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第三十四章(1 / 1)
山行与景泽再一次踏到华山的雪上时,都觉得前一秒所见过的低空飞行的鲲鹏是自己构建出来的臆想。两人对望了彼此一眼,就相视而笑了起来,在华山山峰上笑声飘散的有些远。这仿佛是大梦一场后,终于回归人间的一种庆幸。
两人带着手中多出的布包连夜赶去了王新国那里,就怕路上耽搁久了,迷榖的属性会发生改变。
王新国见到两人再次出现在家门口的时候,脸色也有些惊讶,好像没有想到他们真的能够取来这种传说中的植物。当然他打开了布包,看到了山海经中传说的迷榖树枝,眼中一瞬间闪过了一道狂热的光,“好!非常好!我真的没有想到你们能把它带来,在这里等着,我这就去把古画之谜给破解了。”
王新国不是那种喜欢别人围观他施术的人,经过了七个小时的等待之后,他脸色有些憔悴地从房间一拐一拐走了出来。虽然精神上有些透支,但仍旧能看出他十分的振奋。
“果然!这是奇物派留下的画作!画风真的很像是王摩诘所作,甚至更甚一筹!你们看,这就是袁安卧雪的真实写照!”
王新国把画轴铺了开来,等到白雾奇迹般地退去之后,只看到画卷上面留下了一幅冰雪消融之境。这是在一个山坳之中,有着一件木屋,外面围着一圈篱笆,远处还有泉水淙淙流过。窗牖用木头半架后开着,窗下种着一丛芭蕉,快到窗户这么高了,上面带着残雪一片。这刻画的是一幅夜景,所以残雪在星光下有些泛亮。
是星光,不是月光。
天上的星辰摆出了它们的轨迹。四下却不见一个人影。只是在木屋前的石阶上留下了一串脚印,也不知道通向何处。屋内不知有没有人,房门是关着,里面却似乎有微弱的烛火。
上面题着一首王摩诘的诗,‘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景泽看的出这幅画的年代久远,但是画上没有一处落款,根本无从判断是谁所做。王新国如何断定这是奇物派的东西?
“会用到散雾所遮掩的,我只听说过奇物派。”王新国给了一个说的过去的答案,可是就算他们知道画的主人来历成谜又怎么样,距离成画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他们在山市之中听戒真和尚所言,上古大派的奇物派也已经不复出世了。这只是一幅怀念友人的画作而已。
“我想请你们帮个忙。”王新国这时突然开口,他指了指自己的腿,已经不方便行动了,“能不能拜托你们去找一下画中的地方是否真的存在?”
山行有些不解地看着王新国,这不过是一幅画而已,莫说世事变迁,唐代的旧景早就不复存在,他们又怎么凭着一幅飘渺的画找到这个地方。“王伯父,你难道有什么旁的线索?”
“我知道这个说法会让你们觉得我有些疯了。”王新国自嘲了一下,“但我的腿在奇物派的阵法中失去了,本来应该是要恨的,然后离得远远的,但每次听说他们的消息又忍不住一探究竟。你们得到了这幅画,就是与它有缘。如果拜托你们找,应该更能找打踪迹。我也不求什么,只是好奇而已。想要多知道一些里面的故事,这辈子也许就与它耗上了吧。”
山行隐晦地与景泽对视一眼,他们都没有说出在山市的遭遇,王新国应该不知道那里面的真相,而此时似乎也更加不适合多提。
王新国看到气氛沉闷,就笑了笑,“我也就是这么一说,你们看这里的星辰分布,像不像天上的朱雀星宿。在冬日的时候,能从这个角度观察清楚朱雀,应该是在巴蜀一带吧。而巴蜀多山地,也很像这幅画中的山谷。再说巴蜀之地在芭蕉绿时,会下雪的地方并不多,这么一来要找到这个地方也不难吧。”
“王老懂的真多。”景泽不得不佩服王新国的见多识广,竟然凭着一幅画,就能猜出这么多的线索来。
山行不是不能走上这一遭,但她仍旧记得那一支之前算到的坎卦,这支卦已经在山市的遭遇上验证了吗?他们进入山市,却不过是有惊无险。可是也不能因为一个卦象就久坐家中,其他的事情难道都不干了。接谁的单子不是接,王兴国执着于巴蜀之事,要她探个究竟。如果到时候有危险还能知难而退,总比接一个女鬼的事情,不能由她选择的好。“王伯父如果坚持的话,我可以走这一次。”
“我建议你们一起去。”王新国对于山行同意了他的请求很开心,竟然也有闲情管起八卦来了,“以前我就想要说,女孩子一个人在外不容易,有一个靠谱的人陪着多好。”
