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皇帝(1 / 1)
东昭国循前朝旧礼,凡五岁以上的皇子皇孙均要进国子监上学,一直到皇子成年之后才出学。
肖奈来到皇宫之后这八年来,后宫又添了四位皇子和两位公主,如今最小的才刚满月。
大皇子肖华已经十八岁,在一众还是稚童的皇子里最为出挑,就在上个月他被封为雍王,已经有上朝听政的权利了,也很得肖景帝看重。
三皇子肖珣的外祖家也在张罗着给他请封王爵的事情,现在就只差肖景帝点头了。
肖奈受封的是宁王,一开始也风光过,现在慢慢的兄长们的风头已经盖过了他。
午后国子监下课,看着被宫人前呼后拥的大皇子和三皇子,肖奈只淡淡的扫了一眼,平静的踏出书房。
于半珊和丘永侯已经等在国子监门外,选选的看到身穿一袭白色皇子服的肖奈便忙不送地招手。
于半珊是镇国将军于镇海的独孙,丘永侯是安国公府的世孙,安国公府也就是丘太后的娘家,两人同是十岁且是肖奈的伴读。
回皇后所在的未央宫的路上两人叽叽喳喳的说着话。
于半珊说。“你们没看大皇子那样子,我去!尾巴都快嘚瑟上天了,不就是上朝听政吗,老三,这口气我咽不下去,咱就这样让他骑在头上?”
丘永侯说。“老三,不是我说你,你好歹也是皇后生的嫡皇子啊,而且皇帝不是亲口答应等你成亲之后会立你为太子吗?有些东西你得去争取啊!”
两人越说越激动,肖奈忽然停下扫了两人一眼语气淡漠的说。“这事不着急,还有,回去再说,小心隔墙有耳。”
两人表示明白的做了个封口的动作。
肖奈想起了什么。“对了,有微微的消息了吗?”
说起这个丘永侯就泄气。“还没呢,我已经让管家把京城附近姓贝的人家都找遍了,没有叫贝微微的女孩,也没有长得像三嫂的孩子。”
肖奈心里一紧叹气道。“再找吧。”
于半珊这大嘴巴子的说。“按照咱们这穿越的规律,三嫂应该也是来了的,该不会是穿越到什么贫困山区了吧?”
丘永侯呼了他一个大巴掌。“愚公,你哪壶不该提哪壶呢,瞎说什么,三嫂一看就是个好福气的,一定会穿越到一个好人家,而且也一定会有记忆的。”
“啊!对对对,是我说错话了!”于半珊忙打哈哈。
但是肖奈脸色更是沉凝,其实他无心夺嫡很大原因也是因为还没找到微微,在找到微微之前他不能被困在皇宫里。
揭过这事,为了让气氛愉快一些,于半珊又说。“哎哟喂啊,咱们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每天看着府里貌美如花的丫鬟们在面前晃啊晃的却不能下手,你们知道哥哥我心里苦吗?”
丘永侯鄙视说。“你这简直就是社会人渣败类。”
于半珊说。“去去去,你懂什么,这叫享受!哥以后是要三妻四妾左拥右抱的!”
也许是受不了这么没营养的对白,肖奈平静的说出一个残酷的事实。“你们这两个外戚,如果我当不了皇帝别人第一个收拾的就是你们。”
顿时于半珊的脸色都吓白了,哭丧着喊。“老三呀!我马上滚去找三嫂,请你恢复腹黑的本质斗垮这群想染指皇位的毛头小子吧!”
回到未央宫,林皇后正在给三人张罗吃食,说起来这一辈子三人都是正儿八经的亲戚。丘永侯就不用说了,是肖奈的表哥,于半珊的生母是林皇后的亲妹妹,也是表哥。
肖景帝登基以来一直在致力于打压外戚,所以说林皇后一脉或丘太后一脉都不好过,连带的肖奈这个嫡皇子也不好过。
而且肖奈有意逼风头,并没有在学业和才智上表现得太出色,只有写得一手好字让翰林院的那些老古董们对他很是有好感。
“奈儿,明日是十五,你父皇会过来吃饭,你下了学早些回来。”林皇后温婉的说。
肖奈点了点头。“儿臣明白。”
林皇后摸了摸他的头。“好孩子,母后听说你能背诸葛亮的出师表,还被太傅夸奖了,明天就背给你父皇听听,你父皇喜欢兵家的东西。”
于半珊险些没一口饭喷出来,心里直哀嚎,老三这变态还熟读各种兵书,知道周易之法好吗!只是他愿不愿意说出来的问题!
虽然肖景帝宠幸后宫,但是隔三差五还是会过来未央宫,也不是只有初一十五才来,对他这个嫡子也是看重的,只是肖奈藏拙,在肖景帝面前显得有些平庸了所以才一直被其他皇子的风头盖过。
对此于半珊和丘永侯简直捶胸顿足!
“母后放心,儿臣会让父皇高兴的。”肖奈说到做到,第二天除了背出师表,还临摹了一幅肖景帝最喜欢的书法大师的字,肖景帝龙颜大悦,一连几天都到未央宫用饭并跟七皇子探讨书法。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七皇子要沉寂下去的时候,他又无比迅速的风光了一把。
于半珊和丘永侯两人觉得自己的担心简直是多余的,肖奈在人心的掌控上同样很变态,他知道肖景帝喜欢什么!
就这样一个多月过去了,临近太后寿诞宫里宫外均一派喜庆。
而贝郡王一家即将到京的消息也传入了宫中。
紧接着是肖景帝突然召集内阁并发了好大一通脾气的消息传出,原因是贝郡王的世子和二儿子没有随行。
右相张方远擦了把冷汗。“回皇上,探子回报,贝王府世子确实是在练兵时坠马受伤,并且伤势严重,全场的士兵都看到了,说是摔得头破血流,人当场就晕了过去,若不是王府里有奇药留住一口气,寻常人家早就不行了。另外,臣也从给贝世子换药的大夫那里得知,贝世子恐怕一辈子也下不来床了。”
听完右相的解释肖景帝的气才消了一些,但还是不悦的说。“如此一来想要趁太后寿诞一举拿下贝王府的计划便不能进行了,只要贝世子在北平哪怕是个蹶子,他的部下也不会轻易归顺,你们还有什么别的法子没有?”
右相有说。“皇上仁慈,不忍大动干戈以致生灵涂炭,只是削蕃一事牵连甚广,还需从长计议。”
说白了就是现在谁也没有好办法,面对一个有重兵在手的蕃王谁也不敢做出头鸟,搞不好要成亡国罪人背千古骂名,回顾历史主张削蕃的大臣没一个有好下场的。
说白了这事只有肖景帝自己想干,下面的大臣们心里都各有各的算盘,谁都不愿意出头。
肖景帝看着这群阳奉阴违的老家伙,心里憋了一肚子气但又不知道该怎么骂他们,只得拂袖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