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迎帝许都 挟天子以令诸侯(1 / 1)
曹操打败黄巾军不久,朝廷听到兖州刺史刘岱阵亡的消息,连忙令金尚为兖州刺史。曹操听说金尚要来,预先派兵在兖州边界迎击,把金尚赶向南阳,投奔袁术去了。
袁术想做皇帝,他认为自己是袁氏的嫡子,袁绍是庶出,应该受他的指挥。但事实却是,袁绍在声望、实力各方面都远远超过了他,而且被推出来担任关东州郡的盟主。袁家的门生故吏都依附了袁绍,因而袁术对袁绍充满妒忌,很是不满,就联合幽州的公孙瓒夹击袁绍,而袁绍也与荆州的刘表交好,以此牵制袁术的后方。
汉献帝被董卓劫到长安后不久,司徒王允利用吕布杀董卓。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驻军又攻破长安,挟持献帝。后来,李傕、郭汜又自相火并,献帝被李傕控制,以后李傕部将杨奉、董承叛离李傕,拥献帝退往陕县(河南省陕县),在陕县渡黄河退到大阳(山西省平陆县东北)。到达大阳,跟得上汉献帝撤退的公卿大臣,只有几十人了,朝纲更是荡然无存,颜面扫地。终因粮食困难,不得不渡河回到洛阳。因董卓把洛阳糟蹋得破败不堪,一时难以容纳这么多人,文武官员只好拔除荆棘乱草,靠着断墙破壁居住。各州郡首领,虽都手握重兵,却没有人肯来进贡送粮。官员们饥饿难忍,凡是官职在尚书令以下的,都要亲自到郊外采摘野菜。有的就在断垣破壁间饿死,有的被士兵格杀。皇帝的处境可谓悲惨,威严扫地。
当汉献帝逃到河东的时候,袁绍的谋臣沮授就向袁绍建议:“将军之家,几世都是国家重臣,忠义双全。而今皇上流离失所,皇宫祭庙也被摧毁。试看所有州郡,虽然用大义号召,实际上互相杀伐,各有打算,没有人真正地为国家分忧。冀州现在已获得初步安定,兵强马壮。如果我们西向迎接皇帝大驾,迫使献帝迁都邺城,到时候主公就可以挟天子以令不臣,同时加紧演练兵武,讨伐不听命中央政府的叛逆,到时四海之内谁能与主公抗衡?”可是袁绍的部分将领郭图、淳于琼等却认为把皇帝接来之后,动不动就得向皇帝请示,反而受到牵制,表示反对。沮授说:“现在奉迎皇帝,在大义上讲得通,时机也正好。如果不早作决定,定有人会抢先下手。”袁绍最终没有接受沮授的建议。
而同样的提议,同样有人反对的局面,曹操却抓住了机会。曹操初步巩固了兖州之后,接着又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二月,打败颖川的黄巾军,攻下许县(河南许昌县),并收编了许多起义军,力量逐渐庄打起来。听到汉献帝回到洛阳,曹操就想利用他。
其实早在4年前,曹操还在青州剿击黄巾军时,他手下的谋士毛玠就曾经对他说:“如今天下分崩离析,皇帝流离失所,人民饥寒交迫,弃家流亡。政府没有一年的存粮,人民没有安居的保障,这种情况肯定不会持续太久。只有奉行仁义的军队,才能取得胜利;拥有丰富的财源,才能巩固自己的地盘。我们应该西迎天子,才有资格号令其他割据的首领;努力推行耕田种桑,才有能力积存粮食草料。这样才能成就霸业。”曹操当时就完全同意他的建议,只是苦于没有良机。
现在,时机成熟了,曹操准备迎接汉献帝。但是有些部将认为山东(崤山之东)还没有平定,韩暹、杨奉,自认为有迎大驾之功,而曹军又一时难以攻克他们。当务之急是多占地盘,只有荀彧坚决支持迎驾献帝来许。
他说:“从前,姬重耳把国王姬郑迎还京师,所有的封国国君,从此尊奉姬重耳当霸主。刘邦为义帝芈心发丧,改穿白色孝服,他的这一举动令天下人臣服。如今,天子蒙尘,将军第一个兴起义兵,因为诸侯只知道牟取个人蝇头小利,没有成功。如今,圣驾回都,而东京洛阳破败不堪,忠义之士都希望根本稳固,黎民百姓也都深怀感念故乡、旧都。假如我们抓住这个机会,迎奉主上,以此使天下归心,不愁天下不服。然后用大公无私的态度,使天下悦服,应是最高的方略。辅佐政府,招徕英俊人才,应是推广恩德的时机。四海之内,叛逆众多,但谁又有此等大志?韩暹、杨奉之辈,根本不足为虑。如果不及时决定,一旦其他英雄豪杰有了迎奉的念头,抢先行动,我们以后即使是用尽心机,也来不及了。”曹操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采纳荀彧的建议。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曹操在气度、智慧和战略眼光上要胜过袁绍一筹。
曹操先派扬武中郎将曹洪率军前去迎接皇帝。却被卫将军曹承等人率兵阻拦,这次迎驾没有成功。议郎董昭知道车骑将军杨奉的兵力最强,而外援最少,遂用曹操的名义写信给杨奉,说愿意和他合作,作为他的外援。杨奉接到信后,大为高兴,告诉其他将领说:“兖州兵团应该就近驻屯许县,此地有兵有粮,是朝廷的依靠。”遂联名推荐曹操为镇东将军,并继承其父曹嵩费亭侯的爵位。
