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还是私企,大公司还是小公(1 / 1)
他接着干了这样一件事情,就是统计出每天的打印纸中间有多少张是起草文件,有多少张是正式文件,做出了他的第二页PPT——一个比例图,就是第一天中有多少比例是起草文件,有多少比例是打印正式文件,这样就可以看到用纸来源的一个构成。好了,完成构成以后他又计算出来,如果把所有的起草文件都用双面打印,平均可以减少多少成本。最后他计算出一个节约成本的总水平。
所以打印、复印这件事情,看起来是件小事,其实它从来都是不清晰的,但这位实习生第一次把这件事情搞清晰搞透明,有信息有数据,同时也有解决方案,而且能够作投入产出评估。好了,一个大公司的老板看到一位实习生能把这件小事管成这个水平,他的第一反应是这孩子将来能够当办公室主任。
同一个企业由小到大的时候,实际上企业里的变化是很快的。我自己的企业从创业到现在有将近500人,开始的时候才4个人,你管4个人或7~8个人的时候是一种方式。那个时候,实际上只有你自己是真正全职干活的。创业初期,企业的其他人都是随时准备跑马的,除非他是你的股东,除非他是你的大爷。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创业要拉着家里人,搞家族企业。因为亲戚不好意思逃跑,就算跑了也带不走你太多的钱。俞敏洪刚创业的时候只雇了两个老师,他也是依靠家族的,老婆管财务,老妈是CEO。他搞了十几年都一直是这种模式。
后来公司渐渐发展起来,他干的第一件事情是一定要把他的老妈和老婆赶出去。在俞敏洪看来“反正有我没有她”,最后的结果是他胜利了,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新东方,才有了今天的上市公司。一般上市以后,公司就会变成公共公司,如果他老妈是CEO,还可以上市吗?省了那个小钱,就绝对挣不着大钱。所以一个公司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是很不一样的。
当初俞敏洪要是没有他老妈和他老婆,估计他的创业也悬。除了新东方,北京还有几个类似的公司,规模也差不多,其中一个叫实力英语,它过去在讲师方面跟新东方是差不多的水平。但是实力英语走的是什么路子呢?它在生意不是很大的时候就搞得很职业化,大家都规规矩矩的,也不准备炒股,什么东西都是规范化的。规范化是有成本的,在没有达到适度规模的时候,规范化限制了你的话语权,但是在达到一定规模以后,规范化可以降低成本,同样的经验可以不断地扩大,最后效益就会越来越大。所以规模越大的时候,越规范化越有价值。
有些人是喜欢规范化的,因为规范化带来安全感,每次干的活都差不多,心里觉得踏实,觉得学会这门技术以后就不用老是折腾新花样了,这样的人心里面需要规范化。但是还有一些人就是喜欢折腾,喜欢每次干的事都不一样。这样的人肯定喜欢旅行,喜欢去不一样的地方,也喜欢探险,当然不习惯同样的形式。最好公司里能出现一些新业务、新职位,来一些新资本,让他总是有事可干,总有新的机会,他觉得这样很幸福。
所以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来,有些人之所以要去什么“三资”企业,本质是什么呢?就是他对规范化的渴望,或者说他跟规范化之间有联系。那些特别喜欢动和折腾的人,最适合去哪里?中小企业。如果你以前不是折腾出身的人,但你希望这种折腾有利于自己将来创业,或者希望在另外一个公司达成愿望,如果你有一些很有创见性的东西,那你可能需要这样的地方。
我可以告诉你,如果你在一个大型的“三资”企业里面,除非你做到CEO,正常情况下你连投资公司都去不了。但是如果你去过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去过几个中小型企业的有经验的人,你到投资公司工作是非常靠谱的。因为将来在投资公司里面真正有用的是什么人?不是学投资的,而是见识过很多项目的人。
总的来说,干任何行当或者专业的人,很可能是平凡的人。今天在这种规范化的企业里工作的人,以后也适合去投资公司,比如李开复去投资公司了,因为他见识过大型的规范的公司。这样的人在投资公司起什么作用?在投资公司,草莽都能生长,但在投资上要包装得规范,所以这类人就能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