有好气地说,他以前裁军的时候直接给士兵发放遣散费,士兵回去之后不是落草为寇就是占山为王,成为地痞流氓,很少有回家务农的。
“叔叔说得不错,裁军之后士兵不能简单地派遣回家。我们中国的行政单位在清朝是村,然后是乡、区、县、市、省,我们在每个县设立一个后备役指挥所,每个乡设立后备役指挥组。从裁军裁下来的人中选择那些基础的、战斗技能熟练、经验丰富地士官充实到基层,裁减下来地军官则充实到指挥所中。指挥所的工作主要是组织和征召后备役,指挥组则负责在农闲时对后备役人员进行训练,同时掌握所辖区域后备役人员的状况,这包括数量、年龄等等,还要在辖区内进行宣传,让国民认识到后备役的意义。
顿了一下,袁家文继续说,“士兵后备役分2类:第一类,包括基干民兵和经过后备役登记的28岁以下的退伍士兵与军外专业技术人员;第二类,包括普通民兵和经过后备役登记的18~35岁的男性青年。
军官后备役包括退出现役转入后备役的军官,授予后备役军官军衔的退伍士兵、专职人民武装干部、民兵干部和经过军事训练考试合格的高等院校毕业学生,以及确定军官后备役的非军事部门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各类后备役军官,按照规定服预备役已满最高年龄者,即退出后备役。”
“中国自古有好男不当兵说法,一旦真的召集后备役,这些人会逃跑的。”段祺瑞提出自己的异议。
“这就需要另外地配套制度,第一惩罚措施,第二鼓励措施;惩罚措施就是凡是拒绝征召的都要受到惩罚;凡是应征入伍的都要受到奖励。比如军属优待,在经济上社会地位上给他们一些优待或者照顾。后备役指挥组还可以担负照顾出征军人家属地任务,主要是帮他们解决困难,比如缺少劳动力,指挥组可以召集后备役人员帮助军属耕田割麦等等。如此可以缓解不愿当兵地问题。”
“另外对裁减下来的官兵,愿意回家的,可以由政府发给遣散费和安家费,不愿意回家的,由政府成立几支有专有用途的新的军队,比如成立工程部队,负责修建道路交通等军事民用建筑。成立垦荒部队,组织士兵到东北进行垦荒种植等等。
这两者都不愿意的,政府还可以推荐到一些厂矿企业工作。总之,决不能让士兵就地遣散。这样既解决了士兵地出路,又不为社会添乱。
对于团级以上的军官,将进入陆军大学高级班学习,低级军官将进入保定军校,关于保定军校的事,我事先已经向祖父秉呈过了,这些军官毕业之后再分配到部队中工作。
……”
袁家文谈啊谈,说啊说,终于把这些手握重兵的人给说动了,说动的关键还是在对付革命军,北方军队主动裁减,表明和平意思,南方军队怎能不裁减呢?更何况袁家文反复强调,
并不是军队数量下降了实力就弱了,决定军队战斗力的是军官和训练,裁军的目的是节省军费,不是为了削弱军队,故而裁军不能单纯地裁军,要在裁军中对军队进行建设,使军队更强大。
这些话都说在了几个带兵将领的心坎上,谁不想自己的实力更加强硬一点呢?
段祺瑞点点头,对袁家文的说法表示认同,虽然有些地方还不是很清楚,不过看总统的意思,肯定是支持袁家文的做法,这个军是肯定要裁的,既然如此,还不如自己来主动表态。
“我赞成,裁军必须要裁,同时后备役必须要尽快建立起来,钱,我们可以向各国公使进行借贷。”段祺瑞果断地做出了决定。
只是这个决定让袁家文又悲又喜,你赞成裁军当然好,但是你干嘛非要向外国银行借贷呢?
“几位叔叔,这个不用担心,现在国内百废待兴,工商业欣欣向荣,我们接下来就要大力地扶持工商业,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税收,我这里有一份我义妹怡龄曾经提过的发展民族工商业的建议,各位叔叔可以以作参考,按照怡龄所言,进行工商业支持,一年以后财政收入将增加一倍,两年以后,财政收入完全可以突破上亿。”
“什么?”几人都是见惯了钱的,但是想到现在的财政税收,当真是心下惨然,一个小女子的建议居然可以让国民财政两年内翻几番,这个,可信吗?
“财政税收建设也是需要后备役的支持,我们可以在某些资源丰富的省市设立厂矿,为了保证厂矿的正常工作,也同样需要后备役来保证安全。我再说说后备役能够起到的另一个作用,中国社会一向如一盘散沙,政令不通,乡镇的家族势力远远超出政府的势力,诸公想想看,一旦在村一级的单位中建立后备役,这就等于成立了一个以省后备役为中心的触角遍及广西社会各个角落的管理体系,这大大加强了政令的通畅,彼时诸君一声令下,指令传至全省各个角落,指挥北方各阶层等于如臂使指,北方的战争潜力顿时提高十倍。”
这话立刻让在座各位悚然动容,所有人开始还只是仅仅从军事角度考虑,后备役建立后可以加快军队的补充,变相提升军队的战斗力;袁家文这一提醒,他们才又认识到这套系统不但可以应用于军事也可以应用于民事管理甚至可以提升税收。
“裁军一定要裁,后备役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搞。”冯国璋等人坚定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