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天贶节(1 / 1)
六月初六的日子,是在后世几乎已经被遗忘的传统节日天贶节。
此节起源于宋代,宋真宗在某一年的六月六日,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此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六月六也是佛家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印度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天贶节这一天翻检曝晒。
当然这一出也写在了不久之后就要刊行的吴承恩著作的《西游记》里,而此时这本旷世奇书只有短短十几章回,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完成《西游记》的全部创作。
所以听到唐玄奘西游的故事的时候,李彩凤第一反应就是《西游记》里第九十九章——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说的就是唐僧师徒的最后一难,经书遭水厄的故事。
可是当她满怀兴奋地提到孙悟空和猪八戒的时候,却看到了旁人一脸不解的神情。
被华嬷嬷分到配殿来扫洒、顺便帮着搬药书药典的几个小宫女面面相觑,其中一个憨憨地问道:“李姑娘,孙悟空是谁啊?”
李彩凤一噎,她小心打量着其他人的脸色,看她们确实是一无所知,便笑嘻嘻道:“孙悟空是帮唐玄奘提行李的人。经书掉进了水里,可不就是他的问题吗?”李彩凤暗道,原来这时候通行版的《西游记》还没有问世。
吴承恩啊吴承恩,你这个时候在干嘛呢?
李彩凤不怀好意地腹诽了一回,又对那几个宫女道:“咱们快点搬吧,一会儿太阳就要升起来了。我倒不是怕书多搬不完,就是心疼你们几个脸嫩的,别被大日头晒黑了。”
那几个宫女只有八九岁的样子,也是今年新进的宫女。没进宫的时候,在家里包揽了做不完的活儿,皮肤大都是粗糙不已。可是进了宫,做的活再重也没有家里的重,吃得好、每个月又有固定的胭脂发下来,不过短短不到两个月,这些女孩子的皮肤就渐渐有了光泽,还不是很白的脸上也有了苹果一般的红晕,看着充满了活力。
几个宫女闻言都加快了步子,李彩凤依稀还听到几个细细的声音:“宫里发的鹅蛋粉真好用,又透又薄,我每次匀一点点就够用了。”
“以前我们村子里的里正夫人都没有这么好的粉呢,我偷偷瞧过,她的粉又厚又重,糊在脸上就跟夜叉一样,偏她还觉得好看。如今我进了宫,每日都有比她贵重十倍的好东西用,我要是悄悄托人带出去给我娘用,肯定长脸,可不是也让她们也瞧瞧宫里的富贵……”
李彩凤把怀里的一摞书摊到地上细细铺开,心里道,你们这些小丫头哪里懂得利害,都说宫门一入深似海,别说和家人生聚,就是托人带东西也是严厉禁止的。
原先上头的还怜惜宫人孤苦,虽有明确规定不能携带东西,但是到底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过了。
谁知武宗朝出了个郑旺妖言案,从此宫里就坚决不允许带东西进来出去了,这一条查得尤其严格,一旦发现立即大辟,没有别的下场。
说的郑旺是武成卫的一名退伍士兵,女儿郑金莲,年幼时被卖做婢女,后又辗转卖进了皇宫,据说得到了孝宗的临幸。郑旺通过关系,与太监刘山交往,时常托他将一些时鲜水果等物送入宫中女儿手中,郑金莲也托刘山送些衣物给郑旺。郑旺拿着宫中的衣物四处炫耀,吹嘘女儿得皇帝的恩宠。别人讨好他,就称他为“郑皇亲”。
张皇后生下太子朱厚照后,就有流言说皇子其实是郑金莲所生,流言越传越广,直到弘治十七年,孝宗命人将郑旺、刘山等人捉拿到官进行亲自御审,刘山被处死,郑旺以妖言罪、冒认皇亲罪被□□。
后来武宗继位,大赦时郑旺再次散布自己女儿是皇上生母的说法,还在正德二年十月和邻居一起冲向紫禁城,要面奏皇上“国母见幽之状”。于是再次被捕并凌迟处死。
此案之后,宫禁更加严厉,对待宫女子的管束也更加不近人情了。
李彩凤想到这里,觉得自己最好的命运也许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顺顺当当地当上一名有品级的女官,这样最起码不会像普普通通的宫女子一般,生死都在上位者的一念之间。
可是女官难道就是那么好当的?不仅要通读四书五经,在这司药司里还要懂得岐黄之术,每三年就有一次太医院举办的统考,通过了才能晋升女官。
李彩凤低头看了看地上的《神农本草经》,觉得自己真的要拿出当年高考的决心和毅力,才能堪堪把这些深奥的东西记住吧。
李彩凤和几个小宫女忙活了一早上,不停地弯腰下身,累得不行,等到午饭送来的时候才将将把书搬完。
因为宫廷的用膳时间和外头略微不同,早饭是凌晨五点半就供应的,午饭就是上午十点左右,所以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周典药就提着食盒过来了。
周典药把食盒里的菜一盘盘端出来,招呼李彩凤和武招弟围坐过来:“吃完饭趁着日头还不烈,赶紧把书翻一翻,要是发现了虫蛀过的痕迹,就把书名抄下来报备上,到时候直接换成新书。”
正说着,却被旁边一道吸溜口水的声音打断。李彩凤忍俊不禁,周典药恨铁不成钢地看着旁边按捺不住的武招弟,道:“你也是个榆木脑袋,好歹也是学了一个月的规矩才送到司药司来的,现在一看到吃食就露了原形。又不是短你吃喝,宫里的好东西天天都有,何必这一副村哥里妇之相呢?”
