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注释+后记(1 / 1)
【注释】
①鬼市子:“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出自《东京梦华录》,也是个小书市。
②翻版有例禁:“翻版有例禁始于宋人”,出自《书林清话》。
③都勘官:相当于那时候中央出版社总编辑。
④勘官:同上单位,总编辑的副手,责任编辑一类。
⑤小明月山:取景元代吴镇的古画《秋山图》。(取景的理由是某个好友十分喜欢这幅古画,黑她古画本命,哈哈=3=)
⑥银针刺脑的杀人法:出自从前看过的一个刑事案件,原型是清代的谋杀亲夫案,里面的妻子就是用这种方法灌醉了之后杀了她夫君。不过那里用的凶器是……铁钉,[瀑布汗],感觉略凶残,所以俺改成了银针……(细节什么的请不要太在意o(╯□╰)o)
⑦闽地茉莉花根:这种方法出自《阅微草堂笔记》,原文的说法是:假死的时间是十二个时辰,过后再取六寸磨粉浸酒,可以复生。出于情节需要,俺把时间改成了三个时辰,并且隐去了复生的功能。(不过这只是个传说……传说而已呀……)
⑧书库官:国子监负责刻书、售书的官员。
⑨监本:中央出版社——也就是国子监出的书,书品一流棒!
⑩太湖渔隐图:取景于吴镇的古画《洞庭渔隐图》,因为朝代在后,所以不能直接拿来用~就编了个名儿,重新安排了~
【后记】
这个文就是向出版界前辈致敬+精神伴侣+黑古画+本命暧昧的产物,夹带了各种私货。比如五爷对手里那话本的评价、最后公孙大哥对新话本的微词等等,都有影射。看不出来也无所谓,不影响阅读和理解,如果哪位小伙伴看出来了,欢迎来微博找俺玩儿~
公孙大哥对穆经廷和顾千里两位先生的仰慕,就好像咱们对本命的感情一样。穆经廷等于他大本命,顾千里等于他第二本命。公孙策对那两本书的执着和狂热,就跟咱们对本命作者的同人本子辣么执着差不多=3=
案子写得比较傻白,请不要太在意,俺智商一向比较捉急……
然后关于文里提到的一些作品,解释一下,《夏景山口待渡图》是真的呀真的,不是俺编的,可美,有兴趣可以搜来看看^ ^ 写这幅画是因为另外一个好友非常喜欢这幅,不过白展那个时候和身份大概是没有机会见到真品的,所以就用这种方式加进去了。俺本身也是古画盲,要是古画部分写多了就HOLD不住了,所以只稍微带过了一下,小伙伴要原谅俺呀~向被黑了的古画和躺枪的作者表示森森的歉意~~另外,《史记集解》这本书也是真实存在的,不过这本书是士人学者私刻的,出自宋黄善夫家塾本,在中国古代出版史上也非常有名,这里为了剧情,俺就篡改了它的出身,把私刻变成了官刻= = (不过具体它是哪个皇帝在位时期刻印的,俺就没考据过了……求别打脸……)《秋霜集》和《古逸警悟录》是俺编的,《太湖渔隐图》在注释里已经说过啦,就不再解释啦XD
官刻就是政府机构印出的书,私刻就是士子学者自己出的书,坊间通本是书商出的书,比前两者质量要差些,通本是良莠不一的。
五爷写的字,笔迹请参考赵孟钕壬男】?lt;br>
最后是关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简单说一下文里选择雕版而不是活字的问题。活字印刷是毕昇在庆历年间发明的,那个时候俺觉得白展应该比较大了,中年什么的。这个文的时间比较前,差不多是赵小龙童鞋亲政后几年内吧。这是设定的原因,还有一个专业因素是,活字印刷在中国古代出版史上,没有取代雕版印刷成为主流技术,因为活字印刷成本比较大,而且不容易翻版(因为每次翻版都要重新排版,非常麻烦,耗时耗力= =)。所以俺最后给《秋霜集》选了雕版印刷,在故事里,它最后还是要被坊间翻刻,世代流传,有了雕版的模板的话,校勘就不会费力啦,只要纸墨质量精优,翻版出来的版本书品还是会很好的,不会辱没先生的书。所以还是能让两位先生的名字恒远在一起,并肩生生世世(对不起顾先生,俺把你写死了QAQ )
顾穆两位先生是有历史原型的,就不说了,因为被篡改得面目全非了,干笑。万一有看粗来的小伙伴,可以私下里找我玩儿~扭动,非常欢迎~
主要是想写精神伴侣,但是这个文还是没有起初想象中写得辣么通透,真悲伤。
反正终于是把脑洞写粗来了,愉快地滚走~~
(全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