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死者(1)(1 / 1)
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星期三。
这天晚上,冰沼家在九月的洞爷丸翻覆事件后,再度挂上白幡。
虽然事实正如久生的猜测,被挑选为第一名死者的人确实是红司,但亚利夫会坚持“不是被杀,是死了”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红司的死因怎么看都只能认为是病死。
这天晚上,红司进入浴室后,不论外面的人怎么叫,他都没有回应,门也自内侧锁上,于是其他人敲破玻璃门,这才发现红司趴卧在地,人已气绝。虽然有些疑似犯罪事件,但调查后,发现浴室是完全封闭的密室,任何人都无法进入,尸体身上也没发现任何致命的中毒反应或外伤,根据主治医师岭田博士的诊断,死因只能认为是心脏的lao毛病突然恶化,若要请法医验尸则得有特殊理由,所以尽管有些许疑点,仍由岭田医师开立“因急性冠状动脉阻塞引发心衰竭致死”的死亡证明书,在久生回来的二十六日这天,将红司下葬。
在“泉”听取大略说明的久生似乎对此无法认同,过程中频频咋舌,最后终于忍不住打岔。
“不论什么死法,那还是密室杀人。未送解剖就举行葬礼,我一定要控告那个岭田医师!”
“那是不可能的。奈奈,我希望你不要到处宣扬那是他杀事件或密室什么的。只要看过现场,你一定会同意医师的判断,何况藤木田先生说……”
“藤木田?那是谁?别净说些让人听不懂的话,将那天晚上的事依序仔细说明。”她拿出铅笔与记事本,摆出女记者的架势,“当天晚上,冰沼家有哪些人——也就是事件的目击者?藤木田又是谁?”
“冰沼家以前的管家,从新潟来的。除了他以外,还有我、阿蓝、橙二郎与吟作老人。”
“苍司呢?”
“苍司去九段的八田皓吉家,好像是因为藤木田先生来访才刻意出门。”
……老实说,那天傍晚,苍司本来与亚利夫约好在新宿车站碰面,然后一起用餐、看电影,却因为彼此搞错时间而错过。入夜后,亚利夫前往冰沼家拜访,苍司却还没回家,他忽然灵光一闪,打电话到八田皓吉家,发现苍司刚好绕去那里——果然,苍司后来只好自己去看美国版酷斯拉的《深水水怪》。苍司笑着说完这件事后,又压低声音接道:
“藤木田应该到了吧?他从以前就像我们家的军师,这次我特地请他从新潟过来,就是为了调解红司与叔叔之间的冲突。今晚他会好好开导他们,我想我不在会比较好,所以才找你出来,没想到……我正好有点事要在这里处理,但很快就会回家,你能等我吗?我有事要告诉你……”
因为这样,原本打算回家的亚利夫再度回到起居室,并趁机观察那位昨天来到东京、有一头漂亮银发的老人藤木田诚。
藤木田诚应该已经超过六十岁,但是气色绝佳,身材较常人高大,加上穿着深色西装,给人以长期居住国外的印象。一问之下才知道,他与苍司的祖父光太郎是同行,而且还常一起到世界各地旅游,最近已经退休,并回故乡新潟定居。他从以前就是冰沼家不可或缺的人物,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只要冰沼家出了重大问题,他一定会出面协调,换言之,是个有如家臣般的角色。
其实亚利夫也发现橙二郎与红司的关系非常糟,但可能是藤木田已训完两人,难得从医院回家的橙二郎竟乖乖待在二楼书房,吟作老人巡视完家中门窗后,也默不做声立刻回房,所以起居室里只有红司、阿蓝、亚利夫与藤木田老人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
此时,刚剪完头发、显得很年轻的红司,忽然像想到什么似的开口说:“昨天晚报刊登的一则新闻很不错,‘松泽精神医院病患踹死同房病患’,这情节可以用在《凶乌的黑影》中。”
“有这则报道吗?”用新潟腔说完后,藤木田老人慌忙轻咳几声以示威严,并推高老花镜盯视着红司的脸,改变口音道,“松泽医院大概也已客满,无法隔离那种会突然发作而变得狂暴的病患吧!其实现今的日本也一样,但因为日本人本来就没有当坏人的资格,所以才相安无事。”
“又来了,又要开始讲‘日本人’了。”
红司低声打岔,老人仍是一副若无其事的表情。
“看了最近的报纸,我不禁对这个国家越来越失望。在酒店吵架,盛怒之下杀死对方;谈判分手不成,恼羞成怒而行凶;临时起意劫车而杀害车主。不论哪一种情况,都是粗糙如枯叶般的杀人行为。是谁都无妨,为何没有人能完成有如西方推理小说中极尽巧妙能事的不可能犯罪?这样我就能立即挺身解谜了。”
亚利夫低头心想,看样子,这位老人似乎与久生一样,都想成为名侦探。如果每个人都像这样喜欢惊悚小说,犯罪者也得加把劲,免得落于人后了。
“说到推理小说中的不可能犯罪——”果然,阿蓝也加入了对话,言语间充满讽刺,“最近净是些不足为奇的密室作品。事实上,没有比‘密室杀人’更没意义的诡计了。就算是利用机械装置从某个缝隙射出短刀之类的手法,仍旧很愚蠢。如果不是凶手亲自进入密室行凶,就会显得这个诡计既无趣又可笑。”
红司微笑聆听,哼了一声,突然起身拿来纸笔,开始在纸上写了些像数学公式的东西。
“由外将内侧的门锁锁上,虽然有些异想天开的方法可行,但顶多是用镊子或绳子的老套诡计,就不知道红哥的《凶乌的黑影》是如何了。”阿蓝斜眼注视说。
“看这个。”红司得意地将写好的公式递到阿蓝鼻尖,“这是我拜托数学老师写的,绝对是让你看不出破绽的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