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豆蔻年华(一)(1 / 1)
8月底,嘉峪关的早晚温差已经开始显现出它特有的戈壁风情。我梳着整齐的麻花辫,发梢总会扎着蝴蝶结,那是妈妈缝补衣服剪裁所剩下的彩色布条做成的,家里没有镜子,但我坚定的相信梳妆很整洁,背着书包拿着入学通知书,骑着自行车来到酒钢二中。
这是一所在我心底神圣的学堂,因为是农村户口,即便有好的学习成绩也要缴纳高额的
“赞助费”,那时叫做高价教育经费,才有资格和城里人一样享受教育。
学校的栏栅式铁门很宽敞,高于马路近半米,缓坡到校园门口都用沥青铺过,显得格外气派。
学校的办公室外观像个小礼堂,里面四通八达,很多间屋子,我当时想,为啥不想集体选宿舍一样一个过道两排房间,那样多整齐,这塔楼式的格局更让我觉得学校不是一般好。
办公室的门框上悬挂着教导处、财务处、学生处等名称。我在张贴栏的红纸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初一五班,更多的是很多陌生的同学,但很高心看到孙荣、张丽霞、李峰等熟悉的名字,尽管同班小学的同学不多,但已经让我没有那么忐忑。
学校教务处在办公室门前用几张书桌拼接在一起,算是
“临时报道收费机构”。老师拿着入学通知书,看着我的成绩说:“还不错,家长咋没来?要交钱的。”我说,
“老师,能报名吗?我爸妈上班,没有时间,钱我明天带来行不?”很幸运,当时给我办理入学手续的是校团委书记,姓啥我都不记得,瘦瘦的,戴了一副大框的近视眼镜。
身旁还有一部分和我一样身份的孩子,按时缴纳了费用。教室是一排排整齐的红砖瓦房,书桌是以前学生用过的,大部分桌上刻画着
“早”字或者名字,也有在书桌上写名人名言的。入学报道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打扫卫生,摆放桌椅,同学们互相看着陌生的面孔都拘谨的微笑一下,我喜欢中学那大大的窗户,靠近操场的最后一排教室是新建的,房顶是钢筋水泥的预制楼板,蓝色的涂料粉刷的外墙,五班教室在东边的房头,是全校距离操场最近的教室。
友善的同学让原本就自信的更加信心百倍。初一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带班的语文老师闫桂珍很高兴的在课间操站队时向大家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说,尽管简短,大致是我们班这次考试很好,平均成绩全年级第一,语文最高分也在我们班,鼓励大家再接再厉,继续争上游。
在向操场行进的途中,她特意走到我身边说,考的不错,成绩公布之后,我才知道只扣了6分的语文卷子是我的。
那一年,不知道自己怎么当上班长的,但闫老师伸出手掌和我握手的那一刻,我真的很激动,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官方的握手,让我意识到被人尊重的神圣感觉,让我意识到我长大了,不再是黄毛丫头。
也有了我人生经历中最为珍视豆蔻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