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絮乱(1 / 1)
下朝之后,太子返回东宫闭门不出。
这三个月来不管群臣如何的争执不休,不管朝堂之上如何纷乱,太子始终如一的保持沉默。
事实上太子自入主东宫以来从未插手过朝堂诸事,也从未与权臣来往过密,对此群臣只觉得太子纯孝得有些平庸了。
于是渐渐的太子也开始没什么存在感。
肖奈回到东宫先卸下明黄色的太子朝服,换上月牙白的常服,十七岁的少年长身玉立,正是最好的时候,殊不知东宫的妙龄宫女们只是远远的瞧见太子的身影就要脸红心跳不已。
不过太子身边一直没有贴身侍候的丫鬟,全是清一色的太监,这让思慕太子的宫女们没有丝毫接近的机会。
“老三!老三!三嫂来信了!”于半珊一路狂奔是用冲的来到了肖奈跟前。
自从关外战乱之后,肖奈和贝微微传信便越发的艰难,尤其是最近一年北平城数次被匈奴军围困,两人最长试过半年没有对方消息。
肖奈几乎是迫切的打开信,信中所言一度让他眉头数度紧皱。
“三嫂说什么了?是不是关外的形势又严峻了?”于半珊着急问。
肖奈蹙眉说。“嗯,微微在信中说北平城的粮草已经用尽了,最多可以坚持一个月的时间,军民已人心大乱,如果朝廷再迟迟不支援粮草,东北恐会生变。”
于半珊一听脸色顿时大变,但肖奈还没说完。“这只是其一,还有贝郡王终于打听到为什么这一次匈奴人来势汹汹,旱情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老匈奴王早在五年前病故,现任的匈奴王是他的侄子,叫呼寒邪,呼寒邪一直力主入侵中原,这一仗恐怕不紧紧是为了抢粮食那么简单。”
于半珊急得掏耳挠腮。“这该怎么办?皇帝已经越来越倾向于对关外战事置之不理了,这些年皇帝年纪越大之后,做事风格就越发保守,右相那些老臣一味的说贝郡王是在假意求援,根本不相信北平确实危在旦夕。而且战火连绵,所有出北平的驿道都被阻断了,我们筹集的粮草也送不出去,这该怎么办啊?”
肖奈眉头紧皱,北平形势如此危急,一旦城破无异于将东北六州拱手相让给匈奴王,而且微微也将命在旦夕了!
“如今只能兵行险着,我修书一封,你命人快马送往北平。”肖奈立即坐到书案前奋笔疾书。
于半珊不敢一刻怠慢的立即带着回信飞奔出去。
于半珊走后,肖奈重新穿上太子朝服返回太极殿求见肖景帝。
这些日子肖景帝正烦得焦头烂额,就连他最喜欢的书法都没心情去研究了。
关于东北战事的折子在御案上堆成了小山高,他看不过来也看不进去,正巧这时候丽贵妃带着燕窝过来了,肖景帝便像找到了躲避的港湾,在丽贵妃的温言软语里寻求安慰。
丽贵妃是右相的女儿,她此时过来帮助父亲劝说皇帝趁机削蕃的。
“陛下,关外的战事,臣妾也有一丝半解,不知当讲不当讲。”
肖景帝叹了口气。“事到如今有什么当讲不当的,你说吧。”
丽贵妃说。“臣妾以为,这关外的事啊可以看成是很重要,也可以看成是小打小闹,关中地区有长城天险阻挡匈奴骑兵,这匈奴人再闹腾也只能在关外耀武扬威罢了,就像那贼子进不了主人家的门,只能朝门口一些花草撒气。”
肖景帝一听便来了精神。“你继续说。”
丽贵妃搂住肖景帝的胳膊亲热地又说。“臣妾愚见,如今的匈奴人不正是那进不了主人家大门的贼子吗?只稍不要理会,随他们折腾够了自然就会退兵,而且陛下还能借由匈奴人铲除贝郡王,让他们打个两败俱伤,陛下坐收渔翁之利。”
而此时肖奈正好来到御书房门口,也正好一字不落的听到了丽贵妃的话。
历史上总有一些佞臣误君误国,说的就是右相和丽贵妃!
回想另一个世界的北宋时期,就因为佞臣将关外燕云十六州拱手相送给敌国,结果导致北宋长达上百年的积弱和战乱,最终还被元朝所灭!
此时的东昭国不正是面对是否要守住关外的选择吗?
放弃国土对君主来说是奇耻大辱,肖景帝还没有糊涂到这个程度,只听见肖景帝说。“东北六州乃东昭国土,怎可放弃!”
丽贵妃娇嗔道。“陛下莫急,臣妾还有一计,待贝郡王与匈奴人两败俱伤之时,朝廷可出兵一举收复东北。”
肖景帝又沉默了一会,似乎是动摇了,他又道。“可是长乐郡主与太子有婚约在先,朕不能背信弃义。”
丽贵妃又说。“那便让太子现在就去将长乐郡主迎娶进宫,只要陛下让太子亲自前去迎接,既能证明陛下的诚意,又能堵住愚民的悠悠之口,日后长乐郡主依旧是太子妃,陛下也不算是背信弃义。”
这一句话简直是为肖景帝打开了一扇大门,对啊!只要把长乐郡主娶回来,就不算是他背信弃义了!至多收复东北之后,再把事情圆过去便是。
站在门外的肖奈勾了勾唇角,他本还来请求皇帝让他到关外去微服私访,以证明关外是否危在旦夕,没想到右相就这么把一个完美的台阶给他送过来了。
右相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太子出宫沿路危机四伏,再发生个什么意外就更顺理成章了。
“太子,需要奴才替您通传吗?”曾公公说。
肖奈彬彬有礼道。“不用了,父皇难得清闲,儿臣不便打扰。”
出了太极殿,肖奈让人通知丘永候和于半珊,他们要准备离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