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治灵昌干旱,李琛献奇谋(1 / 1)
“夫人,听说灵昌县在闹旱灾,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等咱们到了灵昌县后,你和母亲还有守一他们就先去县衙安顿下来,我要先去田间地头查看一下灾情,等忙完后再去县衙跟你们汇合。”元思忠道。
“我要和你一起去。”李琛不假思索道。
“不要,你挺个大肚子不辞辛苦地陪我来上任,一路上车马劳顿的,我心里已经觉得很对不住你了,所以等到了灵昌县之后你该先安顿下来好好休息休息才是。”元思忠忙拒绝道。
“一路上有母亲、守一、珍珠和蕊珠他们照顾我,再加上有你这个情愿陪我住客舍也不愿独自一人住驿站的二十四孝夫君照应着,我一点都不用操心。自古以来旱灾就是对百姓生死存亡的大考验,也是对州县长官减灾抗灾能力的大考验。若对旱灾处理稍有不当,不仅会让州县长官降级罚俸甚至丢官免职,还会让农民百姓颗粒无收以至于流离失所。我想陪你去看看有没有什么是我可以帮得上忙的?你就让我去好不好?”李琛笑道。
“夫人,这些事你就不要操心了,我在卢氏县任县令时也曾遭遇过旱灾,我知道该怎么办。”元思忠忙笑着拒绝道。
“你不用哄我,卢氏县近十年来几时遭遇过旱灾了?卢氏县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主要由中山、低山、丘陵和河谷盆地组成。海拔最低点在山河口,为一百四十五丈;海拔最高点在玉皇尖,为六百一十七丈。四季分明,春秋较短,冬夏较长,降水量的地域分布因海拔高低而不均匀,大抵南部多于北部,西部多于东部,山区多于河川,海拔三百丈以下地带降水偏少。最主要的是卢氏县境内河流星罗密布,水源充足,熊耳山岭以北的洛河和东北部的杜关河,熊耳山岭以南的老灌河、淇河,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那儿发生大规模旱灾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李琛反驳道。
“夫人在卢氏县生活过吗?怎么这么清楚那儿的地理状况啊?怎么知道那儿近十年来都没有遭遇过旱灾?”元思忠惊讶道。
“一定要在那儿生活过才知道吗?关于那儿的地理状况,我都是从四叔编写的《括地志》上看到的。至于旱灾嘛,我在桂苑的时候,每逢哪儿有洪涝、干旱、蝗虫和瘟疫等天灾,朝廷都要我们诵经祈福,以求消灾,我从没听说卢氏县发生过旱灾。你不是在卢氏县生活过吗?我说的可有错?”李琛笑问道。
“一点不错,夫人英明。只要母亲同意你跟我去,那我也不再反对了。”元思忠只得妥协道,既感动于李琛的为他着想,又担忧于李琛的为他着想。
“这个你就不用担心了,我一定可以说服母亲的,再者多走动走动对我以后生产也有好处。”李琛笑回道。
等一行人到了灵昌县后,萧妃他们就先去县衙整理行装了,而李琛则如愿以偿地陪元思忠一起去查看灾情了。夫妇二人通过对田地水源的查看和对农民百姓的走访发现灾情远比他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土地干裂,干裂得最深的地方足有三寸深,成片的麦子绝收,河流水位严重下降至干涸的边缘,挖井挖得足有四丈深都不见一滴水,渴死的牲畜也在急速增加,要是再没有足够的水源,百姓也将陷入饥渴而死的绝境。
“夫人,这么严重的旱灾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呢,这可如何是好啊?如果任由灾情继续发展下去,蝗灾极有可能就会接踵而至了,到时候灾难就会远胜于现在,也会更加难以应对了。”元思忠皱眉道。
“灵昌县地跨黄河、海河两大流域,天气变化剧烈,多灾害性天气,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是大暴雨的多发期,年内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因此是滑州旱涝灾害频发之县。当务之急是先把眼下的灾情控制住,以防它进一步严重,以后再图彻底根治之法。”李琛道。
