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清田(1 / 1)
皇帝今日不高兴,很不高兴,据报,蒙古鞑靼部俺大汗蠢蠢欲动,正在往大明边境调兵,大明时刻面临再被入侵的危险,兵部尚书谭伦提出扩兵备战,户部尚书陈以勤却囊中羞涩,无奈,皇帝只好定下三月之期,要陈以勤筹集二十万两白银以充军饷,日期是定下了,皇帝却知道陈以勤毫无办法,这个办法还得他来想。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个能够分忧解劳的,这让他情何以堪?
看着皇上一个劲儿地在御书房转圈,吕芳建议道:“皇上,不如到延琪宫坐坐?”能够平息皇上怒气的,除贵妃娘娘,没有第二人选。
“朕怕朕会忍不住发脾气,迁怒于凤儿。”还是等他稍微静静心再去,万一他收敛不住怒气,只会破坏了两人的关系。
“皇上,也许贵妃娘娘会有办法也说不定。”贵妃娘娘聪慧,岂是一般人可比的。
皇帝一听,也是,凤儿可不是小聪明,那是大智慧:“摆驾延琪宫。”凤儿,可要救救朕,救救大明。
在延琪宫,李彩凤正在教朱翊钧读书,这孩子要从小抓起,肯定是没错的。
“娘娘,太子那么小,不如晚点再教。”秦雪薇望着深陷苦难的皇太子,为他说了句话。
“你懂什么?孩子的教育要从小抓起,本宫可不想他闹出‘为何不食肉糜’的笑话。”那她这个二十一世纪的母亲可就太失败了。
“母妃,儿臣想去看看母后。”母妃太严厉了,还是母后慈祥。
“背完这段再去。”臭小子,又想偷懒,可不能惯下他这个毛病,如果和她一样懒,怎么治理天下。
小太子只好又摇头晃脑地背起来,突然,他眼前一亮,向前冲去:“父皇。”太好了,终于解脱了。
皇帝接住冲过来的小身影,将他抱起来:“怎么了,又惹你母妃生气了?”
“母妃要我被背《论语》,太难了。”小太子声音哽咽地就要哭出来,父皇,要给他做主。
看着宝贝儿子红着眼圈,嘟着嘴,萌得皇帝“吧唧”在他小脸上亲了一下:“去坤宁宫找你母后背书可好?”
“好,谢谢父皇。”母后才不像母妃,犯个小错就好像天要塌下来一样。
皇帝把小太子放下,吩咐人送往皇后的坤宁宫。
李彩凤瞪了皇帝一眼:“你和姐姐会惯坏他的。”严师出高徒,慈父多败儿。
“他还小,慢慢来,不必着急。”他小的时候,强逼着自己长大,钧儿不必如此,完全没有必要受他所受之苦。
“要是再有个孩子,自然不用急了。”这唯一的继承人,有好处,就有坏处。真不明白这后宫的女人怎么搞得,怎么只有她自己生了一个孩子?
皇帝自然不敢接这个话题,他不能告诉李彩凤众人不孕之事都是他下了手,于是,赶忙把朝上之事拿出来请教:“如今国库空虚,凤儿可有良策?”
“皇上缺钱了?”皇帝也缺钱呀,天下奇闻。
“是呀,鞑靼部蠢蠢欲动,户部拿不出银子扩兵,朕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军费的开支太大,国库的积累太少。
“户部尚书怎么说?”这陈以勤,也算是个能干的人才吧,没有办法解决吗?
“他提议,提早征收百姓赋税。”一看就行不通,粮食未收,百姓有几个余钱,这是逼着百姓在造反。
“他也是实在没有办法了吧!才提出这个主意。”总不能被皇帝骂做无能之辈,还默不吭声吧!
“凤儿有办法吗?”大明朝的解救竟然要一个女人来出谋划策。
“这大明朝,最有钱的是两种人,一是皇室贵戚,二是商人,所以办法也是有两种的,或是让皇室贵戚出钱,或是征收商业税。”这钱是可以随时收的上来的。
“那名目呢?”总不能无缘无故向他们收钱吧。
“皇室贵戚田产无数,清查田产,让他们补交地税,至于商人吗,只茶、酒两项多加3%的流通费,就够皇上您的军费了。”苛捐杂税,巧立名目,对百姓可以,对商户和皇亲为什么就不行?
“这个办法确实可行。”想到国库的收入又要增加,皇帝的心里活动的厉害。
“还得派得力的人统筹和执行才好。”王安石变法再好,用人不当,还不是功亏一篑。
“朕明白,就让高拱去办吧,你觉得呢?”不是他要启用高拱,而是这种银钱之事,确实需要个正直的人,不然,钱不知会落入谁的腰包。
“也好,多给他派些能干的人吧”,她不得不说,高拱确实是合适的人选。
“朕就知道,凤儿是个识大体的女子。”上天何其眷顾他,让他得她为妻。
“如果我不同意高拱复职,是不是就不识大体?”这人夸的,让人心里很不舒服。
“当然不是,朕不太会说话,你要多谅解。”皇帝又如何,不善甜言蜜语就是不善。
“好了,说着玩的,不要当真。”一国之君能给自己道歉,确实不容易,她就大人不计小人过,翻过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