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覆手为雨(二)(1 / 1)
在众朝臣的一片诧异之下,汪国公不仅没受到此次清查的影响,还重新继任户部尚书之职。不过好歹,汪瑛还算尽心,重返官场没几天,就不知从哪里整理出一大笔的库银,名曰“旧吏漏查,现重新登记造册,呈于御前”。可是谁都心知肚明,那么大一笔银子,就算真的是有人漏查,进进出出库房那么多次,怎么可能所以人都对其视而不见?
朱祁镇在御书房中沉默不语,亲自书写着明日上朝要新颁的恤老旨意。
“全国境内,凡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国库每年发放粮食予以供养,九十岁以上,供给翻倍。六十五岁以上者,免服徭役。若有故意弃老虐老之举,皆交于当地府衙,以罪论处。”
此良政一出,全国上下势必一片叫好;朱祁镇也算是实实在在地得了民心。不过,此次由于“优老制度”而引发的有关于官吏彻底的清查,似乎有些不了了之。在处理了几个不痛不痒的京中官员后,也便就雷声大,雨点小的落下了帷幕。
朱祁镇搁下笔,在乾清宫书房中来回踱步。
英国公在汪瑛上任的那一天就请旨回了封地。不过他走之前,倒是把手中还未来得及亮出的证据交给了朱祁镇。在官场浸淫多年,英国公也懂得此时并非彻查的好时机,临行时也劝朱祁镇要谨慎行事,只要有确凿的证据的在手,不愁将来没有肃清奸臣的一天。只是朱祁镇看着汪瑛等人在朝中上蹿下跳,肆无忌惮地结交党羽,心中仍然不免有些憋闷。
午后明媚的阳光洒在他俊朗的眉眼上,更突显了他心中不合时宜的阴翳。他深吸一口气,顿觉神思开阔了些。勾践蜗居于马棚尚能卧薪尝胆,更何况他现在还是大权在握的无上尊者,早晚有一天,他确信自己能还大明和天下百姓一个清明的盛世。他还年轻,可以等,等待时机的降临。
他深呼吸,吐出胸口的一股浊气,转身叫道,“小顺子,摆驾坤宁宫,咱们去瞧瞧皇后。”
自从英国公进宫,再到后来坤宁宫书房失火,繁杂琐事一直缠着朱祁镇,让他分不开身去看看钱皇后。现在想起,心中还有些愧疚。
刚要出宫门,却被吏部一个书吏堵了回来。这个书吏是朱祁镇几经周折,安插在汪国公眼皮底下的一个暗桩,专门负责查探汪国公有没有什么越轨的行为。朱祁镇见他来一次不易,便回身吩咐小顺子道,
“去吩咐御膳房炖一碗蜂蜜血燕送到皇后宫中,告诉皇后,朕今天晚上去坤宁宫陪她用晚膳,下午这大日头,就不必来请安了。”
小顺子走后,那书吏跟着朱祁镇进了乾清宫东暖阁。之所以不在正殿禀报,也是因为担心耳目众多,不小心暴露在汪瑛眼下就不好了。
“禀报皇上,这几日汪国公除了与各部寻常官员有往来之外,还与石亨,徐有贞等武将新有往来。”
那书吏虽年轻,却是口角分明,谨受分寸,进退得当。将眼前所见之事一字不漏地呈报给朱祁镇,却也不掺杂任何个人喜恶,影响了皇帝对事实的判断。
“石亨和徐有贞?”朱祁镇挑起眉毛,“这两人都是纯粹的武将,与汪瑛之间素无来往,也无掣肘,汪瑛为何要见他们?”
“额......皇上,汪国公近来见人颇为复杂。不光他们,还有礼部的司乐,乃至民间乐坊的乐师,他都有涉猎。臣......也不知他到底想干什么......”
朱祁镇眉头紧锁,军中武将,礼部司乐,民间乐师,这些人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汪瑛为什么要一起见他们?想了半天,却是半分头绪也没有。
“罢了,你先下去吧......”朱祁镇挥了挥手。
“是......”年轻书吏神情黯然,“是臣无能,不能替皇上分忧。”
听得他如此说,朱祁镇裂开嘴笑了笑,“你能有如此细微的观察力,已经很好了。寻常探子,能探得汪国公接触石亨等武将,却是不会在意他与民间乐师会面的小事。记住,汪瑛此人心思深沉,所以,事无巨细,都要跟朕回报。眼下你身份尴尬,等事成之日,朕对你必有厚赏。”
年轻书吏深受鼓舞,“是,臣一定不负皇上所托。不求论功行赏,只求替大明铲除这样的疽痈。臣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书吏走后,朱祁镇依然端坐在东暖阁东边炕位,如一尊雕塑般纹丝不动。虽然想了许久也没想出汪瑛到底想要干什么,可是直觉告诉他,汪国公再度得势之后,不会就此安分守己。眼下,他没了孙太后撑腰,党羽也被减除了不少,唯一的女儿也已葬身火海,一切的一切,都只会让他更疯狂,更肆无忌惮地揽权。
朱祁镇眼中似乎闪着明明灭灭的灼热的火光。汪瑛,你不怕朕,朕也定不会怕你。眼下,你我都没了掣肘和牵挂,我们的争夺,才真正掀开了序幕。而我与你不同,我的身后,是大明千千万万的百姓,是民心,是正义。我,一定不会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