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皇后(1 / 1)
长安城内,科举考试已经进行完毕。到处都是考试后心情放松的学子们,这些学子们或是四处周游于酒肆之间,或者提诗在名胜古迹之中,或者踏青于山林之间,或是埋读在书院之中等等,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居然也成为长安的一道风景。
而在武英殿内,在这里,李洗、雷文本、孔颖达等为首的科举考试评审小组们,就在这里连日带夜的工作着。这里有数千士子的答卷就在这里,等候他们去巡阅,在其中抽取优秀者,送路照辞面前,使得确定这次科举考试的初步获胜者。
“哈哈,老大人虽然上了年纪,却是如此的精力充沛,倒是让晚生佩服啊!”雷文本望着正在审阅的褚禹,脸上露出一丝温和来。
“你也不错啊!”褚禹罕见的朝雷文本点了点头,到底当初曾经辅佐过先皇的,也算是与江南褚氏有点渊源。褚禹对雷文本这个路照辞麾下首席谋臣倒还客气。
“听说褚皇后即将到达长安了?”雷文本笑道:“下官就在这里恭喜老先生了,十数年姐弟终于重逢。”褚禹因为反对出征高丽而得罪绍卫,被贬为河池郡守,离开京畿,告别褚皇后,却是有十数年姐弟两人都没有见过面。
褚禹闻言朝王府方向拱了拱手道:“这要多谢楚王殿下。”
“褚老大人对楚王忠心耿耿,天地可鉴,褚皇后乃是女中豪杰,上天自会保佑的。”雷文本恭维道。
“两位,莫要说闲话了,来看看这位试卷来。老夫觉得此人言辞犀利,有古人之风啊!可以做状头了。”一边的孔达忽然摸着下巴下的胡须说道。
“是哪一家的弟子,居然能的孔先生如此夸赞的。”褚禹闻言不由的双眼一亮,就问道。身边的雷文本也紧跟了上来。
“是一个叫做孙伏的人。好像是清河的郡望吧!”孔达有些不确定的说道。
“清河孙氏?”褚禹眉头皱了皱了,并非当今五姓七宗之列,但是也算是小有名气的郡望了,若是此人得了状头,那崔氏、卢氏等人能答应吗?
“这里有崔氏或者卢氏的吗?”褚禹皱了皱了皱眉头,问了问大殿内众人。他可是记得在考试的名单之中有崔氏和卢氏的子弟参加科举的。
“回丞相大人的话,那崔氏和卢氏的人是不会参加科举的。”孔达摇了摇头,道:“他们也是不需要参加科举的。雷大人,你说是吗?”
雷文本笑了笑道:“卢氏乃是王氏宗亲,自然是不用参加科举的,这崔氏吗?崔氏乃是王妃的娘家,中书令崔仁师崔大人一直对科举鄙薄。恐怕崔氏就是有利害的后生,他也会亲自向楚王殿下举荐的。也用不着参加这次科举了。”
“哼。”褚禹闻言面色微怒,冷哼道:“王宗室不参加科举,直接授官倒也说的过去,这崔氏又有何资格直接授官的,崔仁师此举就是坏楚王殿下的名声。”
“那此人该如何处置?”孔达指着手中的书卷说道。
“能进进士榜吧!这状头可不是我们能点的,就交给楚王殿下吧!”褚禹闻言脸上露出一丝失落来,道:“这些人还要参加一次殿试呢!这才能定下最终的名次,清河郡望孙氏倒也不错,就是不知道楚王殿下会怎么决定。这就是不是我们能猜测的到了。”
“褚大人,褚大人。”忽然殿外又人在叫喊着。
雷文本回头望了过去,却见识卢青云之子卢庆正站在外面,当下走了上前,问道:“卢庆,楚王殿下可是有什么吩咐的?”
