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彭德怀传 > 第18章

第18章(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大姊的坏男人 鏖兵西北 爱上大明星 盛唐 黑皮自白 矢的 后宫(李天晴) 让血泪换一个神话 中国远征军史 战意冲霄

3月22日上午,彭德怀和习仲勋接连向中央军委报告:胡宗南21日令三十一旅经川口渡延水,进至青化砭筑工据守,限24日到达。“我军拟以伏击或乘其立足未稳彻底歼灭该敌”。同时令野战兵团各纵、旅于22日晚和23日拂晓前,按指定地点隐蔽集结,看好地形,并封锁消息。

第十六章 三战三捷 第一节 巧布口袋阵(2)

彭德怀把部队部署于青化砭附近蟠龙川东西两侧及以北地区。第一纵队在川之西山,第二纵队和教导旅在川之东山,北面新四旅在青化砭东北。布成了对沿咸榆公路北进的敌军张开口的口袋阵。待敌后尾通过房家桥后束紧袋口,截断敌之退路,进行两侧夹击。另以独一旅为预备队,并监视安塞、延安方向之敌。

为确保初战胜利,彭德怀和习仲勋、张文舟、徐立清及旅以上指挥员到青化砭四周察看地形,在现地分配战斗任务,具体部署了兵力。

青化砭位于延安东北50余里处,在一条40多里长南北走向的蟠龙川中。咸榆公路沿大川而上,穿过青化砭。公路两侧为连绵起伏的山地,便于隐蔽的部队出击,是打伏击的理想战场。观看地形后,指挥员们都佩服彭德怀的这个布阵。认为三十一旅只要钻进“口袋”,等待他们的只能是灭亡的命运。但这一带山地都是光秃秃的,不容易隐蔽好,彭德怀一再交代:“一定要注意隐蔽。敌人来了就不顾一切地杀下去!要突然,要猛,一鼓作气把敌人歼灭在这沟槽子的公路上。”边说边挥手做出围歼的姿势。

24日拂晓前,野战军各旅进入伏击阵地。当时陕北高原的山地尚未完全解冻,春寒料峭,冷气袭人。指战员们伏在冰冷的山岭上,紧握钢枪,严密注视着河川,随时准备出击。可是从天明等到下午5时未见敌军踪影。彭德怀命令各部于下午6时后撤出阵地休息。

指战员们埋伏了一天而敌人没来,预定的歼敌计划未能实现。这下子,议论纷纷。有些人担心离延安这么近,会不会走漏了消息;有的人沉不住气,怀疑情报的可靠性。有的战士还说:准来?哪有那么准,敌人听你指挥啦!彭德怀了解了这些情绪,说:老根据地的群众是不会去向敌人告密的,情报也是不会错的。敌人是一定会来的。今天伏击不成不要紧,就当成咱们的一次演习。告诉大家要有耐心。他分析道:你们要掌握敌人的心理嘛!胡宗南虽然是个草包,但是他的主力由延安北上安塞之后,需要派兵保障其侧翼安全,这一点军事常识他还是有的,不然他怎么能捞一个陆军上将当呢?何况他有大炮、坦克,有汽车,又想捕捉我主力部队,这陕北唯一的一条公路,他能不走吗?所以说,他一定要来。

当晚,彭德怀和习仲勋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报告:敌三十一旅24日到达拐峁,停止前进,可能是待补粮食(按:事后得悉,三十一旅在川口宿营补给)。我们明日仍按原计划部署待伏三十一旅。同时电令各纵旅首长:“明日我军仍以伏击之势,按24日部署坚决执行伏击。必须耐心认真布置,勿因敌一二次不来而松懈战斗准备。”彭德怀再三强调:要严格做好伪装保密工作。

3月25日凌晨4点左右,寒星闪烁,群山灰蒙。西北野战兵团主力进入原地区设伏。上午6时许,胡军第三十一旅由川口、拐峁沿公路向青化砭前进,其空中侦察和地面的火力搜索,都没有发现野战兵团的伏击部队。于是大模大样朝前走,机枪、小炮裹着枪衣、炮衣,还捆在驮子上。10时左右,其先头部队进至青化砭附近,后卫过了房家桥,整个行军纵队完全进入彭德怀布下的伏击圈内。在信号枪发过后,西北野战兵团按预定部署,在石绵羊沟紧紧封住袋口,拦头断尾,东西两侧部队以排山倒海之势,猛烈夹击敌人。迅速将敌压至不到7公里长,只有二三百米宽的川沟里。敌军首尾不能相顾,兵力尚未展开就完全丧失指挥,顷刻间乱作一团。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战,三十一旅直属队及九十二团2900余人全部被歼灭,旅长李纪云被俘。整个战斗打得非常快速,干脆利索,子弹消耗少,缴获多,当时被新华社称为“模范战例之一”。

战斗结束后,彭德怀兴奋地说:“敌人气势汹汹,可是在眼前这小小的战场上,我们以绝对优势兵力压倒了它。在具体战斗中,就得杀鸡用牛刀!”

