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逛街(1 / 1)
七夕节转眼就要到了。节前几天,整个扬州城的大街小巷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赶着采购时令物品。有钱人家则相互攀比着搭建彩楼,买花瓜、乞巧乐、果实。那些有读书人的家庭,都早早备下了拜魁星的一应什物。这是一个年轻人,尤其是少女们最快乐的节日。当然,更是传说中牛郎织女越过天河、鹊桥相会的日子。
节日这天,知府朱润卿的内眷们吃过早饭便去了王府,因为她们已答应下通判王文举的邀请。同去的还有二房夫人吕氏,三房夫人钱氏,以及小红小翠等。
通判王文举的府第与州衙只隔了两条街,是一座很有品位、气质非凡的老宅。原为前任知府所有,后来卖给了当地富商,王文举历经了无数周折才将其购得。为了买这宅院,他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至今挪借的银两都未还清。对此,黄氏多有抱怨。而王文举却从未把这放在心上,只图此处清静,自己和儿女们都有个好的环境读书。
今天,当夫人刘氏领着这帮女眷出现在王府门前时,早有家人跑去报信。夫人黄氏立刻带人迎了出来。女人们见面自然是笑语喧哗,场面特别热闹。一番客气之后,黄氏便把人们让进客厅,大家继续说笑、闲聊。
这会儿,可儿姑娘见到月娥,高兴地叽叽喳喳说个没完,笑个没完。妹妹玲儿、春儿、冬儿也在她们身后嬉戏追逐。月娥见到这姐妹几个也自然有说不完的话。
实际上,朱知府和王通判同为扬州的地方大员,关系一直相处得十分融洽,两家人也经常往来。那月娥和可儿尤其亲近,差不多每天互相串门儿,从早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两个人在客厅待了时间不大,可儿便领着月娥去了后院儿。她们在彩楼前站了会儿,接着就去看绿油油的谷板。后来,又转到花园的池塘边玩水上浮。可是没多久,玲儿就带着春儿、冬儿也追了来,她们笑着闹着使整个花园都沸腾起来。为了清净,两个人索性走出后脚门儿,来到大街上,漫无目的地向前游逛。打算散散心,看看热闹。
此时已是上午巳时,正是一天中最嘈杂的时候。只见街上人来人往不断,路边摊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她们一会儿在鲜花、水果摊前看看;一会儿又到胭脂、鞋子摊头瞧瞧,兴高采烈地在人群中穿梭;后来在一处卖磨喝乐的摊前停下脚步。“姐姐,你看这些小玩艺儿多有意思!”可儿指着摊子上的小玩偶道,“你瞧它们多好玩儿,简直太好玩儿了!”
月娥顺她手指的方向望去,就见那些小东西确实很漂亮,童男童女都有,高两寸许,一个个眉清目秀的——有的手拿莲花、穿红裹绿,有的趴在地上翻跟头,有的伸懒腰,有的玩耍嬉戏,样子非常可爱。可儿伸手拿起一个舞弄道:“姐姐,人们都叫它磨喝乐,为啥呀?”月娥捅他一下,提醒道:“快放下,别摔了,那都是泥土烧的,一点儿也不结实!”可儿轻轻地放下道:“我小心着了,摔不了,姐姐!你说这是为啥呀?”月娥解释道:“我听人说,它的正音儿应该是‘摩侯罗’,是梵语,人们叫白了就叫磨喝乐了!”可儿追问道:“那摩侯罗是啥意思?”月娥小心地拿起一个,仔细端详着道:“可能是佛教的啥典故吧,我也没弄明白,可是呀,这小玩艺儿既是跟神仙贴边儿,也就粘上了佛祖的仙气儿,就有灵气了,成了吉祥物,不然为啥都买它?还不是图这个?”“怪不得还有人供它们呢,原来是这样啊,月儿姐,你懂得可真多!”“哪儿啊,我也是听说的!”
两个人一边看热闹,一边聊着天,不知不觉就来到与衙门仅一街之隔的秀源东街了。这里是当时著名的商业区,街道两旁的买卖铺户林立,卖场众多,茶楼酒肆随处可见,非常的繁华。今天由于恰逢七夕,吸引来无数人聚集,就见整条街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场面十分壮观。
当她们走过一处布铺,过了一处饼铺,快到一家药铺门前时,却听前面有人在吵嚷,并且围了一圈儿看热闹的,人们还不住地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着什么。出于好奇,两个人也停住脚步,站到高处往里观瞧。
只见人群中一位头发花白,满脸皱纹,衣服上补丁摞补丁的老汉,正跪着向两个中年汉子求饶。那两个家伙像凶神恶煞般地一边骂,一边从老汉手中抢夺一包袱。老汉哭喊道:“二位大爷,你们……你们行行好,千万别拿走啊!我只借来这么一点儿钱,是给老伴儿拿来抓药的呀……”“去他妈的,你欠我多少钱了?不想着还钱,还还还……还吃他妈啥药啊……你给我拿来……”两个汉子一边打骂,一边抢这包袱。老汉则抱住包袱,任凭他们拳打脚踢只是死死不放……这会儿,人越聚越多,都伸长了脖子看热闹,却无一人出面劝阻。月娥看到这儿,心里很气愤。光天化日,朗朗乾坤,怎容这样对待一个老人呢!一股不知哪儿来的勇气,使她忘却了女儿家的羞胠,大喊一声:“住手!”此时,可儿也气得满脸通红,她与月娥一同分开众人,来到里面,将那两个汉子推到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