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还珠结真情(1 / 1)
却说,
丁二娘走了一天,渐渐晚来,路上又无饭店,腹中又饿,又走了一会,才远远望见一座村庄,便溜了缰一趟子奔上庄去。
直跑到小桥边,才缓缓的行过桥来。
见到那庄上一簇人家,野花盈径,杂树遮扉,远岸山光映水,平畦种麦栽蔡,杨柳风微倦鸟栖,青柏间松争翠碧。
虽是茅檐竹屋,倒也甚是齐整。
二娘到庄上下马来,见一个婆子出来唤鸡。
二娘上前迎着说道:
婆婆,我是迷了路向,想借问一声。
那婆子见二娘生得俊俏,说道:
到了这里还有啥子路呢?就请到我们家里去坐一坐嘛!
二娘便将马上的行李解下,放在院落里,让鹏鹏看着马,二娘就跟着婆子进去了。
这一家的女人都来看她,婆子说道:
这位大嫂迷了路来问我,我见天色晚了,就留她在我们这里过一晚上,我看她这模样也不像是个乡下人。
二娘与大家见了礼,讨些水来洗了脸。
婆子说道:
快去拿米做饭与大嫂吃,肯定是饿惨了!
这时,
就见一个小厮慌里慌张跑进来说道:
饿了!饿了!快拿饭来吃!
婆子说道:
你慌啥子嘛!饿鬼追你来了嗦?成天到晚的跑也不见你来家吃饭,咋个忽然就日急慌忙跑来了呢?
小厮说道:
还不是为了要找那珠子,老爹去求签打卦,都说的今天有个贵人要送来,喊我们四处去迎接,从早到现在,也还没有看见个人影,喊吃了饭还要到大路上去等哩,快点!快点!让饭搞快点!
只见那小厮等了一会,等不得饭,又一趟子跑去了。
二娘问道:
是啥子珠子嘛?
他家的一个女儿说道:
是庄主老爹的孙女儿手上带的三个珠子,半月前不晓得咋回事就掉了,那娃娃也不知道咋回事,只是日夜的哭着要那珠子,她老爹成天急的求神问卜的找,丫头小厮使唤的两头不息气的跑。
二娘说道:
好大的珠子嘛?
那女儿说道:
也是件好东西,有鸡头子大,又圆又白,说是带着黑夜里走,都不用灯火的,那珠子会发光哩!
婆子说道:
这东西本来就不该带在娃娃手上,歹人见了咋个不偷去嘛!没有伤着吓着孩子还是造化哩,不见了半个月,也不知道那里去了。
二娘心想道:
难道就是这三颗珠子,江老幺说是从一个小娃娃手上偷来的。
遂说道:
我在路上却是拾得三个珠子,不知是不是你所说的那三颗?
那婆子听了就要讨过来看,二娘说道:
你干脆去叫那庄主老爹来认一认看。
婆子说道:
好的!
便飞奔的报信去了。
不多时,
就见七大八小的跑了一伙丫头小厮来,围住二娘,把屋子里都挤满了。
那婆子回来说道:
老爹来了!
二娘抬头见走进一个老翁来。
那老者,走进门来,众人让开了路。
二娘站在那里深深地行了个万福,老者还了揖,见二娘丰姿秀雅,礼数从容,说道:
请大嫂到舍下去拜茶。
说罢,
那老者先走,婆子引二娘随后。
来到门前,
老者叫小厮把二娘的行李带了进去,把马牵到槽上去。
众丫头簇着二娘母子,过了一座板桥,来到一座庄前。
但见:
路傍青龙,水缠玄武。
周遭绿树遮阴,四下里黄花铺径。
草堂高起,尽按五运八门。
亭馆低昂,真个傍山临水。
转屋角牛羊饱卧,打麦场鹅鸭声喧。
正是:
家有稻梁鸡犬饱,户多书籍子孙贤。
老者邀二娘进庄来,入了中门,早有女眷出来迎接,请到中堂相见坐下,丫头献了茶,老者问道:
请教大嫂贵姓,从那里来的?