武招弟不做声,但眼睛还是滴溜溜地围着盘里的菜转个不停。也不怪她移不开眼睛,今天的菜品确实上佳。
有虾仁粉果、百子冬瓜、清炒蕨菜,最后竟然还有小半盆党参当归乌鸡汤。李彩凤先给周典药和武招弟盛了一碗米饭,最后才拿起筷子细细吃起来。
李彩凤每个菜都吃得均匀,唯有乌鸡汤只是略微抿了几口,便放下了。周典药看到微微一笑,道:“彩凤,你为什么不喝乌鸡汤?可是不爱这药味,喝不惯?”
李彩凤带着疑惑问道:“典药,我确实有一事不明。”看到周典药示意,李彩凤道:“按医书上说,党参、当归,性温补,实偏热。而红枣、枸杞则是热性之物。如此说来,这汤理应在秋日作补气之用,或是冬日藏精固肾也可。”
李彩凤看着眼前的汤,不由问道:“可是为什么宫里会在夏日时节呈上这么一道汤来?宫里的贵人们身娇体弱,会不会虚不受补,反而生出不是来?”
周典药笑道:“你这样想很好,可见来司药司是命该如此。我且与你细说,”周典药舀一勺汤,道:“你先前说的那些都不错,可是你却不知,夏日天气炎热,人体多流汗。这汗液,按黄帝内经来说,同血液一样是人的精华,流多了会损伤元气。”
“损了的精元就要想方设法地补回来。所以越是炎热流汗的季节,反而越是补虚劳损益的好时机。所以夏日同冬日一样,需要精补。而且夏日用药,与其他却有许多不同。”
周典药想了一下,道:“你现在还不需要学习这么精深的东西。我只与你打个比方,”她道:“夏日里天气越热,对女子来说反而越该喝热水。盖因如此才能将体内的寒气逐渐逼出,此方对于女子来说妙不可言,只是少有人真能受着酷暑,坚持喝热水罢了。”
李彩凤和武招弟听得连连点头。
周典药便笑道:“宫里膳食不仅是精工细作,而且十分注重食材的养生功能。不仅是乌鸡汤,你们瞧,这道粉果,以白米浸至半月,乃舂为粉,以猪脂润之,鲜明而薄以为外,荼蘼露、竹胎、肉粒、鹅膏满其中以为内,有生消渴、利水道、益气力的功效,也是一道小药膳。但是吃起来满口鲜香,丝毫没有苦涩之感。”
武招弟在一旁忍不住道:“啊呀,一道菜而已,里头的门道这么多!尚食局的姑姑们每日要做那么多的菜,可不得忙得头都大了!”
周典药笑道:“难道你们以为就尚食局的姑姑们劳心劳力吗?”看着两人竖起了耳朵的样子,她笑道:“还有尚膳监的管事公公们呢。每日的膳食,都是由尚食局李嬷嬷和尚膳监的冯公公共同拟定的,两人须要共同用印,才能在食录上备案。因为圣上如今在西苑,尚膳监就挪到了西苑里。而尚食局从英宗皇帝开始,就专注于后妃、宫女子的膳食,而圣上和二十四管事衙门的公公们都吃的是尚膳监做的菜。”
“要不然,宫里七八万人的菜都叫咱们尚食局的姑姑承包了,那可真像你说的,要忙得头都大了!”
周典药用筷子点了点盘中的蕨菜,笑道:“这蕨菜,是和蔓青、榛子、木兰菜一同从北山运来的,往年都没有这么新鲜的好东西。还是几个月前冯公公走马上任,接了这尚膳监的印,又打通了光禄寺上下,才使得你们这些新进宫的小姑娘们有了口福了。”
李彩凤和武招弟相视一笑,正要应景地夸赞两句,忽然听到偏殿里咋呼起来,有碗筷破碎的声音,和小姑娘们尖细的叫声传过来,把李彩凤三个说得正热闹的人都惊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