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东临碣石 塞北长征扫乌桓(1 / 1)
袁绍有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最初,袁绍继妻刘氏非常喜爱幼子袁尚,在袁绍面前极力赞扬,袁尚本人也长得仪表堂堂,也深得袁绍欢心。袁绍想命袁尚为继承人,但并没有公开宣布。他命袁谭继承袁绍哥哥袁成的香火,这样,依照家法制度,袁绍成了袁谭的叔父,袁谭成了袁绍的侄儿,不能继承袁绍的爵位,为幼子袁尚排除了一大障碍,并任命袁谭当青州刺史。
沮授当时进谏说:“一万个人追逐野兔,等到有一个人捉住,其他人都会停止行动,为什么?因为所得权已经确定。袁谭明明是长子,应当作你的继承人,却把他过继给你的哥哥,废长立幼向来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恐怕灾难是在所难免了。”袁绍却为自己开脱:“我打算教他们各自主持一州,借此考察他们的能力。”
接着,又命次子袁熙当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山西省)刺史,把幼子袁尚留在身边。袁氏集团中,袁尚与逢纪、审配向来不睦,而辛评、郭图则拥护袁谭,与逢纪、审配互相仇视,袁氏集团随着袁绍的分权也变得四分五裂了。
袁绍自大军溃败,悲愤难平,整日卧病不起。于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夏五月病逝。袁绍死后,众人一致认为袁谭是长子,打算拥戴他继承袁绍的位置,而审配等人则怕袁谭一旦掌权,会受到辛评等的谋害,遂假传袁绍的遗命,由袁尚继承大位。
袁谭从青州紧急奔丧,毕竟路途遥远,袁尚已经继承。没办法,于是模仿袁绍当初的做法,也自称车骑将军,驻守黎阳。但是对袁尚的仇恨却挥之难去,只待时机成熟,便趁势发兵征伐。
曹操向来善于把握战机,他巧妙利用袁氏兄弟间的嫌隙,不断削弱袁氏兄弟的力量。并且,曹操还相继颁布了《败军抵罪令》《论吏士行能令》等一系列法令,整饬军队,并从军队中提拔一批有战功、有才能的将吏,去担任地方行政长官。这一系列动作更加巩固了自己的势力,为彻底打败袁氏集团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正月,曹操北渡黄河,阻塞淇水,使其流入白沟,以便运输军粮。二月,袁尚还不知道亡在眉睫,再向据守平原的袁谭发动攻击,命部将审配、苏由留守邺城。曹操大军抵达邺城,堆筑土山挖掘地道,发动猛烈攻击,但是一时不能攻下。于是留曹洪继续进攻,自己率军往毛城(武安县西)攻击武安县长尹楷。大破尹楷,占领武安,切断了西方并州援军及送粮的队伍。接着又攻击困守邯郸的沮鹄,很快便占领了邯郸,又切断了邺城与北方幽州之间的联系,完成了对邺城的战略性孤立和包围。
此时,易阳(河北省牟县)县长韩范、涉县(河北省磁县)县长梁歧,双双投降曹操,使得袁军士气受挫。偏将军徐晃建议曹操应该特别奖赏他们两个,以鼓励其他县城投降。曹操觉得有理,遂封韩范、梁歧为关内侯。
五月,曹操采用许攸计策,改变急攻战术,铲平土山,填满地道,另行挖掘壕沟,然后把漳河的水引导注入。邺城跟外界的联系到此全部隔断,粮食也难以运入。不久城中饿死的百姓超过一半。
袁尚得知邺城被围,立即回军救援,不日便逼近邺城。曹操部下将领都认为袁尚军马为了保护老巢,肯定人人殊死作战,曹军难以抵挡,不如避开。曹操却指出:“袁军若从大道而来,人怀救本之心,不顾胜负,有必死之态,我们就躲开;若沿山路而来,则进可攻,退可守,有倚险自保的愿望,料他们没有决一死战的决心,我们就趁机歼灭他们。”
曹操闻听袁尚沿着西山南下,抵达城东东阳平亭,距邺城70里,紧傍滏水扎营。夜间,燃起烽火,这是与城内袁军沟通的信号,城中也燃起烽火呼应。审配准备跟袁尚内外夹击,赶跑曹操的部队。
