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1 / 1)
杨过忽地想到了姑姑,她是除母亲之外,对自己最好的人,是她毫无保留地教给他武功、免他受人欺凌,是她给了他第一个情爱的归属。他感激姑姑,万分感激,可是大胜关他发出那个誓言与天下作对之后,却万分后悔。他爱姑姑,是尊敬之爱,是师徒之情,未有他想,但姑姑早已认定了自己,他不忍弃之、负之、伤之,便死心塌地将自己交给了姑姑,连同生命,而心中一颗被压抑的爱之心,却始终无法示人——他可以为姑姑去死,更可以为了芙妹苟延残喘。他便是这么卑微,在她面前,他无地自容,无论自己做了多大的功绩,也依旧是个小黑鬼。不过,再怎么不堪,他也依然要活着,因为只有活着才能思念芙妹,只有活着才能不负姑姑之爱。是的,他还有姑姑,那个无视俗世、仅以自己一人为天的姑姑。
可正当他以为他要与世隔绝、与姑姑双宿双飞之时,姑姑却先他而去,他没想到自己重又孤身一人,也没想到能再见芙妹,更没想到压抑了十多年的爱在见到她之后竟疯狂喷薄,他很怕,很怕再错过她。他在姑姑与芙妹之间纠结过、苦恼过,怕对不起姑姑,怕姑姑在天之灵不原谅他。可是,这许多年来,芙妹好不容易对自己平等相待,自己也好不容易才能好好与她相处、与她说话,又怎能轻易放弃?最终,他选择了芙妹,哪怕她永远疏远他、讨厌他,他也认定了,他太渴望得到她的爱,他再也不想离开她、失去她。
他慢慢走近芙妹,他知道耶律齐的离开对她伤害很大,他想安慰她,不想看她伤心,可是芙妹对耶律齐的爱已深入骨髓,就如姑姑对自己的爱。他默默守在她身旁,静静地望着她——若不是年少轻狂,不从内心,两人又何以至此?耶律齐又如何能走入他们的生活?可是,一人之念罢了。芙妹逐渐走出阴影后,他才知道,她渴望江湖风云、诗酒天下,却不是同自己,她需要的是一个沉稳温润、胸怀天下的伴侣,一个包容她的小脾气、接受她的大情怀的男人,而自己,所见虽广,格局却小,他欠缺所谓的天下情怀,只想练些武,路见不平,走走天涯。他常暗自后怕,若不是对爹妈、芙妹的时时挂念,只怕自己一生也成为不了神雕侠、一生也无法理解他们为国为民之大志和侠之大者的深厚内涵。于是,在襄阳,他学她所学,做她所做,满心欢喜,想要走近她。他忽然发现,这世上有许多事,自己未曾想过、未曾做过,他真正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片土地所承载的情怀,而芙妹便是使他爱上这一切的人,她让他看到了新的天地。
终于,各自的成长让他们走在一起,芙妹愿以余生陪伴他,可他知道她心中的隐痛,他不去触碰,因为他十分明白,她爱自己。芙妹对他很好,常与他一同练武、研习战术,更关心他起居、打理他日常,他前所未有的开心,他终于能陪她捍卫襄阳城,他终于以丈夫的身份站在了她身边,她终于对自己明媚一笑、心甘情愿地爱上他。曾经江湖风云,不抵这一城安宁。
杨过觉得纵然天地不看重自己,芙妹是再也不会抛弃自己的了,可是不知为何,一切戛然而止——芙妹就这么走了,他连她最后一面也没见到,他竟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觉得是耶律齐骗了他,他恨耶律齐,他恨他不让自己见芙妹······他发疯了,就像渥温儿说的一样,他无赖癫狂,可他只为芙妹如此。
想到这儿,杨过拨弄着桌上的花花草草,单手艰难地编起花环来。这么漂亮的五彩花环,若能再为芙妹戴上,那该多好啊。他左手高举花环,仿佛要为芙妹装扮一番。忽然,他从花环中看到了芙妹,他不敢动,怕吓走她。芙妹向他笑着,他也笑了,芙妹好像就是为了让他笑才来的,他笑了,她便走了。杨过未动,呆呆地看着花环,苦喃道:“芙妹,回来······”
第二天一大早,郭襄收拾好随身之物,戴上铁指环,手持倚天剑,准备离开桃花岛,再次仗剑天涯。她站在海边等着,等着大哥哥来送她。北风微拂,孤影凄凉,蓦地,身后传来脚步声,郭襄大喜,回头一看,便奔了过去,紧紧抱住来人。杨过一惊,从认识到现在,襄儿从未有此举动。只听郭襄笑道:“大哥哥,这是我第一次抱你,也是最后一次抱你。襄儿要走了,不知要走到哪里,总之是要做些事情的。我会永远记着大哥哥,可是,我再也不会胡思乱想了。”说着放开杨过,柔声道:“大哥哥,再见。”罢即转身奔向船舱。杨过不及反应,未曾答话,便见孤舟缓缓驶开,于是喊道:“襄儿保重!”