彭德怀高度赞扬边区群众的作用,说:“古人写信,信封上写‘如瓶’两个字。边区群众对敌人真是守口如瓶,不是自己人就不给你说真话。青化砭这一仗,要不是在陕北,是很难打的。”

第十六章 三战三捷 第一节 巧布口袋阵(3)

青化砭之战是西北野战兵团撤离延安后,彭德怀依靠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地形,彻底干净歼灭敌人的第一仗,既打击了胡宗南军的嚣张气焰,又振奋了西北野战兵团的斗志,提高了边区军民的胜利信心。

第十六章 三战三捷 第二节 虎口夺食(1)

当蒋介石、胡宗南正起劲吹嘘攻占延安的“大胜利”之际,青化砭歼灭战给了胡宗南当头一个闷棍。他不敢吭声,总结教训是因兵力分散而被歼。西安绥署在其“得失检讨”中认为:三十一旅之所以被歼,一因兵力单薄,再因疏于搜索警戒,三因未走山地而专用川道,遇伏击不能立即占领高地作坚强之抵抗而使全军覆没,是为前车之鉴。于是采取其国防部制定的“方形战术”,实行宽正面集团式的“滚筒”前进。队伍开进时集结几个旅为一路,数路并列,缩小间隔,互相策应。白天走山窜岭,轻易不下山沟;夜间露宿山头,构筑工事,稳扎稳进。认为这样既可以避免分散孤立而被歼,又可以找到西北野战兵团主力进行决战。

彭德怀识破胡宗南的新战术,采取了相应的对策:组织小部队在敌兵团的前后左右不断进行袭扰,长时间地疲惫消耗敌人。野战军主力选择有利于机动的地点隐蔽,耐心等待敌人弱点暴露和兵力分散再行聚歼。彭德怀说,你大部队滚筒式一跃再跃,我就让你在滚动中推磨转圈,把你当小毛驴那样牵着走。

青化砭战斗后,胡宗南判断西北野战兵团主力在延安东北地区,即于3月25日令其整编第一军、第二十九军共11个旅,由安塞、延安、临真镇地区,兵分3路,经延长向延川、清涧地区前进,企图在这一线寻歼野战军主力。西安绥署命令:要“以主力由延川、清涧地区先切断黄河各渡口,尔后向左旋回包围匪军于瓦窑堡附近而歼灭之”。

3月26日,彭德怀向中央军委报告:“胡宗南目前寻我主力决战”。“我们拟顺应敌人企图,诱敌向东。以新四旅之两个营,宽正面位置于青化砭东及其东南,节节向延川方面抗击”。

从3月29日至4月3日,敌人先后占领延川、清涧、瓦窑堡(子长)三城。但连连扑空,未找到西北野战兵团主力,其部队却被拖得疲惫不堪,给养也严重困难。

4月初,毛泽东给彭德怀、习仲勋来电提出:“我军歼击敌军必须采取正面及两翼三面埋伏之部署方能有效,青化砭打三十一旅即是三面埋伏之结果。”彭德怀认真思考电文意见,认为敌人已改变战法,重兵集团密集行动,我以不足3万的兵力,对挤成一团的8万敌军,既难包围,也难分割,因而我方也需改变战术。他同习仲勋等商量后,即向中央军委报告,说明自青化砭战斗后,敌异常谨慎。不走大道平川,专走小道山梁;不就房屋设营,多在山头露宿;不单独一路前进,而是数路并列,纵横三四十里以10个旅布成方阵。以致三面伏击已不可能,任何单面击敌均变成正面攻击。敌人此种小米碾子式的战法,减少了我各个歼敌的机会,须耐心长期地疲困他,消耗他,迫其分散,寻找弱点歼灭之。彭德怀的这个作战指导思想,为后来毛泽东提出的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做出了贡献。毛泽东对彭德怀的意见深为赞许,说,作为一个指挥员,就是要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独立地做出决断。即给彭德怀、习仲勋回电:敌10个旅密集不好打,你们避免作战很对。数日内仍以隐蔽待机为宜。

彭德怀以少量兵力同敌人周旋,使胡宗南的数万军队,在延长、延川、清涧、子长一带兜了个大圈,处处扑空。敌军在陕北的千山万壑之间转了12天,“武装大游行”400余里,也不知西北野战兵团主力在何处。胡军士兵在无数山梁之间爬上爬下,睡野地、啃干粮,还经常挨游击队袭击,精疲力尽,士气沮丧。4月初,陈赓部在晋南展开强大攻势,晋南之敌告急。胡宗南不敢再北进转圈,便以整编第七十六师守备延川、清涧,以第一三五旅留守瓦窑堡,主力于4月5日南下蟠龙、青化砭集结补给。尔后,视情况变化再定下一步行动计划。

彭德怀乘敌主力南撤之机,于4月6日,在永坪地区对刘戡的整编第二十九军打了一次伏击,歼敌600多人后撤出战斗。这时,胡宗南判断西北野战兵团主力已转移到牡丹川(延安市)、李家川(子长县)地区,遂决定彻底“扫荡”牡丹川以北并摧毁我游击根据地。于是集中主力8个旅,分别由蟠龙、青化砭向西北方向移动,调一三五旅南下策应,企图“逐次扫荡牡丹川以北各山沟并向右回旋,会同瓦窑堡南下之一部包围匪军而歼灭之”①。

目 录
新书推荐: 李二狗和地主家的女人们 军阀:开局给袁大帅献玉玺 谍战:潜伏的我却觉醒悍警系统! 重生40,火红年代从杀鬼子开始 民国:从黄埔一期开始 抗战:爆兵打的鬼子说这仗没法打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炼狱之刃 抗战:开局无限物资,老李麻了 重生78年,从组装豹2坦克开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