大将军韩暹仗着自己迎驾有功,在洛阳横行霸道,不可一世。董承无法忍受,于是秘密召请曹操。这下正中曹操下怀,遂亲率大军,抵达首都洛阳,迅速控制了首都的局势。随即便与朝中大臣商议迁都一事,曹操顾虑杨奉会抵制自己的行动。议郎董昭建议曹操先稳住杨奉,然后再借口洛阳残破又缺少粮食,顺势迁都许县,曹操依计行事。
九月,曹操护卫着献帝和大臣,动身前往许县。杨奉果然大怒,路上竟然设兵劫驾。幸好杨奉手下有个大将叫徐晃,早就想投奔曹操,这时乘机带领一队人马投奔了曹操。杨奉没能挟持汉献帝,反失了一员大将,偷鸡不成蚀把米。又害怕曹操来报复,只好领着余兵投袁术去了。
曹操带着汉献帝到达许县,便开始在许县大兴土木,盖造宫室殿宇,设立宗庙社稷。从此,许县就作为汉朝的临时首都了。汉献帝亲自到曹操军营,擢升曹操当大将军,封武平侯。又封荀彧为侍中、尚书令,在他身边侍候,并职掌文书、调度;又封董职等为列侯;毛玠、任峻为典农中郎将,负责催督钱粮;程昱为东平相,董昭为洛阳令;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仁皆为将军;乐进、李典、吕虔、子禁、徐晃皆为校尉;许褚、典韦为都尉。曹操的将士都得到了封赏,这些人都是曹操的亲信,有了效忠于自己的朝政大臣,曹操终于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曹操迎献帝都许后,得到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关中地区也纷纷归附。袁绍非常后悔没有趁早行动。但是他很快想出了一个补救的办法,他以许县低洼潮湿、洛阳破败为由,要求献帝迁都鄄城,企图将献帝接到离自己的势力范围较近的地方,以便施加影响。鄄城离冀州很近,但还属于曹操的地盘。袁绍原以为曹操不会拒绝,谁知曹操立即看透了袁绍的用意,坚决予以驳斥,并以攻为守,以献帝名义给袁绍下了一道诏书。责备他地广兵多却只顾树立自己势力、相互攻伐,不来勤王,袁绍自讨了一场没趣。
曹操被献帝任为大将军后,又以献帝名义任命袁绍为太尉,封邺侯。太尉虽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三公之一,地位却在大将军之下。袁绍见自己成了曹操的下级,极为不满,发牢骚说:“曹操几次打仗失败,连命都差点儿丢了,多亏我把他救下来。现在却忘恩负义,挟持天子命令起我来了!”
于是,袁绍上表推辞,不肯接受太尉的任命。当时袁绍的实力远超曹操,曹操心里明白,决不能在这个时候同袁绍翻脸,因此决定暂对袁绍作出让步,上表献帝,请求将大将军一职让给袁绍。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三月,正式以献帝名义派孔融持节到冀州策命袁绍为大将军,并赐给弓矢节钺、虎贲(武士)百人,兼督冀、青、幽、并四州。袁绍得到好处,这才安定下来。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十一月,献帝在曹操辞让大将军一职后,改任曹操为司空,代理车骑将军。司空是掌管国家土木营建和水利工程的官职,三公之一,车骑将军是将军中略次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的职位。虽然曹操把总领兵士的大将军职位让给了袁绍,但袁绍不在许都,曹操实际上仍然控制朝政。袁绍虽然得到了大将军一职,但他实际上还是只能在自己原有的辖区内发号施令。
以小见大,可以说,在如何对待献帝、利用献帝这个问题上,袁绍缺乏战略眼光和决断,彻底输给了曹操,这也是他走向被动的开始。
将流徙窘迫的献帝迎到许都,由自己来充当献帝的护卫者,是曹操政治生涯中的绝妙之作。曹操不仅获取万人瞩目的地位和权势,而且把献帝变成了自己进行统一战争的工具。从此,无论是征伐异己还是任命人事,都可利用献帝名义,名正言顺,让对手陷于被动,自己占尽了极大的政治优势。而且客观上对国家、对人民也有好处。当时群雄割据,群雄蠢蠢欲动,想当皇帝的人如过江之鲫。而曹操迎帝都许,将献帝置于自己有力的保护之下,虽然献帝失去了政权和人身自由,但却也使献帝在局势极为混乱的时期免除了被杀、被废的危险,维护了国家统一的象征,使得不少割据者的野心、行为受到遏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央集权,对控制割据、分裂局面的恶性发展,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发挥了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