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1 / 1)
明镜看着蔫头耷脑的两个人,心里叹息,“生逢乱世,家里也真是难以安生两天。”
自从“九一八事变”爆发,上海的学生们天天游行,集会,请愿,罢课。如今闹到要冲击市政府。她知道家里这两个都不是省油灯,听说学生闹事就往家赶,看到家里没人,就让司机开着车满上海市地找学生集会的地方,好在这两个在同一所学校,一次就把两个都抓回来了。
国事如此,她甚至不知道要怎样教训两个弟弟。这一刻,她想起了明楼,若是这个大弟弟在,恐怕两个小的也不敢太出格。但转念一想,那个大的若是在,没准都去南京国民政府门前演讲了。她只能像个老人一样絮絮叨叨“阿诚呀,转年来就要考大学了你知不知道啊?你要是考不上像样的大学怎么跟你大哥交待呀?我也不会放过你的呀。都这个时候了,你还不抓紧时间复习功课呀,你跑到市政府做什么去?还有明台,你这么个小孩子,懂什么呀?也跟着凑热闹。很危险你知不知道?万一受了伤怎么办?”看着像机关枪一样的大姐,阿诚一言不发。明台却憋不住“大姐,我已经上中学了,不是小孩子了。东北的学生已经国破家亡,还讲什么读书?这道理连小孩子都懂啊。”明镜真是被噎的没话说,这些天她刚刚处理掉了明家一些与日本人相关的贸易业务。她也明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
同时,她更明白国民政府是怎样的政府,学生们的请愿活动有多大的危险。于是,她只能拿出家长的权威“我也不跟你们多讲。总之,不许去参加这些活动。学校上课就乖乖回去上课,不上课就都给我呆在家里,哪也不许去!别以为你们大哥不在就不会挨板子!”
“是,大姐”阿诚低眉顺眼地答应了,转身回房去,明台一边走一边嘟囔“简直就是法西斯”明镜大喝,“你说什么?”扬手就要拍在明台背上,被他躲过,一溜烟上楼去了。
阿诚即使被大姐关在家里,也是有很多事情可做的。他手里有很多书稿需要帮忙校对,这是前些日子从光华书局带回来的。
去年他第一次去那里。大姐无论如何想不到带他去那里的人正是四年前他们救下的阿平。阿平养好腿伤,被明镜送去苏州老家的一处工厂 ,后来辗转离开,回到上海,在一家印刷厂做工。
阿平给美联送印好的材料,没想到遇到了阿诚。儿时的伙伴就别重逢兴奋地抱在一起。当阿诚埋怨朋友为什么不继续在他姐姐的工厂工作时,他的美术老师走了过来。阿平挺熟稔地打了招呼,还热切地说“阿诚于我有救命之恩”阿诚开始还奇怪为什么他的美术老师会认识阿平这个印刷工人。但他这样心思剔透的人立即明白两人的联系。他知道阿平是共产党。
阿诚告诉他“你从苏州回上海,我大姐应该不知道,有事还是别去家里找我。我每周二四下午会去孤儿院,那里比较方便”
阿诚平时沉默寡言,在家里也很少发表意见。除了督促明台的功课,每天只听见他跟明镜说“是,大姐”但明镜也知道,这个看起来低眉顺眼的孩子,心里有的是自己的主意。他和明楼都有丰富的内心和坚定的信念,只不过一个骄傲一个谦卑。
阿诚的谦卑来源于他孤苦的出身,但这样的童年也使得他对阿平这样的人有天然的亲近。阿平后来常去孤儿院跟阿诚一起干活,跟他聊天,聊他的生活,他的信仰。阿诚受了良好的教育,读了丰富的著作,他明白阿平信仰的来源和力量。他不是当年那个惊慌的孩子,出于对人品的信任而搭救之中的阿平。如今的阿诚不但能理解这位朋友深切的情感,并且能帮他总结和升华为行动的力量。
阿平很为昔日的伙伴成为有知识的人而高兴,他跟阿诚说“你懂的那么多,又认识外国字,可能能帮我们做些事。”于是,他带着阿诚到了光华书局,阿诚也接下了协助编辑校对书稿的工作。
前几个月,光华书店的老板打电话给阿诚,请他务必某一日去送书稿。阿诚听出有事情,跟大姐说他预定的书籍到货要去书店取,就急急忙忙出了门。
没想到,阿平在书店里等他“阿诚,你申请入党的事情,我已经跟组织汇报过了,你已经进入考察期,成为外围工作人员。当然,其实你已经为党做了很多工作。这些书稿都是左联组织编辑出版的。”阿诚是什么人,他早知道这些书稿的意义。阿平接着说“我马上要离开上海,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你提供帮助”阿诚很惊讶“离开上海?”“对,现在党内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大量党员需要转移。”接着还感叹了一句“幸亏你还只是外围工作”他接着说“近期,你们明家有没有发往江西的货,是否能协助一些同志转移?”
阿诚有点为难“家里的生意都是大姐管,得通过大姐才能……”阿平说“你尽量想想办法,实在困难也可以跟你大姐说实话。有消息可以打电话到书店来找王经理,我走后,有事情也可以找他。”
阿诚回到家思索了很久,跟明镜说孤儿院的嬷嬷让他打听明家有没货物去南昌。说院里有四个孩子已经长大了,联系了那边的工作,但没有盘费,随货车过去比较俭省,且算是帮他们押车,也省了他们的力。
阿诚从未说过谎,在大姐面前更是不敢,紧张的心都快跳出嗓子眼了,面上还要故作淡定。明镜也知阿诚从不说谎,即使看阿诚表情不太自然,也没往别处想,她心里隐约觉得阿诚大概是不好意思张嘴求人。于是很痛快地答应了。
事情异常顺利,四个年轻的中*员随同明家的货物一起抵达南昌,辗转前往中央苏区。
阿诚立了大功,通过组织考察,在光华书局的一间小办公室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年轻的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