“依夫人之见,眼下当如何?以后又当如何?”元思忠看李琛一副胸有沉竹的样子便忍不住笑问道。
“先说眼下,首先,奏请朝廷从邻近滑州且没有受灾的汴州和许州等地调集救灾物资发放给受灾百姓,以保证受灾百姓最基本的生活所需,另外还可通过族内互助、乡里周济和寺院施舍等应急之策来帮助受灾百姓。其次,若灾情进一步扩大,那就奏请朝廷分发牛马驴等交通工具和赈灾款给受灾百姓,让受灾百姓暂时转移到非灾地去吃住。再说以后,等这次灾情过后,首要任务就是要组织劳力尽快对现有的灵昌渠清淤扩宽,以疏展河道,县东北二十二里的灵昌津跟黄河相连,是黄河的重要渡口且水位较往年相比并未出现明显的下降,咱们可引灵昌津之水即黄河之水入灵昌渠以灌溉农田。其他县的沟渠如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均定期清除淤泥和扩宽河道,你再瞧瞧这灵昌渠,淤泥深达数丈,河道狭窄蜿蜒,遇到旱灾时又岂能顺利引流黄河之水?其次,滑州诸县主要种植小麦,水稻次之,以后可适当选种一些极耐旱的品种,如河南大部分州县都有种植的粟。岭南有年发生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农民几乎每家每户都颗粒无收了,就只有几百户人家完全幸免于难,我听我三哥说,原因就是这些农民种的是从南越国引进的名为占城稻的新品种旱稻,该稻的主要特性就是早熟耐旱且耐瘠薄。我待会儿就修书给我三哥,叫他派人替咱们弄些占城稻的稻种来,咱们可以在灵昌先试种,若能有幸成活,以后可逐步推广种植。再有就是建设更多规模较大且设施齐全的仓廪以储备粮食,还粮于民,让百姓在灾害来临时不至于挨饿而死,西汉政治家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曾提出通过‘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等方式‘以实仓廪,备水旱’。最后就是保护灵昌县的林地树木,禁止过度砍伐,给县内的大片沙地植树造林以求改沙地为林地,防止因沙地进一步扩大而对耕地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李琛条理清晰道。
“夫人真是我的贤内助啊,我元思忠能娶夫人为妻真是三生有幸啊!”元思忠笑赞道。
“元郎,你都夸得我不好意思了。”李琛莞尔一笑道。
“夫人就不要再谦虚了,在洛阳跟你哥哥弟弟他们相聚的那一个月中,你跟你三哥单独聊了很久,一直都是在聊治理州县这些事吗?”元思忠笑问道。
“也不完全都是在聊这些事啦,也聊些家长里短,他是我的双胞胎哥哥,比起别的兄弟来,我跟他自然更亲近些。”李琛笑回道,说完就拿手按揉太阳穴。
“夫人赶紧喝点冰镇乌梅饮,受了暑热可不得了。你先不要说话了,闭目养养神,我替你按摩按摩太阳穴和肩膀。”元思忠见李琛如此不免紧张道。
“元郎,这都是正常现象,你别一惊一乍的,回头让人瞧见该笑话你了。最近我感觉胎动异常频繁和强烈,莫不是真像李太医说的那样是双胎?”李琛笑道。
“我现在只求你好好的,别无他求。”元思忠道,边说边替李琛按摩。李琛明显感觉到元思忠太过紧张了,于是就忍不住怀疑她母亲说什么刺激元思忠的话了,但又觉得她母亲不可能这么做,想想也想不出个所以然,索性也就不再费神去思量了,而是安心地接受元思忠对她的服务。
夫妇二人很快就回到了县衙。跟县衙里的一干人等见过后,元思忠就把李琛说的这套救灾方案向他的下属们提了出来,大家听完后一致称是并按元思忠的部署去完成各自的任务了。四个月后,旱灾差不多算是平安渡过去了,而李琛也迎来了她人生中的第二次生产,只是四十三岁高龄的李琛能顺利生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