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 清晰的记忆(1 / 1)
我正在做梦,又轻轻地把梦托付给了我的姐姐。
春夏秋冬,阳光总是带着土色的光芒和泥土特有的气息,从一扇透风的窗子挤进屋子,我在这个屋子生活了好多年,屋子里有一个大大的土炕,土炕和窗子之间正好加塞了一个红色的桌子,桌子是父亲找了好多木料,让村子里最有威望的老木匠制作的。桌子上铺着一块油布,花格条纹的那种,是那一年最流行的款式。
我是那样的认真,爬在土炕的边缘,书写,属于我自己的诗歌,那年我上初中一年级。这土炕的屋子成了我的卧室,书房,没有任何秘密的私密空间。
我有一个别人不知道的笔名:宁馨儿,这个笔名起的很早,我记得起来,应该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喜欢这个名字,一本陈旧的《红楼梦》总放在我的枕头边,但我看不大懂,只听姐姐讲,书里的故事有一个可爱的人物叫香菱,一生命运坎坷,最后生了个孩儿,“粉妆玉琢,乖巧可喜”。于是刚学会写作的我自信满满地爱上了这个“宁馨儿”,暗暗取为笔名,写在了语文书的左下角。只可惜,那语文书也不知所踪,我甚是挂念。
我常常坐在屋檐下的青石台阶上等姐姐放学,燕子总会从头顶掠过。这年春天,有几只刚刚起飞的雏燕,我很是开心。因为,燕子是我们这最吉祥的鸟儿,是我最忠实的伙伴。冬去春来,每年我都在期待中和它们重逢,重逢在我家的房子里,燕子搬进大房,在粗壮的横梁筑巢是在今年的春天。燕子在房屋里上下翻飞,两天后,开始衔回带泥的树枝和毛绒绒的草。我还没有来得及细看,窝已经建好了,从此之后,它们不再住进低矮的土墙边的房檐下,那个窝藏在两个椽窝子里。光线灰暗,太阳光大部分都被低矮的屋檐遮挡,加上房檐下烧炕的烟熏火燎,墙体发黑,燕子的窝也被熏黑了,这都是冬天的烟,燕子不知道它们的窝在冬天会忍受怎样的煎熬。后来,蜘蛛在檐角边织网,更显得这个窝的陈旧和闭塞。
又一个春天来了,阳光照在燕子的翅膀上,泛着乌黑铮亮的光。
这几天,燕子在空中不断盘旋,不再靠近住了几年的窝。
新盖的人字形大房座落在宅子后墙上,坐北朝南。红色的瓦片体现了一个新的时代,而燕子也正准备享受这一切。中午时分,一只燕子飞进了大房子,啁啁啾啾,异常兴奋。后来,他们把窝筑的在了一个大房的横梁下,构筑得坚固,优美。新建的燕子窝下面是大房落成时悬挂的一副红色的筷子和一段红绸。十字交叉的筷子被系在红绸上,再用上好的牛皮绳悬挂在房子大梁上,燕子的窝就正好砌筑在上面,把摇晃的裹着红绸的筷子和大梁紧紧地连在一起,窝不大不小,正好像一口碗扣在大梁下面,一半紧贴大梁,一半张开口成了燕子进家的门。这个房子没有檐墙,整个儿几根柱子,房底下空旷,通透且大方,里面摆放了农具和草料,还有粮仓。俨然这是燕子理想的家园。
我从四年级开始写日记,写作文是件头疼的事情,还好有姐姐的帮助,她在小学时,作文经常得奖,一张五年级作文大赛“一等奖” 奖状就牢牢地贴在房间的墙上,推开门就能看见。
