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1 / 1)
彭德怀参加了讨论,举了手,没有提出不同意见。
北戴河会议闭幕第二天,彭德怀到东北地区视察。他首先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这个坐落在松江平原上占地五十多万平方米的培养高级军事技术人才的最高学府,和全国其他院校一样,正处在“大跃进”的滚滚热浪中。一座座宫殿式的教学大楼和办公大楼的墙壁上,悬挂着鼓舞人们“苦战”、“攻关”,“争放卫星”的巨幅标语,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有成群的人在辩论,在思考,在汗流浃背地忙碌着,彭德怀在哈尔滨市招待所住了一夜,第二天就搬进了学院。为的是要亲眼看一看、亲自体验一下这座人民解放军科技人员的摇篮,是如何迎接正在全国澎湃兴起的“大跃进”的。
第三十一章 “请为人民鼓咙胡” 第一节 “我和许多人一样”(2)
彭德怀深入各教学系和专业教学组,同教授们进行了交谈,察看了许多实验室、实习工厂、学员食堂和进行野外作业的帐篷。考察中,彭德怀听到的是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彭德怀从哈尔滨到齐齐哈尔,又从齐齐哈尔转回沈阳,一路上,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全民“大跃进”的生动图景。一望无际的松辽平原上,到处是一片片刚刚建起的炼铁土高炉,白天烟雾弥漫,夜晚火光冲天。列车经过的城镇和车站的墙壁上,贴满庆祝人民公社成立的大字标语和工人农民抒发豪情壮志的诗歌。彭德怀在火车上不禁赞叹说:“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中国人民向着党所指引的宏伟目标开始跃进了!”他自己的热血也在沸腾。每到一地,他都热情洋溢地鼓励干部和群众解放思想,敢想、敢说、敢干,要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向部队干部讲话的时候,他曾激动地说:“……过去唱歌是‘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中国人民几千年来饿肚子的问题,今年解决了!今年粮食产量是7000亿到8400亿斤,明年是1.5万亿斤。每人年平均有1吨粮,什么战争、灾害都不怕了。今年钢产量是1070万吨,明年钢产量是2500万吨,可能达到3000万吨。马克思讲过的‘一天等于二十年’,现在证实了。我是最近才相信这番话的……”①
彭德怀在难以抑制的兴奋中结束了他的东北之行。在那“大跃进”的浪涛席卷神州大地的狂热年代,他和许多人一样,曾以虔诚的心情,拥护“大跃进”,指望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跃进”,给全国人民带来幸福的生活,取得人们所向往的、震撼世界的成就。
他从东北回到北京,处理了国防部的一些重要军务,欢度建国9周年的国庆节,随后又风尘仆仆地奔赴西北地区考察。他到了内蒙、青海、甘肃、陕西等省,重点是了解人民公社和大炼钢铁的情况。
在兰州军区司令员张达志的陪同下,彭德怀乘吉普车从青海省的格尔穆出发西行。他坚持多年来视察工作的老习惯,不让事先通知要去访问的单位。当他们的车子开进沙漠绿洲中的敦煌,在县委门前停下来的时候,县委的领导人没有一个在家。出来迎接他们的是县委的一位年轻秘书。彭德怀对秘书说:“小同志,我们要在这里住一宿,吃两顿饭。一顿在你们机关食堂吃,一顿到人民公社食堂去吃。大家吃什么,我们吃什么,跟大家一起吃。”
在县委食堂就餐的人看到彭德怀也在食堂用餐,站起来笑着向他这边张望。彭德怀也笑着向大家点头致意。他和人们随意交谈,在食堂里不时响起阵阵笑声。
晚上,由敦煌县县委副书记刘孟晋介绍情况,这是彭德怀初次亲身接触人民公社这个在中国大地上正在兴起的新生事物。刘孟晋是个淳朴老成的中年人。他告诉彭德怀,这里是全县组成一个人民公社,8万人口,分8个大队。9月2日试办,11日正式成立。试办中群众写了7万张大字报,贫农最积极,要求割掉资本主义尾巴,把所有的生产资料都交归公社,不要任何代价;中农有些是被迫的,很勉强;富农的生产资料不肯全部交出来,有的把猪、羊藏起来,有的把毛驴杀掉。听到这里,彭德怀不无担心地说:“你们一县一社,不一定是方向。公社并非越大越好,主要是看对于发展生产有利没利,超越现实条件就不能算是先进了。在由高级社合并成公社当中,要注意到避免发生破坏生产资料的现象就好了。”
第二天,他又在县委副书记的陪同下,参观了郊区的杨家桥生产大队。沿途看到许多棉花掉在路上。在菜地里,他看到大量白菜零乱地堆放着,遍地散落着菜叶。到了村里,社员们正在开饭,彭德怀走近锅台,用勺子搅着盆里的稀面糊看了看,发现里面掺的是土豆块。
彭德怀转身带着疑惑的神情,小声问刘孟晋:“这么多人一起吃饭究竟行不行?”杨家桥大队的一些景象,向他提出不少值得疑虑的问题。
第三十一章 “请为人民鼓咙胡” 第一节 “我和许多人一样”(3)
到了兰州,省委副书记霍维德陪他去参观了一个近郊区的雁滩人民公社。参观完毕,彭德怀那颗被阴云笼罩的心情又变得明朗起来。
雁滩公社地处黄河两条水流之间,是黄河中间的一个狭长小岛,自然条件很好。公社一位姓马的社长,领着彭德怀一行一边看,一边介绍说:雁滩公社是由5个农业合作社合并而成的。全社共1.7万多人,2.66万亩耕地,其中有1万亩是菜地。主要是向兰州市、工矿区供应蔬菜。由于公社规模较小,土地肥沃,又比较集中,管理上也比较有秩序。从果园、苗圃到鸡鸭场、奶牛场;从托儿所到幸福院,处处搞得很整齐,井井有条。
在公社的第七食堂,彭德怀一面同炊事员握手,一面问:“现在能不能吃得饱?”一个女炊事员笑着答道:“饱得很,没得数地吃!”