曹操立即率兵攻击审配,审配败退回城。曹操再回过头来攻击袁尚,袁尚大败,向曹操请降,曹操不答应,继续攻打他。袁尚只好乘夜逃走,据守保祁山。曹操穷追不舍,再进军,袁尚部将马延、张凯等临阵反戈,袁尚兵团霎时瓦解,袁尚逃往中山(河北省定县)。
曹操平定了邺城,到此占领了冀州。这一年,曹操恰是天命之年。邺城为冀州州城,冀州在曹操所辖各州之中,户口与财富都居首位,曹操自然非常重视,便自领冀州牧,经常驻扎邺城。
破城之后,曹操亲自前往袁绍墓前祭奠,痛哭流涕,唏嘘不已。他和袁绍小时候就已相识,彼此交好。年少时都是意气风发,大志在胸,谁料偏偏天意安排,使两人竟成对手,相互厮杀,水火不容,曹操想起来都不无伤心,感叹人生无常。
曹操延聘崔琰当冀州行政官(别驾),并相继发布《蠲河北租赋令》《抑兼并令》《赦袁氏同恶令》等。打击豪强、安抚百姓,整顿社会风气。百姓无不欢庆,民心迅速安定。
最初,曹操攻击邺城之时,袁绍的外甥高干恐怕曹操会将兵锋指向自己,遂投降了曹操,曹操仍命他当并州州长;而已投降曹操的袁谭此时却变了卦,并攻击袁尚据守的中山,袁尚不能抵抗,北逃幽州,投奔了二哥袁熙。袁谭便把他的部队全部接收,回军驻防龙凑(山东省德县)。曹操写信给袁谭责备他言而无信。
次年,即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在一个月之内先杀袁谭,又把袁熙、袁尚赶出幽州,二人不得不逃奔塞外的乌桓部落,于是,幽州也尽归曹操了。
已经归降曹操的并州刺史高干乘机脱离曹操,想用奇兵袭取邺城。不料曹操早已有了防备,于是,高干只好派兵把守壶关(山西省长治市东南),提防曹操前来进攻。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亲自率兵大败高干,并州从此也并入曹操势力范围之内。至此,冀、青、幽、并四州已经全部落入曹操的手中,势力大大增加。曹操自35岁陈留起兵,从最初的几千人,经过近20年的南征北战,终于统一了北方,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军阀割据势力。
曹操取得冀青幽并四州以后,就与塞外的乌桓直接接触了。乌桓是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乌桓首领叫蹋顿,势力很强大。袁绍当初为了笼络他,曾拜三郡乌桓的首领蹋顿为单于,并把本家的女儿嫁给乌桓的军事首长作妻子。袁熙、袁尚投奔乌桓后,蹋顿乘势和袁尚兄弟联合起来,侵扰河北的边境。
曹操为了彻底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巩固河北的统治权,就决定出兵对乌桓进行反攻。出兵之前,曹操首先在河北地区开凿“平虏”和“泉州”两渠,使滤沱河、瓜水、沟河、潞河、滦河五条河从河北的饶阳县贯通到河北的东产县,以保证以后行军时粮食运输的畅通无阻,做到了“人马未动,粮草先行”。
曹操准备向乌桓部落发动大规模进攻,将领们纷纷反对,认为袁尚等不过是一群漏网之鱼,不必兴师动众。加之乌桓贪得无厌,没有同情悲悯之心,怎么会轻易受袁尚的利用?如果我们北伐塞外,刘备一定会趁机说服刘表,袭击许都,形势将对我们不利。
曹操认为很有道理,刘备不得不防,正犹豫间。而谋士郭嘉却认为:“乌桓部落仗恃远在北方蛮荒,一定没有戒备。我们趁机发动突击,可以立即击败他们。况且袁尚兄弟若获得喘息之机,布告四州之民起来反抗主公,形势将大大不利。因为四州人民只因畏惧我们的强大,不得不服。我们一时之间也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假定放弃他们,大军南征,袁尚用乌桓部众作为资本,号召所有愿为恩主效死的豪杰之士,到那时候,乌桓大军一旦出动,还有胡人,可能会全体响应,这种情势足以使蹋顿动心,激起他的非分妄想。恐怕青州、冀州将脱离而去。刘表并没有图谋天下的野心,他没有能力驾驭刘备,他之所以收容刘备,实在是迫于无奈。所以,就算我们一个兵也没有在许都,也不用担心。”
