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后记(1 / 1)
我在吉林念的大学。那是中国唯一一座与省重名的北方工业城市,别号“雾凇之都”,群山环绕,松花江穿城而过,“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
说起东北,南方人能联想到的大概是喝酒时一仰而尽的豪爽,酸菜猪肉炖粉条的粗糙饮食,出门鼻涕会在唇腭结冰的恶劣天气,还有“你愁啥”“瞅你咋的”一言不合就动手的暴躁。
而每一个真正在东北呆过的人,都对东北有另一番客观的、真诚的评说。
东北人喝酒爽气不是因为能喝,而是本身爽气的性格不允许他们扭扭捏捏磨磨唧唧。东北并不只有寒冬,雪并不是四季不化一落千年,也有烈日灼烧的盛夏。东北人并不天生好斗,他们只会在感觉被挑衅时才会瞬间炸毛,而多数时候当感受到被注视时,他们都会热情地和你唠嗑。
在东北呆了四年,只在食堂吃过几次不那么对味儿的猪肉炖粉条。同学说那确实是一道家里来客人时必备的菜肴,尤其在冬天,在农村。
在大棚蔬菜匮乏物流货运缓慢的年代,腌制的酸菜和没有水分的干菜年复一年地陪伴着东北人民度过一整个酷寒而漫长的冬季。即便在温暖的春夏,东北的应季蔬菜也比南方少很多。之后祖国发达了,科技进步了,零下二十几度也能吃上黄瓜豆角西红柿,酸菜猪肉炖粉条不再是北方餐桌上的主旋律,但这道菜已成为一种情怀,是几代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因为一些人,爱上一座城。
在这城市的四年,是我有生最美好的时光。告别以后,每当我在行走的路上灰心或挫败,那些温暖或忧伤的回忆,会重新为我蓄满能量。
人们只有内心有所依恋,有所承载,才能勇敢地前行。
我不愿意冗长地交代每一个故事的始末,注定整个文体只有支离破碎的情节。
我们在回忆的时候,会给许多不那么情理之中的行为安排合乎情理的解释,而事实上它们当时发生的时候,也许根本就是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没有任何原因。
就像学者总是把鲁迅先生文中某个不太符合语意的字解释为通假字,事实上它也许根本就是一个不小心手误的错别字。
所有成长中的改变因时间的不可逆转而注定回不去以前,回忆却以一种近乎永恒的方式将它本来的模样刻录了下来。
愿所有那几年和我有过交集的人儿,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剪影。
谨以此文,祭奠我们逝去的彼岸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