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侘傺(1 / 1)
春节过后月余,天气又冷了十来日方才转暖,名曰“倒春寒”。卫氏一族复又迁回长安城中。
三月里春光正好,闺中雯楚、毓娈亦精神一畅。这日,雯楚携了碧云,毓娈携了落霞,并又牵了四五个小厮,前往上善寺祈福赏花,一路春和日暖,花树蒸霞,毓娈初见此等盛景,不由心里又叹一回。
雯楚见她笑盈盈不做声,便问:“南地的百花春景,该更好看些罢?”
“花种不同,况且湘地雨水丰沛,如此百花齐绽,倒也少见。”毓娈忆起回去,眼神一暗,“去岁甫来京中,不知前路凶险几何,一丝赏花的兴致也无,倒错过了美景。”
两人又唏嘘半晌,碧云、落霞劝过一回,方才好了。
行至上善寺,碧云便劝两人带上遮面的幂篱,两人难得出门,自然不肯。碧云也只得由她们去了。还未进寺门,山路上便游人如织,桃花如云,热闹非凡。两人顽闹着上山,却忽见雯楚冷下脸来。
雯楚一向稳重平和,极少这般情绪化,毓娈心下疑怪,小声问道:“好端端的这是怎么了?”雯楚也只是笑着摇头。
二人携手进得寺来,院内香火缭绕,倒有几分呛人。雯楚自幼身体孱弱,十分敬重神佛,便沿着寺内一一拜了。毓娈亦步亦趋,却不经意间在人群中瞧见了陈怀之,心下咯噔一声。
此时想躲已晚,陈怀之亦看到了她,温和一笑,便向此处走来。殿内雯楚拜过菩萨,才抬脚便瞧见了迎面而来的陈怀之,身形一顿,面色清然却行至前来。
“雯儿,毓儿,好久不见了。”陈怀之仍是清茶般的笑容,神情朗朗。
“自节后便再没见过。”毓娈面前笑道,却见雯楚紧抿双唇,一丝表情也无,只好又道:“陈公子可别来无恙?”
“我自是好的,如今已升至京畿巡防御史,倒也忙碌。”陈怀之也瞧见雯楚似乎并不大乐意见到自己,知她心里还有怨恨,颇有几分尴尬。
听闻他升迁,毓娈心里暗想,怪不得在此处遇见,想来是公务在身。岂知一旁的雯楚冷哼一声,道:“那我等可要恭喜您了,御史大人。”说罢,也不管旁人脸色如何,唤了碧云来,一径出了寺。
毓娈站在当地进退两难,却只听陈怀之苦苦一笑,低声道:“与雯儿一同长大,十几年也没见过她这个样子,让我心里很不安。”
这一句话,却使得毓娈对他产生了一丝反感之情。如果说心里不安,当初就不该做这样的事。之前顾念着陈怀之是自己救命恩人,因而也总是偏袒他的。可是此番的事,让苦等了自己多年的女孩进宫替自己谋前程,这该是多狠心的男人才做得出。任是再好性子的人,恐怕也没法给他好脸色看吧。
“您好自为之罢。”
毓娈不动声色,裣衽为礼,没有表情地离开了上善寺。
才回卫府,雯楚也不至上房给老爷、夫人请安,径自疾步回到了浣雅轩。毓娈知她心里大不痛快,低语让落霞去小厨房煨银耳莲子羹,自己进了雯楚房内。碧云见她来了,知趣地退了出去。
屋内焚着安神香,一支通体莹翠的瓶中插着数支新摘的迎春,映得一方水天蓝的纱帘十分鲜亮。雯楚坐在窗下抚琴,其声呜呜然,似女子月夜泣声。毓娈在矮几旁静站着,并不言语。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一曲《氓》弹完,雯楚早已泪流满面。
毓娈反复品咂着“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两句,想到卫家待自己虽好,终究也是寄人篱下,不禁红了眼眶。
只听两下拍门声,碧云在门外道:“小姐,快去上房罢,老爷夫人等您半天了,说是掖庭局下了公文,您快去看看罢。”
听闻是掖庭局的消息,雯楚、毓娈不敢耽搁,忙都擦了泪痕,急急到上房去。
卫老爷和卫夫人兴致倒极好,二老正在愉悦地商榷着。匆匆行过礼,雯楚问道:“父亲,母亲,碧云说掖庭局下了公文,可是与选秀女有关?”话虽如此,她心里却盼着掖庭局将自己刷下才好,便存了这样一丝侥幸。
“我女儿姿容出众,色艺超群,岂是池中之物啊!”卫老爷朗声笑道,眉眼间尽是得意之色,“掖庭局选拔不过是将那些资质极差的官宦女子撂下,雯儿如此优秀,是要进宫殿选的,自然不必担忧。”
一旁的管家卫福也附和道:“正是呢。掖庭局不过是第一轮,这第二轮是验容验德。到了最后进宫殿选,再准备也不迟。”
卫夫人却嗔道:“这话便惹人笑话了,验容验德也是要进掖庭局给人看的,自然要好好拾掇一番。正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
座上的长辈们笑容朗朗,雯楚却只是淡淡地笑着,仿佛这一切根本与她无关。
那一丝侥幸,到底也只是侥幸,是痴心妄想啊。
长辈们只当她想通了,不再眷恋于陈府的公子,转而想飞上枝头当凤凰。却不知,那无情寡意的陈怀之只是想利用她,给自己挣个好前程。毓娈轻轻地叹口气,声音之轻,也只有身侧的落霞能听到。恁是如此,雯楚却仍听了陈怀之的话,为他谋前程。
无论她再怎样给那薄情男子甩脸色,心里,却仍是惦着的。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