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天命(1 / 1)
(三)天命
入夜。坤宁宫。
允贤静静地躺在床上。乌黑的长发散落在枕间,越发显得她面色苍白。昏暗的烛火映在她瘦弱的身躯之上,偌大的床榻,更衬得她渺小脆弱,似乎下一刻,便要跟随跳跃的灯火一起,随风消逝。
由于朱祁钰新丧,宫里的一切彩饰均已收起,包括被褥锦帐。此刻的允贤,身上盖着素白色的蚕丝被,虽然是上好材质,却隐隐约约带来一种不祥之感。朱祁镇见状,皱了皱眉,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快,低声吩咐,“丁香,明日撤了这被子,换床颜色鲜艳些的来。”
“是,”丁香急忙接口,“其实奴婢也觉得这被子不甚吉利。盖在娘娘身上,瞧着总是像......”因了后面的话实在太过不吉,丁香生生吞了半句下去,缓了半刻,接着道,“奴婢前儿便去御用监领过,可是那里的管事太监说,国丧期间,太后下令,任谁都不能例外的。”
“放肆! 她吴太后算什么东西?”朱祁镇一听,又是吴太后无事生非,便气不打一处来,“难道过几日朕的登基大典,也要一律用白的不成?丁香,明日你便到御用监去,说是朕的旨意,看他们谁敢抗旨?”
“皇上......”允贤的祖母从床边颤巍巍地站起,“您又何必为了允贤跟他们再起争执?这于你的名声不宜啊......”
“奶奶,”朱祁镇急忙命丁香扶谭老太太坐下,“你不必担心。我......能为允贤做的,也就这么多了......”
“皇上,老身知道您关心允贤,还让我们住在这坤宁宫,由皇后亲自照料。只是我们谭家世代为医,这衣着避讳之事,是从来不讲究的 。而且,前朝事忙,您也不用这样,日日来瞧允贤。”
朱祁镇望着允贤,唇角带上了一丝和暖的笑意,“这样日日来看她......朕很心安......”
有多久,没这样仔仔细细地看着她了。初见时,她是养在深闺的淑女,不谙世事,却总是一副侠义心肠;有些笨拙,却十分可爱。再见时,她便是百姓口中所赞的“活观音”,治病救人,从不避忌;纵使被自己的父亲的关在地窖之中,险些饿死,也不忘悬壶济世的初心。雪夜守岁,月下起舞,那一夜“千门万户曈曈日”的连句,其实,已是书尽了对她的思慕。说好了的以后,岁岁一同看烟火,只不知,两人之间了,早已隔了一个朱祁钰的身影。
允贤,我这辈子,最遗恨的的瞬间,并不是在瓦剌得知,祁钰夺了我的皇位。而是,宫中再见,你不顾身体有损,从榻上猛起,脚步踉跄,只为能早一刻,投入祁钰的怀抱。你不知,那一天的雨,淋湿了你的衣襟,濡湿了我的眼角。
夜深了,谭老太太自去安歇,丁香此刻,也懂事的站在殿外。朱祁镇手指,轻轻滑过允贤的瘦削而苍白的脸,柔声低诉,“傻瓜,干嘛老是躺着?你那么爱管闲事,难道准备一直躺在这里偷懒吗?宫中女子千人,有疾而不得医,所以你才创建了医女制度。她们还等着你去治病呢,你要赶快好起来啊......”
繁星满天,掩了月的光华。谁的泪,自眼角滑出,不经意间,似乎是明星坠入凡间,惊起一夜的伤感。
夜深人静,朱祁镇回到了乾清宫。一切陈设,与从前似乎无甚改变。只是物是人非,宫中主人早已换了一个,又换了一个。仰头微叹,回想这些年光景,真不知是天命所归,还是造化弄人。
“皇帝......你终于回来了......哀家已经等了你许久......”
孙太后自屏风之后转出,疲累之色微现。
“母后这么晚了,怎么还没安寝?”
孙太后缓步走到东边侧榻坐下。不知为何,朱祁镇能感觉出孙太后与从前大不相同了。从前的孙太后,威势显赫,咄咄逼人;而眼下,虽庄重不减,却仿佛是多了一份沉稳泰然,真正是气度高华,令人折服。
“皇帝是否疑虑,我今日为何要出面保谭氏的命?”
朱祁镇不答,孙太后自顾自的说下去,“那谭氏,几次三番,不计前嫌,救了哀家的命。哀家便是再不知好歹,也要懂得知恩图报。”说着,太后冷笑,“说来也真是讽刺。哀家为了外甥女屡次要杀她,后来,竟然是她把我从汪美麟的毒掌之中救了出来......回头想想,哀家这一生,用尽心机,仿佛真的是错了......”
“母后不必如此自伤......”
“皇帝......哀家救她一方面,是为了报恩,另一方面,”说着,目光灼灼的盯着朱祁镇,“是为了你。哀家深知,若是没了允贤,你是不可能安心重登龙位,大明江山,也就没有安稳的那天。”
“母后,”朱祁镇轻轻叹了口气,“不管你信不信,其实从瓦剌归来,我便已经没了夺回皇位的野心。只是祁钰......他的所作所为,着实令我有些心寒......”
“眼下,不管你还有没有野心,大明江山,除了你,没人能扛得起。”
许久的沉默。孙太后起身,拄着龙头拐杖,一步一颤,走到朱祁镇面前,“皇帝,你看哀家的手,颤个不停。哀家真的老了,厌倦了这尔虞我诈,你争我夺。若不是为了大明,哀家宁可永居佛堂,再不踏进宫门一步!可是身为太后,身为这个国家的主宰,你便要担起你的责任。千千万万的大明子民,不能因你的心灰意冷,流离失所,食不果腹。”
乾清宫中,寂静若古墓,只听得更漏滴答,滴答出水的声音。好像过了一个世纪那么长,朱祁镇眼中,风起云涌,在瓦剌,几万士兵,拼了性命,也要护他周全,只因他是皇帝,承载着他们关于家的希望;在京城,瘟疫横行,亲贵百官无不紧闭家门,医馆药铺,家家都提高售价,以谋暴利,终是苦了那些贫民百姓。终于,深深地朝孙太后作了一揖,“儿臣受教。”
孙太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转过身,拄着龙头拐杖,一步一步,走向乾清宫殿外。观其背影,疲老之态涌然而生,声音甚是苍老,“皇帝,从此,你便要以大明百姓为重,不可暴躁,不可专断,不可愚懦。这,是你的责任,也是你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