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李治半妥协,赠恪郁林王(1 / 1)
“陛下,长孙无忌构陷忠臣近戚,宗社有灵,幸得早日发现其狼子野心,此乃陛下之福,社稷之福啊!今长孙无忌以死谢罪,对于遭其诬陷的忠臣近戚,陛下是否应当考虑该如何为他们申冤平反呢?”密王毕恭毕敬地对李治说道。
“密叔,关于此事,朕自有打算!”李治微笑着应道。
“陛下有何打算?臣愿洗耳恭听!”密王也微笑着答道,话语中没有一丝一毫的让步,有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意思。
“这事牵扯甚广,需细细地侦查,等侦查清楚后再另作打算。”李治开始打太极了。
“如今有韦季方的供词为证,证明长孙无忌曾于永徽四年构陷荆王、吴王、薛万彻、高阳长公主夫妇和巴陵长公主夫妇谋反。长孙无忌妖言惑主,残害皇室宗亲,望陛下明鉴。陛下仁厚,必会为当年冤死的皇亲申冤平反。”密王步步紧逼地回道。当年远在长安千里之外的宋州镇守的吴王被诬陷谋反就是凭房遗爱的一面之词,连书信往来的证据都没有。既然当初采信了房遗爱的一面之词,现在也可采信韦季方的一面之词而认定吴王是被长孙无忌诬陷冤死的,为了这份供词,密王可没少给许敬宗好处。如今长孙无忌已死,死无对证,供词真伪已无从得知,但长孙无忌谋反罪名成立凭的就是这份供词,因此供词即便有假,那李治也只能承认它是真的,趁热打铁,这张供词就成了为吴王他们平反的最好证据,李治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密叔言之有理,容朕再考虑考虑,朕一定给密叔一个满意的交待!”李治在密王的强硬立场下不得不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
“谢陛下,陛下如此英明,先皇的在天之灵必会感到宽慰!臣先告退了!”密王道,说完就躬身退出了两仪殿。
在这之后,皇室宗亲以及平日里跟长孙无忌极不对付的一些大臣纷纷上折子请求为永徽四年冤死的皇亲平反,李治明显感觉到了来自皇室宗亲及大臣们的强大压力。李治当初借长孙无忌之手打击了蠢蠢欲动的皇室宗亲,如今又借许敬宗等其亲手扶持起来的庶族大臣之手除掉了位高权重的长孙无忌。李治觉得在朝堂之上必定要有互相敌对的大臣共同存在,只有那样他才可以拉拢一方,打击另一方,而不会让任何一方独大,只有那样他才能保证他的皇权不被架空,才能照顾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保证政局的稳定和政治的清明。而现在皇室宗亲居然与外臣联手向他施压,这引起了他的警惕,所谓寡不敌众,即使身为一国之君,他也必须要做出一定的让步。
“密叔,朕已于永徽五年改封庶人李愔为涪陵王,其实朕也早有平反之意了。朕思量再三,决定追赠原荆王李元景为沉黎王,以渤海王李奉慈之子李长沙为沉黎县侯嗣,备礼改葬。追赠原吴王李恪为郁林王,以河间王李孝恭之孙李荣为郁林县侯嗣,备礼改葬。追赠原高阳长公主为合浦公主,备礼改葬。追赠原巴陵长公主为北景公主,备礼改葬。”李治对密王说道,脸上显示出一丝难以察觉的得意。
“陛下,郁林王有四子,为何以李荣为郁林县侯嗣?”密王显然对这样的结果不大满意,略带质问的语气问道。
“密叔,三哥的儿子都还小,如今年岁最长的仁儿也不过才十五岁,尚未弱冠且远在岭表,如今要为三哥立庙,当然要选皇亲里已过弱冠之年的人为嗣子了,河间王李孝恭之孙李荣德才兼备,堪为良选。桂苑那儿朕也会派侍婢过去!密叔意下如何?”李治又开始打哈哈了。
“陛下考虑周详,臣深感佩服!”密王苦笑道,心里也明白如今这形势要把吴王的儿子们从岭表弄回来几乎不可能了,这个结果是身为皇帝的李治做出的最大让步了,如果执意要把吴王的儿子们都弄回来的话,那闹不好今天好不容易挣到的这个局面就会不复存在而且李仁他们恐怕还会有生命危险,还是让他们好好地待在岭表以图来日为上。
“娘娘,吴王终于沉冤得雪了,虽然结果不是很令人满意!”此时正和杨淑妃依偎在一起的玲珑略带遗憾地对杨淑妃说道。重阳将至,合欢殿里的其他宫女太监都去御花园中赏菊游玩了,房里就只剩了杨淑妃和玲珑这主仆二人。
“仁儿他们不回来也好,在岭表待着也可以远离朝廷的是是非非,现在回朝廷的时机还不成熟,只要他们好好活着就行,这以后的事又有谁能预知呢?”杨淑妃一脸淡然地说道。
