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番外:苏州(1 / 1)
近来经历几件伤心事(;′⌒`)……都没人送我一千万,日元也好呀。一通电话,阿成赶往火车站,陪大姐去苏州。
明铮的恩师,著名经济学家顾羽仪先生,要见她。
“大姐,先吃点东西”。
商务座提供免费茶水饮料及正餐。
据说漂亮程度堪比空姐的乘务员过来送盒饭,四十RMB标准。
阿成尝了口牛肉,又辣又咸。
明铮尝了口藕片,“这胃口,都被你和阿香养刁了”,勉强吃几口,撂下筷子。
把座椅调成平躺模式,明铮闭目养神。
阿成戴上耳机,听郭风童鞋发来的语音。
噪音颇大,耳朵感受到一百点伤害。
郭经理陪雇主在山区视察,手机信号不佳。
有心问问某人情况,阿成想了又想,作罢。某人一副老太爷做派,不能助长这等歪风邪气。
哪知,郭经理心有灵犀般敲来一段文字:
“昨夜,有一位衣着清凉、身材曼妙、声音甜美的美女敲老板的房门……”
切~
“县招待所也有这等绝色美女?”某人交代的,那地方,连绵数百公里都是山区,三省交界,外乡人少之又少,唯一称得上宾馆的就是县招待所。
“忒没幽默感”,郭经理隔了许久又回复,“山里人彪悍,带的茅台昨儿一顿喝光”。
“没吐了?”
“有老板挡着,好说好说”。
“他呢?”到底关心,昨晚那通电话,某人根本听不出喝大发了。
“某人千杯不醉,只有装醉”。
好,很好!阿成想起初相识时,某人酒醉对他又搂又抱的,原来是装醉!
明娄你等着!回头买十个搓衣板,慢~慢~跪!
“马上没信号,有事打电话”。
“好”。
对方没了回应,看来,进山了。
阿成,起身去车厢外打电话。
上海分公司效率颇高,苏州的食宿用车都已安排妥当。
挂了电话,看高铁沿途风景。
幼年,他曾陪院长奶奶回过一次苏州。
返回帝都后,高烧一场。苏州行,竟全无印象。
唯一残存的记忆:晃晃悠悠的火车和白墙黑瓦。
返回车厢,明铮正在看手机。
“大姐,苏州那边安排好了。上海分公司想请您顺道视察”。
“真不想去”,明铮端起纸杯,又放下,“这会儿,刚接了明宇的电话。看样子,上海怎么都要走一趟”。
明家在上海那一支,如今当家人是明宇。
“也好,大姐能好好吃上几顿本帮菜,我和阿香可做不来”,阿成建议。
阿成擅长北方家常菜及鲁菜,沪上本帮菜及相近的淮扬菜别有味道,极浓油酱赤和清淡素雅于一身,刀工上极见功夫。
明铮点点头:“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想扣三丝了。爷爷是归国华侨,沾了他的光,请到一位做菜的老师傅。那时候,明娄还不到4岁,胖嘟嘟的,好可爱的……”
阿成脑补画面:正太明小楼童鞋胸前挂着围嘴,伸出小肉手……
“明明幼儿园里挺可爱的,怎么一上小学就跟个小大人似的,天天绷着脸,小小年纪就得了个活阎王的绰号”,大姐实力吐槽,“哎,反正这以后也不用我操心的,我这个姐姐,总算轻松咯”。
阿成给明铮泡茶,自带的肯尼亚红茶和茶杯:“大姐得操心操心别的了,我可是听说,王疯子最近对您颇为殷勤”。
“你这泼皮”,明铮难得娇嗔一回,“哪里听来的闲言碎语。好的不学,倒跟着明娄取笑大姐”。
“哪里敢取笑。大姐不妨考虑一二?”阿成奉上茶杯。
出高铁苏州北站,辉腾一路向东南而去。
沿途不时经过湖泊,当真是跟北方大不同的水乡人家。
明铮不时跟司机老周聊上几句,讲的是苏州话。
国内方言,明大姐精通南京、苏州和上海话,偏她从未在这三个地方生活过。
明家人,于语言上,总有几分天赋。
如明娄,法语算是母语,英文当会议翻译没问题,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据说够导游水平。
阿成暗中竖起大拇指,大资本家真不是盖的,日后若落魄,当个导游赚外汇还是可以滴。
途径一条林荫大道时,落日余晖洒了进来。
此地临近苏州大学分校区,路边不时有学子来来往往。
青春正好。
车到一幢二层小楼前停下。
阿成下车,为大姐开门。
春寒料峭时节,明铮仍是一身紫色裙装,外加驼色羊绒大衣。既典雅,又干练。“两家是故交,待会见到先生,别见外,随我一道叫三叔”。
顾姓为本地大姓,顾羽仪先生这一房祖上与明家早就相识。
沧海桑田,两家人再相逢竟是在五七干校。
彼时,顾先生年纪还小,每每跑到养牛班,跟着明楼爷爷一道进牛棚喂牛。
那个荒谬的年代,阿诚因不肯“揭发□□”明楼,便被关进平房尽头的黑屋子里。
冬日里,明楼急得嘴上直起大泡,偏他不能去求情。
顾先生便趁着大人们开会,每日偷偷摸摸去给明诚爷爷送馒头和被褥。
又三日,阿诚终于放了出来。
草棚中,喂水牛的明楼再见阿诚,忍不住落泪。曾经的沪上公子已落魄如村夫。
阿诚却道“这辈子跟定大哥,我不后悔”,弯腰拾起水瓢。
门从里打开,一个穿白衬衫的年轻人迎了出来:“师姐辛苦了”,顾先生的助理及入室弟子陈乔。
房子格局与明家在上海老宅相似,皆是民国时期的洋楼,据说是顾家当年一位太太的陪嫁。
寒暄几句,明铮径直上楼。
客厅里,陈乔泡茶,“新茶未到,这茶是普洱,铭先生不要介意”。
“哪里,客气了”。
二人不咸不淡的聊着,片刻,门外传来动静。
陈乔过去开门,进来的却是王长峰。
阿成小意外:“王董事长好”。
“阿成,我缺助理,条件你来开”,王疯子开门见山。
“好阿”,阿成笑道:“我要拙政园”。
王疯子熄灭烟头:“那小子运气总是这样好,真是讨厌”,快步上楼。
陈乔由此对阿成刮目相看,还道此人空有一副好皮囊,是个胸无点墨的大草包。
天色已黑,阿成用手机完成诸多公事后,楼梯口传来大姐的声音:“阿成,来一下”。
对面的陈乔,面露些许尴尬,还以为会叫他。
到底是太年轻,还做不到不动声色。聊上几句,阿成就知陈乔天资聪慧,一路保送上名校,又得名师看重,自是一片锦绣前程。可这样的人,骄娇二字刻在心底,容不得被人忽略。
二楼装潢让阿成想起电视剧里的革命年代,几无装潢可言。
桌椅书柜皆是再简朴不过的。
花甲之年的顾先生正襟危坐,明铮、王长峰两个晚辈各自坐椅子一角。
“阿成,你好”,两鬓斑白的顾先生伸手。
阿成低下腰,双手握他一手,“先生好”。
“怎么,你叫小铮大姐,却不称我一声三叔”,顾先生侧身对明铮道:“你家,人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