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三国 > 第370章

第370章(1 / 1)

目 录
好书推荐: 爱,随遇而安 闪婚甜妻,总裁大人难伺候! (电视剧同人)你是我的奇迹 有何不能 快穿:诈欺游戏 民间怪谈之百鬼夜游 [哨兵向导]第七年的见异思迁 论把黄叽绑回家的一零一种方式 穿越之换亲 大明凰女传

却说此时的魏军营中,也弥漫着一股骚动不稳的气氛。与魏延对孔明的愤懑不同,魏军营中并未有对司马懿的愤恨,亦无诸将之间的内斗,而是由于连战连败导致的愤愤不平。

这种愤愤不平愈演愈烈,以致魏营上下怨声载道,无人不是满腹牢骚。

这些牢骚抱怨并非事出无因,而是源自于葫芦谷战败之后各营张贴的一纸告示:“玩忽职守离阵出营者,斩!妄言惑众挑拨是非者,斩!随意出阵挑衅敌营者,斩!”

这种专守防卫、消极作战的军令,钳制了魏军的一切军事行动。

冬去春来,渭水冰化,魏军依然按兵不动,与蜀军维持着对峙的局面。

“大都督看来忘了是在打仗了。”

尽管有军令掣肘,魏军营中的牢骚抱怨声依然越来越大。司马懿对这些讥讽并非毫不知晓,但他始终置若罔闻,一脸视若无睹的表情。

这一天,郭淮前来向他禀报:“据末将观察,孔明看似打算有所动作,像是要将阵地移往别处。”

“你也这么认为?我也觉得孔明像是要转移阵地。”

司马懿多日来不言战事,此时终于向郭淮透露出自己对形势的看法。

“孔明若是举斜谷、祁山之兵,取道武功,依山向东挺进,形势将愈益对我军不利;如果将大军朝西开往五丈原,我军便可从容应对,无甚堪忧之处。”

司马懿果然慧眼如炬,他出此言之后不过几天,孔明大军便开始了大转移,而且目的地不是武功,而是五丈原。

武功即今日之陕西省武功县。司马懿认为,孔明若是将大军转移至此,则表明他已破釜沉舟,要与魏军进行一决雌雄的殊死决战。对魏军而言,这将是一场难有胜算的恶斗。

然而,孔明未走这步险棋,而是转移到了便于进行持久作战的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蜿蜒千里的渭水之南、今日宝鸡县西南三十五里之处,与历次对垒中蜀军的阵地相比,离蜀中更远,更为靠近中原。来到此地之后,魏国的长安府、潼关甚至都城洛阳,都已近在咫尺,指日可达。

无论从孔明选择的这一筑阵位置,还是从蜀营的军容士气来看,都凸显出孔明的气魄与决心,“此番出征,若不能从此地直捣魏都洛阳,甘愿化为五丈原之土,誓不空手返回汉中!”

而司马懿得知消息之后,却也庆幸,“蜀军移兵至此,实乃我魏国之大幸。”他之所以对孔明移师五丈原如此高兴,是因为自己对与孔明打持久战颇有信心。

此时令他感到困扰的,毋宁说是自己那些鼠目寸光、不观大局的部将。这些将领只知逞勇斗胜,见他一味坚守不出,不觉对他心生轻慢之意,动辄讥讽他胆小怕事,营中纪律更是每况愈下。

司马懿为了稳住军心,故意上奏朝廷,请求准许出战,魏帝阅毕奏章,再次派辛毗持节前往渭北营中宣谕:“令司马懿巩固阵地,坚守自重。如再有敢言出战者,即以违旨论。”

蜀军得此消息后,姜维立即进帐禀告孔明:“魏帝又令辛毗前来重申专守防卫,岂不更加挫了自家士气?”

孔明闻言含笑答道:“不然。有道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倘若司马懿真的求战心切,以为胜券在握,何须多此一举,舍近求远去请朝廷批准出战?说来可笑,定是他自己无意作战,却要在军中维持自己威信,才如此故作姿态,想借朝廷之威来为自己稳定军心。”

数日以后,忽有探子来报,云魏军营中频频响起“万岁”的呼声。孔明即再遣一名老道的细作再去打探。此人潜入魏军营中侦察归来,一脸愁容地报告道:“敌营中盛传,吴国已经向魏廷降服称臣。”

孔明一听,不觉大笑起来,语带安慰地责备那细作道:“以目前的形势,吴国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向魏国投降。你已年届六十,为何眼力如此不济,竟然会相信这种可笑的谣言?”

自从移师五丈原之后,孔明处心积虑要引司马懿出战,而魏军只是坚守不出,对蜀军挑衅不加理睬。

蜀军虽然已经深入敌境,但孔明并不主动举兵攻击,只是令士兵频频叫阵,力图诱使魏军盲目出击。不得已采取这种战法,是缘于两军兵力装备上的差距。魏军占得地利先机,后勤补给远较蜀军充盈,利用按兵不动的这段时间,已经逐渐补充了庞大的兵力。据孔明估计,司马懿业已集结了八倍于自己的大军。

面对如此强大的魏军,蜀军在兵员与物资装备上均居下风,除了诱敌盲动、各个击破之外,已无更好的克敌制胜战术。

对于蜀军的处境与孔明的战术意图,司马懿自然心知肚明,因而他极具耐心,对蜀军的叫战不理不睬,整日只是守在营中。面对如此毫无反应的敌人,孔明纵然足智多谋,也对他无计可施。

蜀军虽然为持久作战之计,在祁山、渭南一带大举安抚百姓、屯田自给,缓解了兵粮的困境,但如此年复一年地在敌国境内度日,只能勉强维持原有战力,而魏军的防卫工事与兵力装备却在日益增强。

这一天,孔明挑选了一名信使,拿出自己的亲笔信与一个精致的盒子,吩咐他道:“你且到魏营去一次,将这些东西亲手交给司马懿。”

信使乘车来到魏军营阵。自古以来,敌对双方不得击杀对方乘车求见的使者,已经成为一种惯例,即所谓“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这个使者来此何故?”