在雁滩公社,彭德怀边走边看,边与人交谈,参观了3个多钟头,始终兴致勃勃。陪同来的省委领导人告诉他:今年全省粮食是特大丰收,每人平均可达到1500斤。洮河引水工程也已经全面铺开,竣工以后,黄土高原靠天吃饭的历史就要结束了。
在西北地区的这段考察,彭德怀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他不怀疑人民公社运动的正确性,但是,公社究竟如何办才好,却是一个十分重要又亟待解决的课题。在他看来,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具有像雁滩人民公社这种自然条件的毕竟还是少数。
彭德怀在西北地区进行考察的那些日子,正是全国“大跃进”进入高潮的时期。彭德怀和许多人一样,对全国形势的看法是乐观的。但是,他的乐观是有限度、有保留的。他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特别是经过西北地区的一段考察之后,他看到了事物的复杂和不平衡,他处事也就更加谨慎。
“大跃进”的热风也吹进军营,有的部队写信给他,要求军队成立公社。还有几位团政治委员联名上书给他,要求部队立即实行供给制。尽管“形势”逼人,彭德怀还是冷静地处理了这些问题。他给部队回信,明确地说:“社会分工不同,军队是一个担负战斗任务的军事组织,把军队改为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是不恰当的。”“现在军队内部实行供给制的想法也是不现实的。不能把我们过去采用的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和未来的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制度混淆起来。我们现实的分配原则,只能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第三十一章 “请为人民鼓咙胡” 第二节 乡亲的呼声(1)
彭德怀对“大跃进”中的问题,在认识上发生明显变化,是1958年12月中央在武昌召开八届六中全会时开始的。首先对当年的粮食产量,他提出了不同看法。当时,在西北地区的小组会上,讨论公布1958年全国粮食产量数字的时候,许多人赞成公布1万亿斤或1.2万亿斤,甚至还有人说“粮食要多少有多少”。彭德怀不同意这些意见。他直截了当地说:“粮食没有那么多。”当时有人批评彭德怀思想“保守”,说:“老总啊,你这也怀疑,那也怀疑,可怎么办呢?”彭德怀解释说:“公布的数字宁可少一些,将来追加数字比较主动;公布的数字多了,将来被动。”①
武昌会议结束后,彭德怀便回到湖南家乡去做调查,决心把有些情况弄个水落石出。
彭德怀在湖南做调查,是由省委书记周小舟陪同的。周小舟和彭德怀同乡,也是湖南湘潭人,学生出身,抗日战争以前就给毛泽东当过秘书。小舟这个名字就是由毛泽东叫他“小周”叫起来的。他是一个头脑清醒,工作深入,讲求实际的人。他陪彭德怀先到了湘潭县乌石大队彭家围子所在的卫国人民公社。周小舟告诉他:前些时候湖南省委开过一次常委会,会上大家都不同意把当年的粮食产量估计得那么多,也不同意把次年的粮食产量指标定得那么高。所以,近几个月湖南老是挨批评,还被拔了“白旗”。可是后来证明,“插红旗”的某些省粮食相当紧张,而他们这个被拔了“白旗”的省,粮食倒还富裕。竟出现了“红旗省”向“白旗省”借粮的怪事!
谈到土法炼钢,周小舟说:全省共建起5万多个小土高炉,生了火的还不到一半,出了铁的就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