“回先生,孙大人快要到春明门了,连带还有褚皇后,小人奉楚王殿下之命,前来请褚大人前去春明门。”卢庆虽然是路照辞的亲卫之一,但是面对雷文本这个楚王肱骨之臣,却是不敢怠慢。小心翼翼的说道。
“孙大人回来了?”雷文本脸上的笑容更浓了一些,显的很是亲切。
“是。听说还带了上百匹上等的战马呢。可厉害了。”卢庆脸上露出一丝向往来。
“是吗?”褚禹也闻了声音敢了过来,道:“孙郎立下如此功勋,看来神将将军也算是后继有人了。雷大人,既然殿下喊我去春明门,这里的一切就叫给大人了。”
“好,老大人放心就是了。”雷文本点了点头,望着褚禹离去的身影,脸上露出一丝沉思来,好半响才反应过来,摇了摇头,嘴角露出一丝苦笑,顿时又走回大殿内,继续批阅考卷不提。但是他的心却早已飞向春明门十里外不提。
十天内,路照辞已经两次来到春明门了,第一次因为大将军南歌归来,他亲自前来相迎,因为南歌是他的左膀右臂。这一次,他照样亲自前来相迎,因为孙青衣为他解决了燃眉之急,保证了他的地位,保卫了他的王朝,所以他亲自前来相迎。
“胖子,这次你可是成名了。”前来护送孙青衣和褚皇后的乃是叶凡,嘴巴虽然是在和孙青衣说话,但是双眼却不时的望着身后不远处的一辆华贵的马车,黝黑的面孔上却是露出一丝好奇来。
“大人说的哪里话,青衣不过是仰仗楚王天威,才勉强将楚王交代的任务完成。至于立功之说。却是不敢强求了。”孙青衣脸上也露出一丝得意来。能让大草原陷入如此模样,除掉他父子二人外还有何人呢?能够拯救大夏,拯救路照辞的,除掉他孙青衣之外还有何人呢?这已经足够他名垂青史了。
“嘿嘿,看看,你们读书人就是虚伪。”叶凡却是看不得孙青衣的那副谦虚谨慎,晃了晃脑袋说道:“功就是功,过就是过。胖子,这回依我看来,皇上最起码会给一个尚书做做,这可是天大的好处啊!”
孙青衣皱了皱眉头,这个匹夫虽然说的话很伤人,但是也不是没有道理。这种功劳,若是在先皇当政的时候,或许虽然有奖励,但是也不大,因为先皇是重视门阀,重视资历的。看看他的朝廷,除掉路照辞这个以军功笑傲朝堂之人外,其余的人大多都是四旬以上之人,整个朝堂暮气沉沉,没有一点生气。就像他的帝国一样,也是没有一点的生气,难怪最后被路照辞所替代。
可以想象,路照辞若真的封他做了尚书的话,一方面固然是拉拢以自己为首的楚王府旧势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朝堂之上,安插自己的人手。改变整个朝堂的格局。孙青衣一想到这里,心中也不由的露出一丝向往来。
“看,皇上的大纛。”叶凡忽然指着远处的一处金黄说道。
孙青衣顺手望去,却见远处停着一彪人马,为首之人雄姿英发。面如冠玉,面带笑意,不是绍卫又是何人。
孙青衣见状,不由的心中闪过一丝激动,猛的想起当初自己出发之时,那绍卫拍着自己肩膀所说的话来。
“青衣归来之日,孤必当亲迎十里之外。”
如今绍卫果真是迎了十里之外了,并没有废弃自己的诺言。有这样的主上或许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孙青衣默默的想着,身形却随着车马缓缓而行。
“青衣。”一声清朗的声音在耳边响起,顿时将长孙无忌惊醒过来,抬眼望去,却见绍卫早就立在马下,显然等候多时了。当下吓的赶紧跳下马来,拜倒道:“臣孙青衣奉命出使定襄归来。”
“青衣请起。”绍卫哈哈大笑,走上前去一把拉起孙青衣,拍着他的肩膀说道:“孤应该谢谢你,若非你,孤这个时候恐怕早就是千夫所指了,哪里还会在这里来迎接你。”
“臣不敢居功,若非陛下相助,臣恐怕能不能活着回来都是一个问题。”孙青衣也是明白这次定襄城中的发生的一切,自己在其中虽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若是没有绍卫的安排,没有锦衣卫传递消息,没有粘杆处的帮助,也不会有他今日的成功。
“好,好。”绍卫闻言拍了拍孙青衣的肩膀,脸上露出一丝欣慰来。如此居功各不自傲的臣子还是很少见的,也是相当难得的。绍卫心中自然很是高兴的了。“随机应变,青衣,你很好。”绍卫拍了拍孙青衣的肩膀,想了想还是朝马车走去,拱手道:“皇后一路辛苦了。”
“妾身多谢楚王殿下援手之德。妾身感激不尽。”
好半响。车厢内才传来一个清脆的声音,如同酥糖一番侵入人心之中,饶绍瑾两世为人,更是在前世电脑上听了无数首歌曲,但是都没有眼前这个声音如此甜美,如此的清香,让人沉醉其中。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