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初卷结尾(1 / 1)
皇后在御花园中举办赏梅宴,邀请了众多大臣之闺嫡女秀参加。众人心照不宣,此次赏梅宴是为太子选妃而举办的,因此有意之人皆盛妆出席。一时之间,御花园之中衣香鬓影,谈笑晏晏,好不热闹。
既是高雅之宴,又岂能无高雅之事。皇后命众人在园中随意观察,可作画,可作诗,可弹琴,只要可展示众人才艺的皆可。
其间有一紫衣女子在赏梅之时被一小宫女踩到披风,小宫女吓得下跪求饶,那女子不以为意,只叫其退下便罢。
又有一红衣女子与一蓝衣女子同样看上了一株梅花,正要伸手折枝之时,发现对方也伸手向同一枝,虽未争执,但两人互不相让瞪视对方,后一宫女上前解围说是有更好的在园中深处,不如再去寻找更好的,两人相各自退去。
还有一粉衣女子四下寻找不知何时何地掉落的香囊。
最热闹的最当属一绿衣女子所在的画桌。只见她在画纸上作一美人执梅的九九消寒图,引得多位闺秀一起填图,一派和乐融融之象。
诸如此类种种情景,在园中各处一一上演。
皇后在让众人自由游玩之后,说是她在反而让众人拘谨,不如稍后再来,于是先行离开。
此时的皇后正在不远处的阁楼上和吴涵观察下面众人的表现,稍远些视线不及之处,也都安插有心腹之人就地观察之后再来禀报。
“看着这些花骨朵儿似的人,就是想不认老都不行,是不是?”其实皇后也才刚三十出头,又保养得当,在现代正是一美丽熟女。
“要认老您认,别扯上我,我可正是大好年华呢。下面这些人要没被选给太子,那明年选秀之时就有可能进宫成为皇上的女人。您现在认老,到时遇到个厉害的,不是力不从心嘛。我可还巴望着您给我挡风遮雨呢,您可别想找藉口偷懒。”自上次开诚布公之后,两人的相处模式一直这样不客气。
“我以前怎么会觉得你嘴上抹蜜的,分明就是说好话都让人气闷的人。”皇后没好气地瞥了吴涵一眼。
“别颠倒主次,今儿主角是下面的。”吴涵指着园中诸人。
“那红衣服和蓝衣服的就不用考虑了,虽顾忌是在宫中并未争执,但也不是识大体之人。”皇后开始用排除法了。
“那紫色衣服的也不行。宫女虽是无心之失,但毕竟是犯了错,最少也得要口头告诫一番才是。她如此做为,若不是存心做给别人看的,就是赏罚不分没有原则。若是前者,有野心,有心计,可惜太过刻意,也太蠢,容易遭人利用,德妃一句似是而非的话就能把她绕死。若是后者,不善管理,难以为太子之助力,反而会让太子分心帮她处理事情,难当太子妃之任,更不用说其它。”吴涵也用心分析。
“那粉衣女子也不成。全身皆是新衣裳,香囊又岂会是用容易断掉的绳线悬挂。就算真掉了,如此贴身之物也是要偷偷找寻,最多找一贴身侍婢帮忙,岂会如此大张旗鼓地找。不是太蠢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奔着偶遇谁去的。”皇后对此行为表示不屑。
“那边那个,一朵花落下都悲春伤秋,眼泪要掉不掉的,看着就心烦。”
“还有那个,一人独坐赏梅,虽是清高,却是太不合众了。”
“还有……”
点评了众人之后,最后一致看上了那作九九消寒图的绿衣女子。引人注目却非哗众取宠,所作高雅却不清高,合群却能主导众人。当为上佳人选。
刘汀兰,其父为光禄大夫刘时,君主近臣,九卿等高官也多由光禄大夫升迁上来的。家中有一兄一弟,据调查,也属人中俊杰,不会拖太子后腿。
容貌上佳,性情温婉贤良,处事进退有度,家世后进潜力大,对太子可为一大助力。
“就定她了。改天宣多几个人打掩护,让太子在坤宁宫趁机见上一面,也给点独处的时间,若无意外就定下了。”皇后连后续都想好了。
“那从现在开始,您就得暗中派人把她护好了,免得被德妃钻空子破坏。”吴涵觉得德妃一定会搞破坏。
“二皇子明年也十六了,定下皇子妃之后就可在宫外开府,到时二皇子一定会开始暗地里拉拢朝臣。那时开始才是真正考验太子的时候,既要让皇上觉得你比不上他、需要他教导,又要让他觉得你有能力处理朝政。”皇后看得很明白。
“是啊,有多少太子就是在那时被拉下马的。我只有四个字奉劝,戒急戒躁。”吴涵也不想太子被废影响她的谋划。
赏梅宴后第三天,皇后宣了几个闺秀进宫品茶聊天,其间竹心不小心奉茶时把茶溅到了刘汀兰的手,皇后让其带人去洗手,其实是让太子跟她见一面聊两句,当然以皇后的小心谨慎,此事并未被她人发现。
当天晚上,皇后向皇帝禀明太子妃人选已选好,请皇帝下旨赐婚。皇帝相信皇后的眼光,之前太子妃一事皇帝交由皇后全权处理,现在看到所选之人更是大为满意皇后的选择,对人选并无异议,遂第二天便下旨赐婚。
德妃宫中
德妃气得摔了一整套茶具,在坐塌上喘着气,恨恨地说:
“光禄大夫,天子近臣,皇后打的好算盘。你既能为太子选助力,本宫也能把助力变为阻力!”