曹操于是下定决心,发动大军。从沿海出兵,取道山海关,准备直捣乌桓腹地柳城(辽宁省朝阳县南)。
当时已逢盛夏,大雨不止,沿海一带,地势低凹,泥泞难行,而乌桓部落沿边严守险关,大军无法前进。曹操十分忧虑,便依照当地名士田畴的计谋,假意向后撤退,然后再突袭。
于是在泥沼地带的通路两旁,树立大木牌,宣称:“现在天气盛暑,道路不通,且等到秋季,再行出击。”果然,乌桓派出的探哨看到木牌,认为曹操真的撤退,就回去报告蹋顿,蹋顿也信了,于是对曹操的防御也松懈下来。
曹操在突袭前,征询郭嘉意见,郭嘉说:“兵贵神速,我军不如留下辎重,减轻装备,一旦强行二日路程,急剧挺进,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曹操会意,立即命辎重在后,轻兵在前,命田畴率领他的部众,充当向导,攀登徐无山,向北挺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凿山、填谷,差不多有500里,穿过白檀、平冈(辽宁省朝阳市),又穿过鲜卑部落王庭,向东直扑柳城。
这时,曹军离柳城只有200里了,乌桓蹋顿闻讯,大吃一惊,忙同袁尚、袁熙率领辽东、辽西和右北平三郡乌桓数万骑兵迎击曹军。
八月,曹操率军攀登白狼山(辽宁省朝阳市西南),突然跟乌桓军遭遇。乌桓联军军力强大,曹操军因系轻装,只有少数战士身穿铠甲,将士们不免心中胆怯。
曹操却神情安定,登高下望。只见乌桓兵又挤又拥,阵脚散乱,纪律松懈,心里便有了底,于是命张辽、徐晃带领千余骑兵,乘其不备,猛冲下去。自己率军随后接应。
乌桓联军措手不及,兵马乱作一团。张辽拍马上前,一刀把蹋顿斩下马来。袁尚、袁熙见势不妙,拨马往回飞奔,曹操乘胜追击。斩杀胡人、汉人20余万人,一口气占领了柳城。
辽东郡乌桓单于速仆丸,跟袁尚、袁熙一同逃亡,投奔辽东郡长公孙康,随行的仍有数千名骑兵,有人建议曹操追击。曹操说:“不必,我等着公孙康送来袁尚、袁熙的人头。”于是班师。
公孙康果然打算取袁尚、袁熙二人的性命,作为呈献给朝廷的一大功劳。于是在马厩之中,埋伏精兵,然后延请袁尚、袁熙进入。还没有落座,公孙康发动袭击,把二人生擒,立即诛杀,连同速仆丸的人头,一并送给曹操。
将领们惊奇不已,询问曹操:“我们撤退之后,公孙康为什么要处决袁尚、袁熙?”曹操说:“公孙康一向畏惧袁尚、袁熙,我们如果急于进攻,他们势将结合在一起,拼力抵抗。只要稍为放松,他们就会自相残杀。这是郭嘉临死前的计谋,如今果然应验了。”
曹操平定了乌桓,派田畴镇守柳州,自领三军回撤邺城。同时还把被乌桓掳去的10余万汉人带了回来,又将边境上10余万乌桓人迁入内地,与汉人杂居。乌桓的骑兵也被编入曹军,后来随曹操东征西讨,号称“天下名骑”。
曹操班师途中,经过碣石(河北省东亭县西南),山上有巨石矗立峰顶,巍然耸立。曹操登高远眺,只见波涛阵阵,山岛耸峙,海面一望无际。便吟出了那首脍炙人口,又饱含内心感受的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河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全文的意思是:登上碣石山,向东眺望大海。海水摇荡,山岛耸立在水中央。树木丛丛生长野草茂密盛旺。秋风飒飒吹来,大海涌起巨浪。日月运行,好像就在大海之上,星河灿烂,仿佛出自大海的胸膛。(能看到这种美景)真是十分庆幸啊,(所以)用诗歌表达我的心情。
这是发自肺腑的喟叹。洪亮高亢的吟诵,掺杂着风声、涛声以及远处隐隐约约相互冲杀的声音,久久回荡在天海相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