二娘说道:
贱姓丁,因进京探亲路过此地,迷了路,不好意思就打扰贵庄留宿一夜,不想惊动了公公,多有得罪。
老者说道:
好说,刚才听闻那婆子说,大嫂曾经拾得三颗珠子,想向你求借看一下,不知可否?
二娘说道:
昨天晚上从那个林子里过的时候,见草里有光,取起来看时,却是三颗珠子,后听说您府上有一个娃娃失落了珠子,与我拾得珠子相同,一时乱说了一句,也不知到底是还是不是?
说罢,
便从身上取了出来,递与老者,老者见了,笑逐颜开说道:
就是这三颗珠子!
老者又作揖相谢说道:
我们这个地方叫做胡林庄,老汉姓胡,年近八旬,有一孙女,年才7岁,是她母亲梦赤蛇含珠而生,当时老汉刚从京中回来,带得三颗珠子,就取名叫胡含珠,将这三颗珠子系在她手上,不知咋回事半月前在她身上莫名其妙就失去了,我估计可能是被人偷去了,这孩子整天哭着要,却又始终说不清是咋个失去的,昨天老汉去求了一签,说今天就会有贵人送来,果然就遇到了大嫂,大嫂饿了吧?快摆饭来给大嫂吃!
不多时,
丫头摆上菜来。
老者起身说道:
我少陪!
向妈妈说道:
叫媳妇岀来陪陪。
说毕,出去了。
媳妇张氏出来见过礼,二娘同婆婆对坐,酒饭上来,吃了一会,二娘说道:
把你家那个小娃娃喊出来坐坐嘛?
媳妇儿张氏说道:
正睡觉哩!
遂叫丫头醒来时就带过来。
不一会,
丫头牵了个小女娃子出来,
二娘看那小女孩生得甚是清秀。
婆婆说道:
这位大娘是给你送珠子来的,你还不赶快拜谢大娘?
那小女孩就端端正正拜了一拜。
二娘便扯着她手玩耍,她母亲就把珠子依旧系在她手上,看她欢喜的不得了,伏在二娘怀中耍了一会,才又坐在她母亲身边。
婆婆说道:
这孩子从珠子失去以后,就整天的哭,终日茶不茶饭不饭的,现在你看她高兴的,活泼乱蹦…
二娘说道:
娃娃家心爱的东西忽然就不见了,她咋个不想?
正在饮酒,
忽然外面摇摇摆摆的冲进来两个小后生。
一个眉清目秀,一个胖脸重眉,都是头挽梳在头顶,身穿青布道袍,便鞋净袜。
婆婆说道:
快都过来作揖。
然后就坐在婆婆身边,二娘说道:
这两位官人是谁?
婆婆指着那清秀的说道:
这个娃娃是外孙吴小二,他父母都去世了,我就把他带在了身边。那个胖胖的娃娃叫邓天犊,是老人家朋友之子,也是父母双亡,托孤在我家的,两个都在这里一起读书。
又饮了几杯,吃了晚饭,收拾了东厢与二娘安歇。
次日,
二娘吿辞。
这家人的婆媳们都不肯放,说道:
难得遇上大嫂这样的贵人大老远的来到这里,说啥子也要多住些时日再去。
二娘说道:
家里的亲人都很久没有见面,很想早日回去一见,以后有时间再来拜谢嘛!
这家的老人说道:
也不敢喊你久留,就想让你再多住几天,如何?
二娘见老人家是情意谆谆,只得又住下。
原打算就耍几天,
想不到至八月底时,秋雨连绵,久阴不止。
及至晴时,已是暮秋天气。
只见:
霜除水痕收,征雁北来人未醒,悠悠。
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天篱菊净,休休。
江上芦花尽白头,好一派凄凉景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