德妃站起来在内室中踱来踱去,想着对策。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若太子妃不孕,太子无嫡子,皇上定然对太子不喜,到时我儿再趁虚而入,岂不事半功倍。”
德妃想到了对付太子的办法,接下来自然是安排如何实施去了。
隆裕七年八月,太子迎娶太子妃,满朝恭贺。
隆裕七年十月,太子妃诊出有孕,十月怀胎后生下一子。
其实早在德妃吩咐人对太子妃出手之时,皇后已经知道了,又怎么可能让德妃得手呢。在这后宫之中,最让皇后忌惮的当属德妃及二皇子,又怎么可能不在他们身边布下后手。
自隆裕七年开始,宫中的争宠仿佛变得无关紧要了,只有皇后与德妃、太子与二皇子之间暗潮涌动,你来我往,大戏不断。当然,期间吴家三年丁忧期满,皇帝召回朝中委以重任。吴家东山再起。而吴家因为吴涵的关系,暗中站在了太子一方,为太子增加一大助力。
隆裕十二年末开始,隆裕帝身体逐渐不好,太子也开始从旁协助处理朝政。
隆裕十三年,年夜宴上,皇后突然昏迷不醒,太医皆束手无措,找不出病因。太子伤心不已,衣不解带亲自照料皇后。皇帝找司天台,司天台观天象后回禀皇帝,宫中有奸人对皇后用镇魇之术。皇帝大怒,下令彻查。最后在德妃宫中发现镇魇之物,而毓淑媛宫中则发现了五石散。五石散服后使人全身发热,并产生一种迷惑人心的短期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慢性中毒。最终,德妃被赐死,毓淑媛被打入冷宫。二皇子大受打击,一病不起,半月后殁。皇后自然没事了。
虽说只是短短几句话,但其中凶险与布局之费心却是一言难尽。
皇后昏迷是因为自己初时服用秘药,太医自然检查不出,回坤宁宫后真昏迷还是假昏迷还不是只有心腹知道。皇后宫中经营多年,在德妃宫中放点所谓证据并不是难事。而毓淑媛则是皇帝被她使手段弄得日渐对她上心,皇后当然要将威胁扼杀在萌芽状态。二皇子身边早已被皇后安插了人手,让他死得自然自是水到渠成。皇帝身边有赵常配合,太后身边有周姑姑在,皇帝、太后更是不会产生怀疑,只当是德妃沉不住气了,而且历来镇魇之术在宫中乃是大忌,触之即爆。
隆裕十四年,太后病逝,皇帝悲恸不止。身体更加不好。
太后是自然病逝的,太后的心腹,也是被吴涵下了忠心符的周姑姑,在太后逝世后,自请去为太后守皇陵,称自己舍不得离开太后,怕太后寂寞,去陪她说说话。皇帝允之。
隆裕十五年秋,隆裕帝的身体终于熬到了尽头,临终前召见大臣,下诏传位于太子。
隆裕帝的心腹赵常,吴涵的另一忠心符控制者,也跟周姑姑一样,自请为隆裕帝守皇陵。新帝允之。他与周姑姑两个相伴也不寂寞了。
其实隆裕帝这十几年来对吴涵还是不错的,但也仅只不错,他的心里装的始终是江山社稷,就算有情,也是分成好几分,有皇后的,有毓贵姬的,也有其她几个嫔妃的,当然,也有吴涵的,只是对吴涵而言,真是可忽略不计的。所以,隆裕帝死了,吴涵会伤心,但也不会太伤心。吴涵把自己的心守得很好。
新皇登基后,改国号为昌正,奉生母为太后,原太子妃为皇后,先皇贵妃吴涵为贵太妃。
成为太妃后,吴涵深感时日无多,着手安排四个被下忠心符的心腹。弄月、弄影、王月三人皆不愿嫁人,被安排出宫回吴家当教养嬷嬷,吴涵也给了每人一大笔的银钱养老。陈福不愿出宫,于是吴涵请新太后帮忙给他安排一个轻松的闲差养老,同样也给了一大笔银钱养老。
半年后,贵太妃心疾复发,殁。
是年,吴涵来到这个时空正好三十年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