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四十一、直升(1 / 1)
早上大课间又是听领导讲话,不过今天讲话的不是校长大人而是政教处主任,讲话的内容还是我们实验班五个月前早就听过的,无非是早起、午休、就寝、在校的规矩和纪律。值得一提的是,主任还特地买了个大的保险柜放没收来的手机,而且一锁就是锁三年。你一个苹果N代放进去,三年后取出来就变古董了知道不。
上午最后一节课是我高中第一节历史课,同时也是我第一次必修走班。由于是第一课,老师没上新课,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思想教育,并对学习这门课的意义blablabla等做出了阐述。
无聊透顶。
历史老师姓虞,没有地中海也没有啤酒肚,但确实已是不惑之年。他说他教书教了二十一年,难怪如此世故,如此职业化了,我想他应该做了二十一年的安眠圣品。我开始有点想学良兄了。唉~曾经沧海难为水。
下午第一节思想政治,老师也没讲啥具体内容,和我们聊天聊了一节课,说的东西很杂,但不离“经济”二字。我觉得,比起数学、英语,政治有用的多了。
我一直以为“经济”是贸易活动的意思,其实不然,老师说它是“管理资源配置”的意思。他还说自主招生(提前招)揍是一种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嘿嘿,你有本事打我啊)
他说公立高中一学期的学费是两三千,私立高中一学期的学费是两三万,其中的差价国家报销了。关于这一点我要补充说明一下,并不是进了公立学校就不用花那么多学费了的。就拿我们学校来说,总体上可以分为四类学生:直升,公费,择校,国际部的学生。
“直升”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它的实际意义是自主招生。前面说过了,自主招生是一种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所以教育局是不能公开支持的。为了笼络人才的学校领导想要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教育局方便行事,便用了“直升”作掩护。
“公费”是中考考上R中分数线的一批人,“择校”是离分数线还差那么一两分的可怜孩子。“直升”和“公费”每个学期的学费就两三千,“择校”要在第一个学期交七八万,以后的学期便只用两三千。
国际部的学生每个学期都要交八万八,所以国际部是有钱人的天堂,里头的学生差不多就是买进来的。国际部主要是学英语的,对其他科目要求不高,及格就行,等于说是专修英语。虽说百艺不如一艺精,但这句话明显不适用于愚人。一份满分一百二的英语卷子,国际部的学生努力学习一个月后考出来的平均分只有六七十,实验班的学生考前看下书就有一百来分的平均分。这也是国际部的施教区和住宿区与学校本部分开的原因。
下午还有地理课,我在走班的时候去错班级了,挺难为情的,不过傻笑两声就不会觉得尴尬了。
傍晚时天气转阴,还刮了大风,超凉快。
晚自习,我们有八字准则:“入室即静,入座即学。”但是我们班每个晚上都挺吵的。
今天晚上班长大人把我们这周的行程给通报了,不得不说排得是极满的,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一项是社团招新。我自然是要报书画社的,因为R中书画社的指导老师是大徐极力称赞的孙老师。
R中的社团有二十来个。其中比较奇葩的一个是天文社,就是专门看星星的。学校图书馆的顶楼有一天文望远镜,巨大号,是天文社的所有物。最闲的社团是话剧社,每天基本都在喝茶嗑瓜子闲聊中度过。每每到了文艺汇演之类的活动时,能拿得出手的节目只有《雷雨》和《茶馆》,演来演去都是这两个。(这是听学长说的)还有,话剧社居然是所有社团中年龄最大的一个,有八十来岁,比我奶奶还老。
文学社是最烧钱的社团。众所周知,参加社团是要交社团费的,而文学社要交的社团费是最多的,因为文学社有一本月刊和一本季度刊在连载,给作者的稿费啊,印刷费啊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肯定都是要花很多钱的。钱花的多不说,还赚不到钱。(没什么人买)有时候学校拨的钱不够用了,就要社员自己凑钱。另外,文学社还是最苦最累的,社员相当于实习编辑,要阅读诸多稿件并筛选,要与作者交流,要与印刷厂交流,还有排版什么的很多烦死人的事。我之前给文学社投过稿,原因是他们说有书签送,只要你投稿了不管有没有选上都有书签送,而且是自制书签,图画和文字由作者选定。由于社员们个个都忙疯了,所以我到现在都还没拿到书签。
相反,富得流油的是播音社,具体工作就是每天坐广播室里播半小时音乐,然后数钱。因为我们要点歌的话,一首歌两块钱,二十块包场。曾经有个败家子包场后小苹果洗脑循环。
最无语的是国防社。讲国防社你们好像听不懂,讲跆拳道社你们就好理解了……
以上提到以及没提到的二十多个社团都要在每年十一月的嘉年华上出一个节目,除非这个社团真的没有什么节目拿的出手。连书画社都要每年派个人上台写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