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回 夫妻创业两年积蓄被窃(1 / 1)
话说清朝中叶,湖北荆州府下辖有个公安县。说起‘公安’这地名那可有年头了,早在汉初就设有‘公安郡’。三国时;也有东吴名将糜芳‘镇守公安’的记载,讫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了。真可谓坐不更名呢!在清乾隆晚期,这里曾发生过一个惊天的故事。
这公安县城里有条古街。街面不阔却很整洁,街道两旁房屋全是风火屏墙、青瓦盖成。何为风火屏墙?既每两间或三间街面房、就有一堵高墙封顶,比瓦面高出许多。因古时火灾濒发,如若一家失火;有这堵高墙阻隔、也就不会殃及近邻了,这也是古人的智慧吧。
街面上的商铺房屋;二层或三层的门楣上方,却满是雕凿痕迹。有雕塑人物如;八仙过海、粱山好汉、桃源三义的,有刻花鸟、祥云、瑞兽的。虽彩绘斑驳、雕木已朽,却依稀可见它昔日的辉煌。街道是用青条石铺就,由于年久、早已是凹凸不平。雨过天晴后,凹处积水良久不干,路人只得踮起脚尖小心行走。这些都是在向人们讲述它那久远的年轮!城里人都叫它老街,这个骇人听闻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条老街上。
老街依然店铺比比,各行各业的商招挑起老高,也是五彩斑斓。虽说是条古老的街道,但它在县城里头;仍然是市井繁华,茶楼戏楼、还有青楼、生意洽谈的活跃地段。
这城里有对小夫妻,夫姓蒋名可发,年龄只有二十,中等偏高身材。妻杨氏名凤英,已年十八比丈夫小两岁。他俩都是市井小民家庭出生、家景平平。蒋可发年幼时只读过两年私塾,也还识得几字,虽无甚本事,但他身体壮实且勤劳、能干、心地善良。
杨氏生得端庄、长得丰姿绰约、也不失貌美。从小随母学做针线刺绣活计,凤英心灵手巧,凡事一见便会、且能吃苦耐劳。也是一位通情达理、胸怀坦荡、挺有见解、温柔聪慧的女子,是蒋可发的贤内助、好伴侣。他俩虽非郎才女貌、倒也是‘天生一对、地配一双’。
小俩口完婚后一融即合,恩爱有加,可谓鸾凤和鸣、如胶似漆。家里的担子有父母扛着,两人只认饭吃、不愁柴米,小夫妻正享受这甜蜜的温柔乡似的生活。然而:这好景却不太长,不到一月就被蒋家父母给分开出来。可发是长子,下面还有小弟、小妹。
这也是穷人家儿大分居、减轻父母负担、使其早日独立谋生的常情。给了他们一间草房、半月粮饷,他俩就另起炉灶了。好在凤英早在娘家、就学会了家务;什么洗衣做饭、缝补做鞋样样都会。小两口婚后不久、就将他们分出,这也并非父母无情,俗语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或许人类的发展、本就应该如此。
家是分了,靠什么营生?这就是可发夫妻俩面临的挑战……从此两口子便有了选择职业、自主谋生的紧迫感。否则;这半月过去“巧媳妇”就真成了无米之炊了。
两人经过反复琢磨:这行业大了又没有本钱来做,做个小挑小贩又难維系生计,最后决定;就开个烧饼铺。这城里有许多条大街小巷,他俩就在离家较近的一条小巷里、租了个门店、做起了烧饼生意。
这烧饼又名炊饼,是老少皆宜的可口小吃。只需一张案板、一口锅灶这生意就可拉开了,先将面粉发酵揉成小团、中间包上糖稀,后又擀成饼、再上灶台蒸烤。
两口子学做了两日、 还真就做成了烧饼模样,老人孩子拿着分分文文买上一张一尝,嘿!也真是这个味道,因此就慢慢传开了。夫妻俩每天早起和面,劈柴生火做得倒还起劲,生意也就此正式开张了。小两口勤苦经营一段时日后、生意也就越来越好。
他俩咬牙一干、不觉已有一年,这一年到头盘算下来、还能落得十来两银子,两口子也觉得不错。这是凭自已双手挣来的钱,也不舍得乱花一分。这一干就是两年,手里也就有了二十余两文银了,两人心里都很高兴。
一日早上,店铺里生意却格外的好,一下从四面涌来许多老幼、围着锅台排队买饼。可就在此时,却有个黑影闪进了里屋!杨氏在忙碌中也瞧在了眼里。她以为是等着买饼的客人、进去里院方便,也就没太在意。
等两人忙完了这阵子,竟还不见有人从里屋出来?杨氏这才忙与可发说出:“当家的! 刚才好像有个男人进去里屋、巳经有了好一会、可还不见出来,这不知是咋回事?”
可发一听便觉不妙……忙进到里屋,发现他俩的臥室房门被撬,再进到房里;发现大柜门锁也被撬开,他急忙在大柜里翻来复去的找寻,却发现放在大柜里的一包二十余两银子、早已不见踪影了,这可是小两口整两年的辛劳积蓄呀!
夫妻俩抱头痛哭;街坊、亲友闻讯赶来也帮助找寻,依然也不见文银的影子,于是人们只好苦苦相劝……良久,两口子这才慢慢的回过神来,这一突来的遭遇;给这对年轻而又脆弱的心灵、也带来了严重的创伤,两人的精神也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一时间哪能就可忘掉、这必竟是他们整两年的艰苦光阴呀!杨氏悔恨痛惜得很。
到了晚上可发与妻说:“我们也不要只顾伤心、后悔了,这生意是耽搁不得、只得继续做,否则;我们这生活的来源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柴米也就要断炊了。”
凤英听了含泪点首;认为丈夫说的也是。可发见妻子内心还在自责,便又劝慰说:“这事哪能怪你呢,你就不要太难过了、这样下去会伤身子的。”
杨氏痛悔不已的对夫君说:“就是我一个疏乎,就将这两年的辛苦竟然全都白费了。”说罢还是抽泣、伤感不已。
可发又劝道:“你就想开一点,我们还年轻,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这银子就当是买了一个教训罢了。”可发对妻耐心的安慰。
次日一早,生意又继续经营。一日,杨氏从大街上回来对丈夫讲: “听说街上的点当铺、可存放银子,以后有了多余的钱,不放在家里就不会出事了。”
可发听了欣喜地说:“真有这事?这当然很好呀,还是我妻心细打听到,以后有了余钱就放到那里去,再就不用担心被小人偷窃了。”
夫妻俩从此又振作起来,这一干就又是四年:两人一盘点竟有了五十余两银子了,两口子脸上又有了笑容。
一日,可发对妻杨氏讲:“这个生意只过小日子还是不愁,但前途不大,不如换个行业将生意做大一点。一来手头上也攒了些银子可作本钱,二来趁我俩还年轻、也好早些干出点事业来。”
杨氏听了即表示赞成,夫妻俩一合计就想到了开个小酒店。恰好有条街上一家酒馆贴招转让,经人介绍一谈既成。转接过来加以修缮就花去银子近四十两。
又添置了一些餐具,请了个掌勺厨子和两个跑堂小二,就此生意便拉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