从襄阳回来这些日子,郭襄想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从前的时光太过执着,使自己缺失了太多生活的体验。江湖飘荡虽历尽波折,所见极广极丰,但无论是襄阳,还是爹妈姊弟,她都了解太少。过去她只为大哥哥而活,现在她要做些自己的事,不要再想他了。如此,才有了临别时的言语,可虽已绝念,但在听到大哥哥的嘱托时,心中仍翻涌不已,她不禁头枕双膝,低声大哭了起来。
离开桃花岛后,郭襄重又踏上宋土,她不知身在何方,也不知将要何往,只是胡乱行着,一路不停。为什么?她也不知道,她只想找个无人之地,细数过往,成活未来。不知不觉,一年有余。这日,郭襄行到一座山峰,见成群结队的善男信女正三跪九叩地上山,问过才知,这山名叫峨眉。郭襄想,反正无事,不如上去瞧瞧,她倒不像善男信女们那么虔诚,只是双手合十,躬身而拜。行到山顶,众人都去烧香礼佛,郭襄却四处张望,这里景致甚好,只不知有无玄妙之处。忽地,目及东首,好似有什么东西被林荫山石遮蔽,她探头过去,原是一条小路,见它直向上延伸,不禁心中惊奇,此处已是山顶,为何仍有路?想着想着,不由沿途而上。走了将近半个时辰,眼前忽现一片开阔,原来这才是峨眉最高峰,因着山阴人少,所以众人不知此处,只在山阳朝拜。郭襄心中大喜,继续往前走去,片刻间竟看到了几座残破寺庙。她左右寻着,并无人烟,当下起意要在这里住下。只见寺周云雾袅袅,在几株高树陪衬下略显荒凉,郭襄抚摸着早已掉漆的木柱,口中吟道:“昔我出游,相思远寄,怀一念仗剑,走遍天涯;今我无归,爱愧交结,展几蹙蛾眉,深掩心门。待来日,拳剑双合,问遍英雄;盼后人,共斩贼寇,复我华夏!”
郭襄内心翻滚,抽出倚天剑,狂舞百招,削发为尼,断了尘缘,从此一心一意在这山中习武。此后数年间,她吸天地之气,功力大有所进,乃自创峨眉派,始纳弟子风陵,终其一生一派,以光大峨眉、复我华夏为要务,后世皆称之赞之、咏之叹之。
话说郭襄走后,杨过徘徊良久,隔些时日,也便离岛而去。此次,他直奔荆湖之地,打探打狗棒及屠龙刀下落,而软猬甲自是由天儿传下去,以铭记先辈荣光。襄阳大战后,元军皆为屠龙刀惊疑,倒无人注意打狗棒,又兼城中尚有丐帮旧部,杨过用了不久便找到此信物。其后,他探知屠龙刀已被忽必烈带回大都,料以自己之力,定然无法抗之,遂联络城中旧人,共建丐帮,以图再起。如此整顿,不知耗了多少岁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丐帮虽受大挫,然亦向好,只屠龙刀已不知下落了。昔年,破虏阵中一喊,自是将屠龙刀之武林至尊地位宣扬了出去,从此觊觎之人大有,以是元军总被源源不断的江湖人士、土匪帮派所袭扰,终至屠龙宝刀流落无方。
杨过穷尽一生,爬过雪山,顶过骄阳,潜过深海,到过西域,耳闻莺歌,眼见莽沙,中原、江淮自不必说,连周边各汗国之地,他也踏遍,可是,屠龙刀仿若人间蒸发,再也不闻。其余时日,他除教天儿武功外,也收了些徒弟传授所学,但他无心开山立派,亦不能组织大批人马寻找屠龙刀,以是宝刀仍无踪,鞑子自横行。情状若斯,他依旧奔走不停,眼见丐帮衰颓之势已止,江湖诸人恨元之心渐长,大宋百姓救国之愿不灭,遂游走四方,号召群雄,起而抗之,然鞑子残暴,总难阻遏。他想,我是不济的了,杀退鞑子、还归故土之责,还是交由后人办罢!于是,他倾尽毕生所学,授与天儿及各徒儿,期以他们之力救扶华夏。回思人生种种,杨过自觉有成有败,有圆有缺,然终不负一世情意、绝世武学。
岁月流逝,世间事循环往复,神雕侠之丰功伟绩仍被后人传颂,襄阳城郭氏一门赤血报国警醒无数子民,纵华夏涂炭、君臣不正,仍有大批仁人志士誓死奔走呼号、洒尽热血······只是英雄已不在,青山徒泪垂。
(全文完)
☆﹀╮=========================================================
╲╱= 小说TXT下载尽在http://www.shukuai.com---【书快电子书论坛】整理
附:书快电子书论坛 http://www.shukuai.com 【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版权归原文作者!
=============================================================═ ☆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