后来,大房子封闭了檐墙,柱子都裹在了砖墙里,里里外外很结实。自然,燕雀儿的窝也被锁进了大房里,因为大房的门是四开的,整天敞开,所以燕子就从敞开的大门进入,后来大房被分割成了四个房间,东西各一间,中间的两间仍然联通,没有隔墙,又是一个大厅,只是比以前的敞开小了不少,燕子住进来就显得局促和不安,尽管老爸刻意把门上的窗子留出来,没有安装玻璃,算是给燕子进家的通道。燕子似乎也接受了这样的安排,平静地妥协。
这样的空间,除了夏天摆张床,其余时间都是空空的,墙角摆着一对沙发和茶几,偶尔有客人来坐在里面唠嗑。燕子平静地妥协,接受了这样的安排,有一年,窝里的燕子有四五只,我躺在床上就能看见小雏燕嫩黄的嘴唇,在燕子爸妈飞来时,唧唧喳喳叫个不停。
我把第一首诗歌读给姐姐听,她听得蛮不在乎,却表现了异常的兴奋,因为那年她已经考上了大学。显然,我自己的热情极大地感染了我自己,我读得很陶醉,就像一位诗人,又像一个极力推销自己的推销员。姐姐一边帮我梳辫子,一边听我的朗诵,嘴里衔着我的发卡。
这一切,我在镜子里就能看到。
她在笑。
《大海》
我多么渴望看到大海
就像我孪生的姊妹
也只有浩瀚的海洋
才能浇灌内陆干涸的土地
我坐在溪流边
听河流欢快地歌唱
我多么渴望像一只小小的蚂蚁
坐上一叶木舟就能抵达
大海撩起衣带
轻轻揽我入怀
我静静地躺在那儿
听海的故事
大海呀
谁能体会一只蚂蚁看见溪流的心情
溪流也变得浩瀚无边
可蚂蚁并不恐慌 退缩
它攀上巨岩
瞭望自己的家
用触角锁定来时的路
溪流就是方向
那一头一定系着大海
我和蚂蚁在瞭望
瞭望远方的大海
总有一天
我会踩在软绵绵金色的海滩上
把爱播撒向远方
作者:宁馨儿(原名:黄埔香菱)
我把第一首诗歌读完,姐姐噗哧就笑出声来,发卡直接冲向了镜子,姐姐说最后一句有一种大气稚嫩的爱,我都没有听懂,她说要是把“把爱播撒向远方”改成“把爱搁在浅浅的海湾”会更好。我似懂非懂地把发卡递给她,重读了一边,并不像我所要感受的那样。
第二天,姐姐就把她的钢笔送给了我,那是我梦寐以求的,那钢笔可以写出来俊秀的字,浪漫的诗歌和优秀的作文。我读完初中,我要把这个钢笔送给妹妹,正好像我姐姐一样。显然,她在求学的路上给我们做了榜样。
我做了几首小诗作为回报。
《我的布鞋》
松软的水草交织
深藏起水鸟的窝
我穿梭在翠绿的
芦苇荡里寻找
黄牛在槽前反刍
水草丰嫩的香
我的布鞋磨出了一个洞
细软的泥和水草从脚缝滑出
一步一个音节
像水鸟的鸣叫
我小心翼翼
怕水蛇和芦苇的茬
刺破我心爱的布鞋
《眼泪》
眼睛再也盛不下一滴
滚烫的泪水
顺着泛红的脸颊
一涌而下
像一颗颗珠子
敲打桌面
又心碎地散开
余温压过冰冷的
季节
我把眼泪收藏
开始
思念起我的姊妹
我有一个难忘的经历,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一个炎热但想起来温馨的周末,我们一早赶去大河洗衣服。我和妹妹异常兴奋,像两只小鸟,一路蹦蹦跳跳,还时不时地追逐打闹。一会儿摘路边的野花,一会儿追赶路边的蝴蝶。沟壑很深,要走好远的路才能抵达沟底,看见流淌的大河。姐姐和妈妈背着大大的包袱,是用被单裹着的那种,有种逃难的感觉,因为姐姐整个身子都埋在包裹了。
