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佛经不全(1 / 1)
红红的太阳垂在西方,天渐渐晚了,和轩辕及玄空回到寺中已经是霞光普照,整个寺庙都映照在夕阳中,竟有种佛光普照的韵味。
吃过晚斋,去了禅房。玄空的禅房很干净,一尘不染,除了一个书桌上面摆满了经卷和笔墨纸砚外,就有一个炕,上面摆了一个小小的案几,上面一套茶具,左右有两个蒲团。房间一侧还供奉这一尊释迦牟尼像,香案陈列,下面也有一个蒲团,上面有一个深深的印子,可见打坐的人多么的心诚,时间有多么的长久。
对于佛教我知道的并不多,虽然中国自古与佛渊源颇深,但我耳熟能详的,也仅仅是白马驮经和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而关于这个时代的佛教源流却一点不清楚。想想这个时代的佛、道还算是纯粹的吧,而现代人心浮躁,求佛修道都成了赚钱的伎俩,真正的得道高人几乎灭绝,剩下的也只是披着袈裟道袍无半点风骨的红尘俗人而已。
走到书桌前,经卷上的字体大多认识,《维摩诘所说经》、《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说八大人觉经》、《金刚波若波罗密经》、《普贤行愿品》、《无量寿经》《僧祗戒心》等。
打开《金刚波若波罗密经》,熟悉的语言和字体,因为当年有段时间感觉人生无味,就读了几本经书,《金刚经》言简意深,极富哲理,算是读的最多的了。虽然自己没有多少慧根,不过读了也感觉心中很是平静。看来佛法不分空间和时间,都是一样的。
“三公子,你那日说得《心经》是出于何处?”轩辕尘开口相询道。
“心经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不是流行最广的大乘经典吗?”犹记得前世,这《心经》虽不是人人都知,可是那著名的‘□□空即是色’却是许多人都会打的禅机。我当初也是为了查这一句话的出处才知道《心经》的,早些年一直以为是出自《金刚经》。
“小公子没记错吧,无相寺别的不说,可佛学典藏可是四国最全的,贫僧虽不才,但是也浏览了一遍,并没有你所说的《心经》。”玄空解释道。
“不可能,我不会记错的,《心经》是大乘经典中最短的一部,从《大般若经》中节选出来的,一共二百六十个字。不是说《心经》是《大般若经》的心髓、精华吗,怎么会没有。”别的不敢说,可是《心经》虽不能倒背如流,可是背下来也是小菜一碟,多亏了齐豫啊,要不是她,哪会记得这么多。
“玄空,你是不是记错了,佛经这么多,你或许忽略了。”轩辕尘看我说得很详细,也发出了疑问。
“没有,别的不说,这《大般若经》三百多卷我都仔细的看完了,这是我最熟悉的经法,若是有,我是决计不会忘记的。”玄空也肯定他没有记错。
“不对啊,我记得《大般若经》六百卷,你们的佛经是不是不全啊?”我的话刚说完,才晓得自己说得东西多惊世骇俗,赶紧闭口不言。
轩辕尘脸色一变,玄空更是脸色苍白,神色复杂的看着我。这一瞬间禅房里很静,只能听到烛花噼啪的响声,我的话确实大逆不道了。
“你说《大般若经》六百卷,听谁说的,出自何处?”玄空的神情很激动,眼睛熠熠发光。
“我忘了,只记得《大般若经》分四处十六会,共六百卷,其他的真是不清楚。”这些还是闲暇时无聊翻出来的结果,又不是虔诚的佛家子弟,谁会记这些。
“那你还记得在哪里看得吗?现在那些书籍还有没有,在哪里?”说着摇着我的肩膀问,力气很大,肩痛头更痛,晕乎乎的。
“玄空,快松开,不要吓着了他。”轩辕尘看不下去了,赶紧的把我从玄空的魔爪中拉出,深深呼吸了几口空气,这玄空简直疯魔了。
等大家心情都平复了一些之后,才听玄空娓娓道来。
“曾听主持说过,当初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大师初到中原,因大法初传,没有多少人归依信仰我佛,加之语言文化不通,又找不到合适的人传授衣钵,两位大师只能呆在白马寺中翻译经文。后因战乱经文多遗失,只余《四十二章经》传世。而后四百多年,又有很多高僧大士到中土传法,佛法才在中土广为传播。不过因种种原因,许多的经书散佚丢失,更有许多梵文经书,因没有人传译而被束之高阁。你所说的《心经》,怕又是一失传经书。”玄空长长的叹息一声。“那些书籍你真得一点都想不到在哪里看得到吗?”
“这个我真忘记了,时间太久远了,真对不起。”忽然想到了每年寒暑假的必播神剧《西游记》,“你说懂梵文的人少,我看信佛的人很多,其中也不乏大智慧者,难道没有人去求法取经吗?”
“有,不过很少,且去者十,回者无一。四十多年前,本寺的一位博志多才的前辈去了之后也没有回来,所以近年去求法的人愈发少了。”玄空沉痛的说。
“也是,取经的路途遥远,归期无定,要有超强的耐力和恒心,不过这也不够,还要有足够的机遇,若不然,高山大河强盗土匪冰雪严寒野兽毒虫,哪一样都能要了人的命,唉!”想着《西游记》虽然是杜撰的小说,可是真算起来,那九九八十一难只少不多,一路西行,岂止百难千难。
家也都沉默了一下,心中对于那些先贤更是敬佩不已。
说完,大一时之间,大家又陷入了无言的境地,不知道该如何开口打断这份沉寂。
“玄空你忘了我们请他来主要是讲《心经》的,难道你们还想秉烛夜谈不成?”轩辕尘打断了室内的沉默,笑道。
“要是小公子不嫌弃,我还真想秉烛夜谈。”玄空笑了笑道。
“你们都不嫌弃了,我更没话说,与你们谈话,是我的大幸,却之不恭受之有愧。”饮了一口清茶,大家不约而同的转移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