魏军满心狐疑地让他进入阵门,又按他的请求,带他去见司马懿。司马懿打开盒子一看,里面竟然装的是一条鲜艳的巾帼与一套素色的衣衫。

“这是什么意思?”

只见司马懿抿起双唇,脸上稀疏的白胡须在颤抖,他显然愤怒到了极点,但他仍然强作镇静,目不转睛地看着手里的巾帼素衣。

所谓巾帼,乃是未及插笄妙龄的少女用作发饰的头巾,蜀人称之为昙笼。那套素衣,却是女子穿着的衣衫。

孔明送来巾帼素衣之意,司马懿心里自然明白。这是讥讽他一味筑垒坚守、不敢应战,犹如一个不谙人事的羞涩少女,终日躲在闺阁之中,深恐被人窥见自己,因此只配穿戴女人的服饰打扮。

“……”

他接着又将孔明来信打开来看,信中内容与司马懿的揣度果然分毫不差。

孔明冷嘲热讽,文字犀利,司马懿到了这把年纪,饱经沧桑,早已没了年轻时的血气,但此时也被孔明揶揄得燃起了无名烈火。只见那信中写道:“仲达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坚执锐,以决雌雄,却甘愿窟守土巢,谨避刀箭,与妇人又何异哉!今遣人送巾帼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

司马懿看完来信,沉思片刻,方才开口笑道:“哈哈哈!真有意思。”

无人听得出那笑声之中隐藏着何等的愤怒。紧张的蜀军信使听他笑出声来,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才敢抬起头来看他。

司马懿接着对信使说道:“你辛苦了!特地带来如此贵重的礼物,我就收下了。”

随即命人置酒设宴,款待信使。席间,司马懿问信使道:“孔明近来睡眠可好?”

使者一听他问及己方的丞相,急忙放下酒杯,恭恭敬敬地答道:“谢大都督费心!诸葛丞相每天早起晚睡,忙于处理军中各项事务,但丝毫不显倦容。”

“军中赏罚呢?”

“丞相治军严谨,赏罚分明,但凡罚二十杖以上者,丞相必亲自过问。”

“早晚饮食如何?”

“丞相进食甚少,一日不过数合而已。”

“噢?每日如此竟能精力充沛?”

司马懿听了信使的回答,当场赞叹钦佩不已,但待信使离去之后,却对左右亲随说出了实话:“孔明每天操持如此繁重的事务,却只进食几合粮米,或许早已疲惫不堪,怕是活不了多久了。”

信使从魏营回来之后,孔明向他问起敌营的状况与司马懿的反应:“司马懿动怒发火了吗?”

“没有。他看到礼物笑了,收下之后,还说多谢丞相的好意。”

“他可曾问你什么?”

“问了许多丞相饮食起居的情况。”

“后来呢?”

“问完丞相食量之后,他对左右赞叹丞相进食不多竟能精力充沛。”

孔明听罢信使的回话,禁不住深深叹息道:“无人能及司马懿知我之深,看来连我的命数也被他算到了。”

主簿杨顒见状,上前禀告道:“我见丞相常自校簿书,窃以为不必。大凡人之精力皆有限度,常人治家亦有职责之分。若丞相不以为怪,我愿不揣冒昧,进一己拙见。”

“你进善言乃是为我着想,孔明自当诚心诚意洗耳恭听。”

“请丞相恕我直言,治国治军亦如治家之道,必使男仆出外耕地种粮,女婢在内生火掌炊,雄鸡报晓,猛犬防盗,牛负重荷,马行远途,正所谓各有各的职分。一家之主须得督促家中人等共兴家业,按时交纳税赋,教育管束子女。主妇乃是主人内助,保持厅室窗明几净,维系家人和睦相处,以使主人无后顾之忧。如此各自尽责,一家方能和谐圆满。倘若主人皆身亲其事,越俎代庖,仆不成仆,婢不像婢,主人势将形疲神困,以致家道衰亡。”

“……”

“身为一家之主,只需从容自在,安枕宽心,保养身体,督促内外各尽其责即可。如此这般,并非主人之智不如仆婢鸡狗,而是不可失去身为家主之道。

目 录
新书推荐: 军阀:开局给袁大帅献玉玺 谍战:潜伏的我却觉醒悍警系统! 重生40,火红年代从杀鬼子开始 民国:从黄埔一期开始 抗战:爆兵打的鬼子说这仗没法打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炼狱之刃 抗战:开局无限物资,老李麻了 重生78年,从组装豹2坦克开始 淞沪战场:让守仓库,咋成军阀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