当太阳强烈地炙烤大地时,我们已经坐在沟底凉爽的河道里,宽阔的溪流,在阳光下欢快地跳跃,圆滑的石头□□在河床上,横七竖八地趴着,河水吹着口哨从巨岩的缝隙里滑过,在一个平坦的地方聚集,形成一个个不大不小的潭。我们洗衣的地方就在一个潭边,巨石横挡在河床中央,又深深地埋在岸边的泥土里,河水绕个弯从脚边溜走,几块圆滑的石头成了过河的桥,又几块拼凑在一起,成了天然的洗衣板。圆光溜滑的石头上坐着我的妈妈、姐姐和我。棒槌溅起水花,砰砰啪啪地摔打不停,妹妹赤脚在浅浅的河道抓泥鳅和螃蟹,太阳照在身上热烘烘的,我时不时撩起河水洗脸,又把脚放在清凉的水里,细沙轻柔地从指缝间滑过,顺着水流,急急地远去。
妹妹在水里的噗通声,从山谷的对面传来,几只山雀惊叫起来,我们几个人在一阵忙乱中,把她从水潭拽了上来。她呛到了水,幸运的是,她噗通两下,我们就把她拽了上来,并无大碍,湿透的衣服被褪去,我抱着换好衣服的她,坐在阳光下,我明显能够感觉到她发抖的身体,嘴唇微紫。我讲了好几个故事,她才又坐起来,活蹦乱跳,我已经是满头大汗。眼前装在瓶子里的泥鳅和螃蟹,是我抓来的。不再允许下河的她,只好看着瓶子里的泥鳅和螃蟹找乐子。洗好的被单,衣服在阳光下绽开,河谷一下子就温暖起来,炎热似乎也被挡在了树梢上,久久地下不来。
山谷恢复了平静,难得的几声鸟鸣,都是躲在深深的树林里,看不见鸟儿飞过溪流。牛的叫声就在身后,“哞”的一声,高亢,悠长,河川如扩音喇叭似地,把声音扩大,传了开去。声音又从高高的河岸滑进水里,变成了叮咚声。叮咚声响的地方是看不见泥鳅和螃蟹的,只有水花和翻转的细沙在漩流里。
住在沟里的人们,习惯了这样的清静和旷世的音律,我们倒是觉得新鲜。
第三个还是丫头,这是父母没有想到的,也是不甘心的,要是我是一个男孩,估计也就我和姐姐两个了,幸好有我,还出现了一个妹妹,三个姊妹该是多么幸福,可父母不一定那样认为,因为,他们要生一个男孩。大多数的时间里,我和妹妹形影不离,常常要在家带着她,姐姐要干农活,上学。呆在一起的时间多了,难免有矛盾,而妹妹的哭声多多少少也和我有关。她那独特的哭腔,像故意捏细拉长的汽笛,能把几里外的麻雀都引来。有时候为了半个糖,有时候为了一支铅笔,反正都是芝麻大的事情,父母在家里和田里劳作,不会跑过来哄她,有时会是一阵呵斥,都是姐姐跑来,或我悻悻地过去,抱她安慰一番,她眼角滚烫的泪珠说停就停。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大部分是美好的,温馨的。
我要是有一个女儿,我一定认真,温柔呵护。
我会带上她漫步在海滩上,捡拾五颜六色的贝壳,给她讲海的故事,看海平面上升起的朝阳,看西山上缓缓滑下去的夕阳,一起划起小船,荡漾在浅浅的海湾。
可是,深夜里我常常在心里念叨,我要是一个男孩该多好,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幸福往往就是这样,在期待、思念、畅想、局促不安的梦里出现,是那样的真实,可不管怎么说,此刻的我们已是难分难离的了。
我把这些托梦给我的姐姐,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当下,正是她前途一片光明,大学毕业就开始了大城市的生活,我有些艳羡,我也要像姐姐一样,考取理想的大学,最好是在海边定居下来,那该是多么幸福和惬意的生活。
我似乎是在做梦,真是在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