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入团(四十五)(1 / 1)
升入初中以后,我们告别了儿童时代,进入了少年时代,胸前飘扬的红领巾只是在合唱比赛的那一天戴过,便压在箱底成为了历史文物。
自1989年步入酒钢二中以来,我们积极的向团组织靠拢,至于中国共青团是怎样的组织,我们并不能够详细的说出个一二三来,但内心深处,一直认为,只有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生才能够有此资格,会光荣的成为一名共青团员。
班主任闫老师让班里想入团的同学先写入团申请书,然后从中确定了5名同学作为候选人。
那时,我不知道该如何写《入团申请书》,那时的班长是谭文,我虚心请教,只见她神秘的掏出一个红本本,给我:“这个是宝典,从里面抄一些,说说认识,谈谈想法,我觉得就够了。”随后,悄悄告诉我:“这些是跟学校团委书记要的。”想着这个聪明伶俐的谭文,真的是没有她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她不敢整的事情。
晚上,我在灯下把作文本扯了几页,因为老师要求用稿纸,家里实在是没有,想着只要把纸裁剪整齐,作文本就和稿纸一样。
在我的眼里,方格的作用无非是让人能够对书写的内容做以粗略估算,若论整齐与否,我格外喜欢连成排排串串的成行文字书写,不受约束。
记得《入团申请书》写了不满3页,算是表达诚意和忠心。大饼见了我的申请书,很关切的问:“这个纸不符合老师的要求吧?!”我说,革命年代废纸片都可以写入党申请书,我这好歹还是干净的整齐的纸张吧。
大饼笑着,从书包里掏出一沓红色格子的稿纸,自己一张都没有留全给了我,我利用课间的时间重新抄写了一遍,交给谭文算是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当然,最终哪些同学入团,还得班里公开投票选举,看着谭文他们在讲台上大声的唱票,坠在名字后面的正字越来越多,心中格外开心。
就这样,谭文、恬恬、大饼、李野和我成为第一批入团的人选。后来,班主任老师给我们这几名同学每人发了一本白皮的《入团志愿书》,我拿回家里用自己最工整的字迹来填写,也第一次听大饼说,这个东西会进入自己的档案,跟随自己一辈子。
在五四青年节前夕,学校组织新入团的学生来到嘉峪关城楼的烈士陵园宣誓。
当我们乘车到达嘉峪关城楼以后,天上就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老师和同学们都没有打伞,烟雨中,仿佛是我们真心诚意的前来悼念革命先烈,这些无名的战士,在革命年代草草安葬在这里,当我们站在这依嘉峪关城楼城墙脚下的山坡,满怀激情的诵读着入团誓词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激动的眼底闪着泪光。
诵读的每一句誓言如同在这风雨中洗礼一般,让我们热血澎湃,我目视前方,腰板挺得很直,昂首挺胸在那一刻在我和同学们的身上得以充分体现。
我用我的余光可以看到身旁不知是哪个班级的男同学,鼻尖上的雨珠一滴滴的流淌下来。
而我看着大家肃穆庄严的样子,竟然能够感觉到心底一股暖流涌动,眼眶里的泪水伴随着我高喊
“宣誓人:李春莲”而流了下来。我想,那时我是喜悦的泪水。学姐给我戴上了一枚红色的团徽,我骄傲的让它别在我已经打湿的黄布衫上。
因为下雨的缘故,大家虽然不至于淋成了落汤鸡,但已在蒙蒙细雨中湿了外套。
原本想着可以游览一下城楼的愿望被雨浇灭了。回学校的路上,团委书记老师给我们教唱《共青团之歌》,那是我在熟读我们是五月的花海后,第一次大声的唱这支歌,因为在正式入团之前,每位候选人都会被校团委书记叫到办公室,问一些问题,因为害怕被
“考问”团徽的意义等,谭文的小手册给我们几个人很大的帮助,虽然团歌不会唱调,但歌词我是记得烂熟。
还记得书记问我,为啥要入团?我洪亮的回答:“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为实现四化贡献自己的力量!”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信念还真的是又红又专。
晚上,我细细的端详着这枚圆圆的,正中一面鲜艳的团旗,左下角是麦穗,右下是齿轮,中间是
“中国共青团”几个字的团徽,心里依旧激动。那时,谭文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时常把团徽小心翼翼地别在左胸前,几个月会和我收取几毛钱的团费,我笑着学着团委书记的口气对她说:“自从你戴上这个团徽,就要以一个优秀团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学习,戒骄戒躁,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要帮我们按时交团费,不能总跟我们收费。”现在回想起来入团的经历,时常被自己回答老师考察的提问而骄傲,也时常为能够在雨中进行入团宣誓而幸运,记忆就在历史的画面中这样定格,为我的青春不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