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二十一、书法(1 / 1)
今日重拾了荒废三月有余的毛笔。
呃,怎么说呢,练字这事,一天都耽搁不得。像我这样停了三个月的,再落笔连手都会抖。但这也不是没办法的事嘛,这三个月,不是在学校埋于书中,就是在家里埋于床中。不过这个暑假我是可以想怎么练就怎么练了。
我也是知道的,七月将尽,剩下的一个八月可能是我未来三年中执笔的最后机会。实验班嘛,要以学业为重。师长和家长的期望不是我能辜负的起的。
我当初是自愿去艺校报名学书法的,初心是想有一技之长。我对江老师没有初次见面的印象,当时只顾着低头写字了。时间久了,就慢慢发现老师很年轻,还有点小帅。我还以为书法老师都是年过半百的老头子。= =
江老师大学学的就是书法专业,虽不是什么有名的学校,但怎么说也是专业的。老师的钢笔字水平远高于毛笔,主要是艺校里没什么人学毛笔,学钢笔的一大群。老师教着教着毛笔就生疏了,钢笔的话,都是拿田英章的帖作教材,而田英章是当代著名的欧体大家。所以我毛笔书法入门学的是欧阳询的欧体。大多数人入门学的都是颜真卿的颜体,欧体相比之下就有点冷门了。不过我个人认为,欧体要比颜体好看。
艺校只在周末和暑假上课,不过上学时我也没有荒废书法。我们初中也是有书法社的,不过指导老师有两个,都姓徐。所以我在私底下喜欢称三十来岁的那个为小徐,五十来岁的那个为大徐。我起初还不知道有大徐这号人物,所以跟着小徐学。小徐有点急功近利,我楷书底子还没打好他就让我学李邕的行书。再加上小徐是个忙人,没有时间教我们,基本上就让我们自学。所以跟着小徐的那段时间,我啥也没学到。
后来小徐把我推荐给了大徐。大徐是学校管后勤的,除了开学那段时间基本上一年四季都闲着无事做。大徐在学校的老师之间是很有威望的,学校还给他拨了个私人的书法室。但是怎么说呢,我上的初中比较烂,光危楼就有好几栋。书法室原先就在危楼里,只要楼上的人蹦两下,石灰就簌簌掉下来。后来危楼给拆了,书法室也就移到了学校最东边的角落,在医务室对面。由于采光问题,终日不见天日,班上的同学戏称其为小黑屋。
跟了大徐以后,我在校的每个中午都会往小黑屋跑,夏天可以避暑,冬天就是受罪了。腊月天里手都冻僵了,连自己握没握着笔都感觉不到了,尽管如此我还是日日往小黑屋里跑。有时大徐去参加棋友的酒会,书法室里没人,但门却不锁。大徐说,这里的门会一直为我开着。
书法对我,从原来的一技之长,变成习惯,再后来成为依赖的对象。
初二时班主任就叫我做好心理准备,为了备战中考,必须在初三时暂时放弃书法,不能天天往小黑屋跑了。结果初三上册时我还是背着老师天天中午往外跑。后来被发现了就和老师讨价还价,答应他初三下册我一定放弃。初三下学期二月份开的学,我三月份就考中了提前招,正式和火红六月说拜拜。期间只荒废了一个月的书法。提前招考中后我虽然已不用在上学,但我还是天天往学校跑,然后在小黑屋待上一个下午,那时练起字来才是真心练得爽。
我虽然练字练得勤,但毕竟起步晚了。水平自是比不上那些从小就抓着毛笔的人。我为此有过自卑,有过后悔,不过后来想开了,书法不是攀比的工具,自己真心喜欢就够了。
我的水平虽说比不上那些高手,但也没有差到哪里去,一切都得归功于大徐教导有方。大徐教我教的很用心。我楷书入门是欧体,为了让我打好底子,练了半辈子颜体的徐老专门为我去学了欧体。尽管有心练习了,但还是怕有颜体的影子会误导我,所以我临九成宫时是自学为主,指导为辅。九成宫洋洋洒洒几千字,我竟老老实实临了两三回。我也算学得快的了,打底子打了一年半,就去练兰亭序了。那可是天下第一行书,所以我态度很端正。兰亭序临了不下十回,大徐说差不多了,可以练小楷了。临的还是兰亭序,所以难度降低了不少。我要做的就是把字体缩小到比钢笔字稍大的大小。就两三个月的事,已初步习得,便通临了一遍兰亭序,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摹本给它盖了章,留在学校里。再练了一个月后又通临了一遍,那一卷则留在了家中。个人觉得第二次写的不如初临,不够细致。
我现在练的呢是怀仁和尚的圣教序,算是丰富一下字库。
科普:1.练字练完后一定要清洗毛笔和砚台,延长使用寿命。还有,练完字整只手黑乎乎的说明心还不够静。日本人对书法是怀着一颗尊敬的心的,至少比我们尊敬。他们练书法前要沐浴净身,全身上下洗白白,完了还要穿的一身白,要弄脏了等着挨批吧2.不认识田英章的人去书店找一下钢笔字帖,上面基本上都是他的名字3.欧阳询,和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同时他还是初唐四家。关于初唐四家的其它三家我只记得两家,褚遂良和虞世南。欧阳询的字体被称为欧体。欧阳询楷书的代表作就是九成宫醴泉铭,简称九成宫。九成宫书于贞观年间,好像写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挖到了一口泉吧,文本还是魏征写的。对了,听大徐说,欧阳询还是颜真卿的老师。我和大徐的关系怎么突然变得微妙了呢= = 4.唐朝的书法历史地位极高,因为楷书和草书都是在唐朝达到的巅峰。唐朝的其它字体成就一般,李邕是唐朝少数自成一家的行书大家 5.兰亭序和其书圣作者王羲之王牛人就不必我多说了吧 6.“摹本”“临”是什么意思呢?是这样的,学习书法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叫“摹”,一种叫“临”,合起来叫“临摹”,俗称的练字。“摹”就是拿一张半透明的纸放在原作上描字,就是市场上见到的一般的钢笔字帖那样。用这种方法练字没啥效果,根本得不到实际收益。“临”就是你把原作放在一边对照,然后拿张白纸抄下来,也就是看着原作复制一遍的意思。练字一般采用后者。“摹本”就是临摹下来的复制品。7.怀仁和尚模仿王羲之的笔法风格写了个圣教序,算是集字帖。所谓集字帖,就是帖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在原作中找到后对临下来的。也就是说,怀仁,从王羲之的众多作品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字,再把它们另外拼成一篇文章。另:通临就是把整个帖子复制一份。8.为何称怀仁的圣教序为字库。这样说,兰亭序只有几百字,若往后要自主创作,那么可从中借鉴的字少之又少。而圣教序有几千字,相对来说字多点。王羲之传世的作品和摹本甚为稀少,所以学行书一般都是走圣教序这条路,也有一部分学的是元代赵孟頫和宋代米芾等人的字体。9.米芾……自己百度吧,解释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