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后记之后(1 / 1)
后记之后
2010年世博会,那时候我还在用笔和本子写作。趁着去上海看世博的功夫,兴高采烈的背着本子去找N姐,把当时刚开始创作的《绵绵》给她看。
她看罢挑了一堆错字出来,告诉我赶快写。
那时候的我,如小说中两人一般,不知时日久长。还戏言不急不急,曹禺写《雷雨》还花了五年呢。
一语成谶。
这小说真的前前后后花了五年多的时间。
五年中发生了好多事情,坐标就来来回回换了几个----有的兜兜转转又回来;有的以为会留下,最终却天涯两端----这其中心境也有了很多变化。唯一不变的大概是对画画的热爱吧——这小说写作之初自己还在瞒着家长用自己攒的钱偷偷找老师,到现在已经算了比较熟练的掌握了基础的素描水粉了吧。
五年的时间,也算蛮有成就感的。
要说这个故事最开始的灵感,除了自己一直非常热爱的画画,还有就是想要补足大学时期的遗憾吧——一个让人飞蛾扑火的风云学长,以及一场让人无法忘记的校园活动。
写小说的一个好处就是,我可以塑造出我在现实中很想要认识和成为朋友的人,然后让他们按照我希望的样子生活。
大部分的情节来自平时的脑洞——画画的时候,游泳的时候,好多独处和非独处的时间,我都会用来发呆。
而故事的结尾是早就写好的,几乎和这个故事的开头一起想好了。就像我在小说里写到的,有些人只会陪我们一段,特别是那些闪闪发光的人,也许他们注定如流星划过,而他们的出现,也许只是提醒我们,再难过的时候,也要记得仰望星空。
基本写到最后一章的时候,我开始迟迟下不了笔,前面的内容修改再三,最后一章却怎么也不敢动笔。我知道,随着这故事写完,这一场梦----关于我大学时期的一场梦,也将永久的结束了。
就这样,怀着一点伤感和不舍,用尽积蓄了几年的勇气,今天,在这个梦开始的城市,我终于,将这个梦,做完了。
2015/11/29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