“备礼改葬也没能把吴王葬在昭陵!”玲珑不忿道。
“不要葬在昭陵才好呢,他父皇和我一起害死了他,他该恨我们这做父母的才对!”杨淑妃忽然伤感地说道。
“娘娘,您这是……”玲珑疑道,始终弄不明白杨淑妃为什么总觉得吴王会恨她。
“他父皇提议立他为太子却最终也没立成,就如汉朝的汉高祖刘邦想立刘如意为太子却最终也没立成那样,他父皇成了间接杀害他的凶手,而我就是那个帮凶。我恨我自己当初为求平安度日而不断地妥协退让,如果当初我努力搏一搏的话,或许我的恪儿就不会死了。你知道永徽六年的亲谒昭陵我为什么推病没去吗?就是因为我不想见到先皇,我恨他害死了我的恪儿!”杨淑妃道,极力压制着自己激动的情绪。
“娘娘不必如此介怀,正如娘娘所言,后事有谁知呢?好在如今吴王也已恢复了名誉,不用再顶着个谋反的污名让后世之人唾弃,娘娘应当宽慰才是!对了,听说陛下要派很多侍婢去桂苑伺候吴王妃她们,娘娘要不要去桂苑看看?”玲珑赶紧转移话题道,如今她才知道杨淑妃不光对吴王又爱又愧,还对先皇又爱又恨,她担心杨淑妃的身体和精神会在内心如此受煎熬的情况下垮掉,所以总是温言劝慰杨淑妃。
“这个我也听说了,吴王妃、蜀王妃和琛儿每人添两个贴身丫头,另有专管做饭收拾打扫的。送去伺候的人是杨善挑的,你去告诉杨善,让他挑贴身丫头时要挑些稳重善良忠诚可靠之人,最好都是以前在吴王府和蜀王府伺候过的人,漂亮好看倒是其次。等侍婢都被派去桂苑之后我再去桂苑瞧瞧,好久都没见到我的宝贝琛儿了,都快想死我了!”杨淑妃道,一说到李琛就难掩喜悦之情,因为她这么多孙子孙女里就李琛跟她长得最像,尤其是眼睛,顾盼神飞,见之忘俗。
“娘娘,这个我已经知会过杨善了,等会儿我再亲自去查看一番。还有,娘娘打算把傲梅和傲雪也都派去桂苑吗?”玲珑向杨淑妃征求意见道。
“我的玲珑有进步了,终于私下不再自称奴婢了!现在皇帝因初患风眩病而委托皇后处理部分政务,皇后处事都符合皇帝的旨意。傲梅和傲雪如今都是皇后身边的人了,而皇后又是皇帝的红人,所以叫她们乖乖地留在皇后身边,日后我自然有用得着她们的时候。”杨淑妃一脸平静地说道。傲梅和傲雪这两姐妹对杨淑妃言听计从可不光是因为杨淑妃平日里给她俩的物质恩惠,还因为姐妹俩苦命的身世。傲梅和傲雪不是李世民赐给吴王府的侍婢,而是吴王有一回外出游猎时从虎口下救回来的两个孤女,当时姐妹俩的父母已不幸被老虎吃了,吴王府就收留了痛失双亲的姐妹俩,并把大的和小的分别取名叫傲梅和傲雪。姐妹俩虽出身于猎户之家,但却都冰雪聪明,她俩先是在第一任吴王妃杨氏身边服侍,杨氏病逝后又在第二任吴王妃萧氏身边服侍。
“娘娘,您说武后的小公主究竟是怎么死的啊?”玲珑见四下无人便压低声音道,心想:当初我只是叫傲梅劝王皇后多去武昭仪宫里走动走动,多哄哄小公主,以此来缓解跟武昭仪的矛盾。同时又叫傲雪平时跟在小公主身边伺候的侍婢搞好关系,趁王皇后来哄小公主之机,把那些伺候小公主的侍婢都支走,之后再在王皇后走后趁无人时将小公主身上几处不打紧的地方掐紫,但我并未叫傲雪掐死小公主啊,而且事后问傲雪,傲雪坚称小公主暴亡当日她不在蘅芜殿,她被武昭仪派去尚服局确认衣服式样了,等她从尚服局回来时小公主就已经死了。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恐怕傲雪尚未下手就被武昭仪捷足先登了!王皇后若真要害皇帝的子嗣,那萧淑妃的二女一子又怎么能安然地活到现在呢?再者,区区公主不能继承大统,又何必费神加害而落人把柄呢?你细想想,看护公主不力,那些侍婢都难逃重责,但他们为何一口咬定就是王皇后支走他们的呢?如果他们跟皇帝禀明实情说是武昭仪支走他们的,也就等于说是武昭仪亲手掐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以嫁祸王皇后,你觉得皇帝会信这话吗?说是不遭皇帝宠信的王皇后支走他们的,到时候武昭仪再替他们求求情,他们还有免死的可能。听说皇帝要杀死他们的时候,武昭仪还真求情来着,只是皇帝那脾气还不是越劝越来劲,所以说好听点是求情请命,说不好听就是煽风点火。他们死了,死无对证,对谁最有利呢?”杨淑妃慢条斯理道。
“娘娘,这……”玲珑惊道,已然吓得不轻了。
“这事不必再提起,后日是重阳节,你和我一道去桂苑,我这就去跟皇后请旨。”杨淑妃道,依旧一脸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