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1 / 1)
天聪汗也看中了我所具有的虎将外表,于是,我受命率偏师沿潘家口、马兰峪、三屯营、马栏关、大安口一线进发。结果,我智勇兼施,力克五城。并用火攻之计,击退了明军的反击和包围,有力地配合了天聪汗主力部队的行动。其后,天聪汗率主力西进永平,而把留守战略要地遵化的重任委托给了我。又是在明军乘虚进攻空城之际,我多方设计,奋力抵抗,以少胜多,确保了后金军大本营的安全。这一连串成功,让我在后金阵营里声名远扬,因此也受封世职游击。
后金军攻占遵化后,便长驱直入,直逼北京。据说远在宁远的袁崇焕曾建议朝廷加强蓟门兵力,严防后金绕道而入,可惜未被接受,故而使我军进展神速。后金军屯兵北京城东南郊的南海子一带,明廷震惊。总兵满桂等率明军在德胜门、安定门外阻击后金军,不料却被城上助阵的明军炮火误伤。
袁崇焕得知皇太极绕道入关,即挥宁、锦将士回师勤王,他率兵马日夜兼程,跟踪追击。在广渠门外与我军遭遇。双方经过激战,未分胜负,但我军全力攻城的计划却不得不因此而推迟。天聪汗和我亲往阵前,观察袁崇焕的营寨形势,发现其布阵结营很有章法,难以拿下。正在天聪汗犯愁的时候,我给他讲起了《三国演义》里蒋干盗书的一出。我的提示让天聪汗茅塞顿开,立即下令全军撤退。
后金军这次军事行动,曾俘获两名太监,撤退途中,便暗中命令部将高鸿中、鲍承先等人,于靠近这俩太监之处,故作耳语道:“今天退兵,其实是天聪汗设下的圈套。前不久,天聪汗与袁巡抚派的人密谈了好长时间。袁巡抚跟咱有密约,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然后,又故意给其中姓杨的太监一个逃脱的机会,杨太监逃回京城,便把他听的“重大机密”一五一十地禀报给了崇祯皇帝。当时,朝中一些大臣早已诽谤袁崇焕引狼入室,是要胁迫朝廷答应他提出的与后金议和的主张,好与后金订立城下之盟。崇祯帝一贯刚愎自用,独断多疑,他对袁崇焕“五年复辽”的大话早就有所怀疑,现在更觉得袁崇焕有谋反迹象,便不分青红皂白,将袁崇焕诓骗进城,而后打入死牢。次年,袁崇焕竟被凌迟处死。我的反间计让明朝自毁长城。从此,明朝再无高手可以为我军劲敌了。但是,看着自己的故国执政者如此昏庸,我真觉得寒心,也觉得死心塌地投靠后金,确实是安身立命,成就事业的最佳选择。
天聪汗除掉了心腹大患袁崇焕,本有希望乘虚攻打北京,也许是他忌惮袁崇焕带来的援兵,也许是觉得现在即便拿下北京,也未必守得住,不如借此机会大掠关内,削弱明朝的有生力量。后金军很快就击溃了明朝的各路援军,满载战利品胜利而归。
天聪五年(1631年)八月,后金军攻占了明军正在修筑的关外重镇大凌河城。在这次战役中,一支准备降金的蒙古军,因部分士兵不肯投降,竟暗杀其将领,而后纷纷逃亡。天聪汗得信后大怒,要把剩余的蒙古兵全部斩尽杀绝。关键时刻我的进言挽救了这五百生灵。我认为,未及逃走的士兵,说明他们有忠顺之心,一怒之下将他们杀了,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可能影响大局。当时,还有一支明军扼守西山一堡垒,后金军屡战不克,天聪汗甚是着急。此时,我自告奋勇,决计单人独骑,前往劝降。凭我的三寸之舌,竟然感化了明军守将,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天聪汗大喜,这批降兵便拨入我的统辖之下了。
二、皇太极时代,走上权臣之路(2)
天聪六年(1632年),天聪汗打算把战事再次向明朝纵深推进,于是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我提出了两套方案。
方案一:凭借后金军高昂的士气和强大的战斗力,长驱而入,直抵北京,迫使明廷妥协。然后,毁山海关而归,以壮军威。
方案二:以议和为名,麻痹明廷,如时机成熟,则出其不意发动突袭,乘隙直捣北京。
当时我认为,这两套方案是反映自己军事谋略艺术的完美之作。但今天看来,并非如此。虽然奔袭作战和速决战是符合后金军实际情况的,但我却忽视了一个更大的前提:明朝综合国力强于后金,后金要想吞灭明朝,就像蚍蜉撼大树一样,需要时间,不可能一次解决。后金的最终目标是要入主中原,那么自然要逐步减少对中原百姓的侵犯,而我还在强调资粮于敌,显然会加重中原汉族百姓对女真的仇恨。这份奏疏的文笔,现在看来确实比较幼稚。我只是秀才出身,没有受过更高层次的儒学教育,写出来的文章虽然达意,但遣词造句偶有不妥之处。虽然我的建议没有被天聪汗接受,但值得庆幸的是,他还是夸奖了一番。这是我第一次就战略问题向君王上书,是我谋主生涯的里程碑。