景泽笑纳了王新国的意见,王新国是山行父亲的朋友,他认可了自己,也算是山行长辈认可自己了吧。“王老放心,我会照顾好山行的。”
山行有些无奈地笑了一下,算是接受了这样的安排。经过山市一事,她也才觉得在陌生的环境里,有没有一个让你心安的人存在真的不一样。
**
就是敲定了这笔生意,真的要出发也要等到来年的开春。
因为王新国划出了几处可能的地方,它们都在三峡的两侧,虽说这个时候三峡的水坝已经拦了起来,而有些旧时的景色已经不能看到了,但是他们是去找一座山腹中的山村,却是没有多大妨碍的。因为路线的缘故,两个人决定坐船去。
他们跟着一个旅行团,有些半自由行的性质,往长江上开着,也不赶时间。导游是个中年大叔,是巴蜀当地人,跑这一条线有十几年了。对这一带的民俗风情很熟悉。虽然在船上的时间有些无趣,看来看去都是两岸的青山,也大多数人也难再再遇诗仙当年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情景,不过在大叔导游的有趣讲解下,气氛仍旧热络。
“距离我们靠岸还有一天一夜,我看天色也是清明,今夜与明天应该都会是好的天气。”景泽与山行在甲板上看着江中夜景,时间已经要到十点了,毕竟初春的风仍旧有一丝寒意,有不少的人已经回舱休息了。
山行拢了拢领口,就在她打算说不如回去的时候,突然脖子上面的铜钱便冷了。她猛地提起了精神,这时远处仿佛传来了一阵猿啸声,在黑夜里面显得格外的诡异。“你听到了吗?这里居然真的有猿声!”
景泽自然是听到了那阵猿声,它似乎有些远,但真的是猿声,不是猴声。在深夜中,船行在长江的三峡上,两岸的山林中传出了飘忽不定的阵阵猿声,并不是什么值得兴奋的事情。‘渔歌夜静哀猿啸,峡影秋悬独雁翔。’猿声本就带着浓浓的哀愁,在此时响起更加显得古怪。因为现代三峡两岸的山林中早就已经不见猿的踪迹了,就算有也是藏于深山,没有群体出现的痕迹。
只有在唐之前,才记载过三峡出现过这么多的猿。从屈原的《九歌》开始,在南北朝到唐朝间,只要是古人过三峡赋诗多半都要提到猿,这在郦道元的《水经注》里面也提到了,‘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然而,总能在船只上眺望到两岸猿影的日子,在宋朝之后就越来越少了,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真的已经越来越少了。
“我记得清代后期的洪良品在他的《巴船纪程》写过:自入峡至出峡不闻猿声。那是十九世纪下半叶。那个时候虽然还有人在写猿,但比例已经很少了。”景泽的脸色也沉了下来,因为随着船只的前行,猿声已经越来越凄厉,在深夜中形成了回响,好像对于江上的船只做出了某种不怀好意的警告。
然而,甲板上其他人似乎完全没有听到似d ,那些游客还在相互聊天。这时,只听到一个人叫到,“嘿!前面是不是起雾了?还没有听说过这种天气起雾的。”
果然前方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片白雾,雾气像是凭空出现的那样,突兀地出现在船只的航程上,随时就会一口吞了这艘要进入它内部的船!
山行暗道一声不好,谁也不知道接触了这场突来的迷雾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但是大雾出现的太快,一点征兆也没有,船只根本没有要停下的准备。就看到这场雾像是活的一样,竟然朝着船只飘来,一下子就在猿啸中包围了大船。
景泽当即就拉住了山行的手,山行也牢牢地握住了他的手。也才是几秒的时间而已,他们两人靠近了彼此,却已经看不到三米开外那些游客的踪迹了。
“不要分开了。”山行感到脖子上的铜钱接触了迷雾之后,越来越冷了,这场大雾一定有问题。
“我知道,你小心脚下。”景泽缓缓地往船舱的位置走,耳边是游客们大惊小怪地声音。
但是随着大雾越来越浓,竟然连声音都要被隔绝了。除了牵着的双手上的温度,他们都不敢确定对方还在身边。
就在两人要摸到船舱的门时,又是一阵长啸的猿声,大雾中似乎散出了一阵红光。然后,山行与景泽想要更加用力地牵住对方,却有些力不从心地昏昏欲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