早在天聪五年(1631年),明朝的两个低级将领孔有德和耿仲明,因触犯军纪畏罪发动兵变,自建衙署,四外抄掠。明廷派兵镇压。天聪七年(1633年),孔有德遣使向后金求援,天聪汗正在访募贤能,特别需要了解明朝内部情况的官员,孔有德的求援正中其下怀。于是,我受命率军前往援救,我以自己的伶牙俐齿,出色地完成了援救和招降的任务。孔有德和耿仲明的投降,使后金实力大增,他们也为后来清朝的统一立下了奇勋。
战场上的不断立功,也让我在后金国的政治地位与日俱增。于是,天聪九年(1635年),天聪汗宣布改族名为“满洲”,在原有女真八旗(天聪汗称之为“满洲八旗”)的基础上,还成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议政王大臣会议首推我担任汉军八旗的固山额真,统领其中一旗。但天聪汗认为:“范章京才堪胜此,但固山职一军耳。朕方资为心膂,其别议之。”他不想让我离开文馆,不愿我远离他左右。我已经意识到,自己向着后金权臣和可汗亲信的地位迈出了关键一步。
次年五月,天聪汗把国号改为大清,正式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崇德。
皇上更改国号后,很快就对国家机构进行了调整,把以前的文馆扩编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主持。任命我为内秘书院大学士,官爵晋升为二等甲喇章京。内秘书院大学士的官职相对较低,但所职掌的皆为机密要事。皇帝敕书的草拟,各衙门奏疏的收录,与他国来往书馆的撰写等等,都出自内秘书院大学士之手。也就是说,我实际上充当着御前秘书长的角色。虽不在议政大臣之内,却往往参与朝廷内外大政的制订和对朝廷要员的任免。
皇上对我的重视,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每次召见议政的时间都特别长,而且常是前次被召才归,未及吃饭休息,复又被召入宫。皇上倚重我,每逢议事,常说:“范章京知否?”用官职称呼我,一下子就抬高了我的地位。每当议事不决的时候,就说:“何不与范章京商议一下?”只有我已认可的讨论意见,皇上才最后批准。有时我生病在家,一些待办的事也非要等我病好了再裁决,他觉得由我把关,拟定出的方案更科学,他也更放心。皇上经常和我一起共进午餐。一次入侍,面对皇上招待的美味佳肴,我想到父亲还没有尝到,迟迟没有下筷,皇上似乎心领神会,立即下令把这桌美味佳肴赐给我父亲。无论是朝中大事,还是日常生活上,皇上都把我当作贴身近臣,这让我这个身在满族统治下的汉人受宠若惊,惟有忠心不二,才能报达皇上的知遇之恩。
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我殚精竭虑,操劳国事,小心谨慎,兢兢业业。奏准废除了连坐法;更定部院官制,推荐汉族人才入部院为官效劳。
二、皇太极时代,走上权臣之路(3)
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对清朝彻底控制关外具有决定意义的松锦之战打响。睿亲王多尔衮在率军攻打锦州时,私放部分官兵回家探亲,从而未能有效阻止明军将粮食搬运进城。得知此消息,皇上盛怒之下,就让我和其他几个贵族讯问多尔衮此举的原因。待我等查清事实真相,并报知皇上后,旨意随即下来了,将多尔衮降为郡王,并处罚银和剥夺所统辖的部分牛录。
圣命难违,但我心里也清楚,多尔衮乃天命汗十四子,贵为睿亲王,握有正白旗,兼管六部之首——吏部,万万不能得罪他。多尔衮的弟弟多铎,豫亲王,统领镶白旗。倘若得罪了他们,皇上百年之后,如果他们尚在,一定不会轻饶我。而这次事件,多尔衮显然没有心悦诚服,所以不能强压。为了改变这种尴尬,四月初五,我偕同大学士刚林等人向皇上奏称:这次事件多尔衮、豪格等亲王获罪,他们被禁止到衙署上班,禁止谒见皇上,而前线作战的郑亲王又屡战不利,即将为他们所替代。在这个关键时刻,各部院衙门的日常事务不能耽误,所以还请皇上息怒,先让他们回衙署办公,以观后效。皇上深以为然,命令诸王贝勒各司其职,回各管衙门办公。这样,在我的斡旋下,一场皇族内部的尴尬就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然而,多尔衮也许不知道,他的官复原职里有我的一份功劳。我虽然缓解了皇上与诸王的紧张关系,但与多尔衮却结下来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