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第二十五章(1 / 1)
肖华无奈,只能再次把车票改回来。这前前后后的改动,每次都是20%的手续费,让他和云芳瞬间损失了将近一张票价的钱。
32个小时的归程将在眼前了。
临别前的心情是沉重的。
肖华和云芳要退房,要收拾行李,他们只有一天的时间,去感受下tiananmen的威武。
云芳来了半年,在北大念研究生的同学和在北财教书的同事多次相邀,可云芳总腾不出一天的时间和大家见见面,聊聊天。如今临别在即,期末已至,两人奔波劳累,云芳也着实不敢相约,只能在心里默念一句:“朋友珍重,有缘再见。”
那天是雾霾天,天有些灰蒙蒙的。云芳和肖华六点半起床,从回龙观一路转车,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才到了tiananmen
可一到这皇城根儿底下,眼前一道道秩序井然的安检,让云芳瞬间觉得这里的神圣与庄严。肖华和云芳随着人流,从tiananmen前走了一遭,他们没钱买票进故宫里看看,只在外头瞧了眼,从旁门出去了。后来他们又到对面的tiananmen广场走了一圈,看了高高耸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又远远的凝视了那威严矗立着的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只可惜他们错过了□□纪念堂的开放时间,没有进去瞻仰一代领袖的风范。
“明天再来吧。”肖华遗憾地说。
“也许来不了了。”云芳顿了顿,接着说:“明天傍晚的车,咱明天一天要整理东西,恐怕连时间都不够。”
肖华站在原地,久久不动。
“我是为爷爷而看,他今年98岁了,他一直想到北京看看,可身体情况不允许他亲自前来。他一个七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一生只有这么一个梦想,我不能就这么空着脑子回去啊。”
云芳不再说什么,两人望着天边淡淡的雾霾,悄悄地转身离去。
第二天凌晨,云芳早早地唤醒肖华,天都还没亮呢,两人起床收拾了屋子,把行李都整理好了,穿戴整齐后出了门。
“没事儿的,傍晚上了火车,咱再补觉。”看着肖华一脸的抱歉,云芳宽慰他说。
两人坐了地铁,到了tiananmen。
终于如愿以偿了。
如果两人带着遗憾回福建去了,那也许这辈子都要遗憾。
人生也许只有这一次机会来北京,以后忙忙碌碌的日子,就不再有时间南北两头跑了。
即使这次的北京之行,他们满载希望而来,可回去的路程心情似乎也不那么沉重。
这只是一次尝试,不是最终的结果。一次失败的尝试,只能说明他们选择正确的道路的概率又提高了一成。
虽然北京所经历的一切,确实让云芳真的心碎了,却也让她快速成长了。她彻底认识了生活的辛酸,遍尝了生活的无奈,更让她找到了生活的真谛。
平平淡淡才是真。
没有不能理解的人,也没有不能理解的事儿,只有不想了解的心。
临走前,五舅说了:“你们这么一走,不但一分钱没挣到,还把存款全搭进去了,更关键的是浪费了半年的时间,回去以后,一切又要从头开始了。”
肖华笑笑说:“钱是真的没了,可我们也经历了成长了,现在我们站在比之前更高的起点重新来过,一切都不会是从头开始。”
五舅拍着肖华的肩膀笑的眼眶都红了。
临走前,肖梅和阿威没有一句道别的话,也没有送别。可云芳还是买了两件高级羽绒服给肖梅的孩子当作新年礼物。大人间的恩怨和孩子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肖华和云芳悄悄地来,就这么一人拖着两大堆的行李,悄悄地走了。
他们卑微的梦想最终破碎在北京的深秋,像清晨的薄雾一样,消失在晴空的尽头。
可云芳和肖华相信,他们永远在梦想的路上前进,而且永远不会停止。他们知道,在追梦的路上,有千千万万和他们一样,为了家庭、为了父母、为了责任而战的朋友们。世界各地,有许许多多的人正为了他们心中的梦想而努力着、拼搏着。
追梦的路上永远不孤独。
每个人都是银河上的一颗星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辉。就像张国荣的那首《明星》唱的那样:
当你见到天上星星
可会想起我
可会记得当年我的脸
曾为你更比星星笑得多
当你记起当年往事
你又会会如何
可会轻轻淒然叹喟
怀念我在你心中照耀过
我像那银河星星
让你默默爱过
更让那柔柔光辉
为你解痛楚
当你见到光明星星
请你想想起我
当你见到星河灿烂
求你在心中记住我
曾经父母是孩子心中的明星,而如今已经长大的我们,也将要成为自己孩子心目中的明星。每一代人都曾用自己有限的光辉照亮了下一代人的路。
只要梦还在,心就在。
临别的车站人头攒动,就像云芳和肖华刚来的时候一样。同样的地点,同样的人,不一样的心情。在候车的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云芳把这半年所经历的事情像电影一样,在脑袋里倒带,一遍一遍。一开始的踌躇满志到如今的疲惫不堪,她失去了对人最原始的信任,却收获了真正的自己。就在这个拥挤嘈杂的候车亭,她站在成堆的行李面前,突然想起几年前看的那部叫《潜伏》的电视剧,里边有这样一句话:“等到和平年代了,人人没有信仰了,就只剩钱了......”当时云芳看着看着,眼泪都下来了,如今想着想着,眼泪又啪嗒啪嗒地掉。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人活着,就是为了这一口气,当然不全为了钱。可人要想有这么一口气,没有了钱,这气就得断了。如今像云芳肖华这样的人,住住不上像样的房子,吃吃不起肯德基,穿都只穿地摊货,他们省吃俭用,三年五载还上了债,又结不了婚,就算结了婚,也买不上房,一旦买不上房,将来孩子上学都成了问题。这样连锁的反应只能让他们一边像个陀螺不停地转,一边祈求上苍,保佑他们的家人全都身体健康,千万不能生病。他们两家一旦谁生了病,那结婚还债的计划又不知道要推到什么猴年马月去了。
现在的人呐,哪怕是名牌的大学生又如何?家里穷的,还举外债的,照样是还不上债,买不了房,结不了婚,生不起孩子,看不起病,甚至连死都要小心翼翼。在农村,老一辈的人全是清一色的农民,他们的晚年什么收入都没有,只能眼睁睁盼着自个的孩子,给他们养老送终。他们年轻的时候,靠家里的三分薄田养家糊口,基本没什么积蓄,一供完孩子上学,基本上就是等着抱孙子,这一带孩子就到了晚年了,自然养老的重担就要落在年轻人的头上。
很多时候农村人的看法是“养儿防老”,也是迫于无奈的选择。孩子多了,自己年轻是辛苦些,是为了保晚年有个着落。我们国家在养老上才刚刚起步,老百姓们对此没有信心是正常的。人老了,死了,这个过程的花费不比养一个孩子便宜。两个80后身上担着六个老人,一人养三个,他们还能养的起孩子吗?当两个年轻人为了这六个老人的生存而战的时候,谁还能说他们的梦想是卑微的?谁还能谴责他们的功利?
云芳擦擦眼泪,还未提好行李,便被身后汹涌的人群推推搡搡地往前走。这汹涌的大潮不正是生活的洪流吗?不论你是否已准备好,你都必须跟上。既然无从选择,那一切都要勇敢面对。至少这是一个值得庆幸的年代,我们有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参照,能少走很多弯路,就像生活中,我们有前辈的指引,可以避免很多错误。
走吧,随着时代的趋势走,认准了路子往前走,黎明就在不远处。
一到了车厢,云芳顿时觉得松了口气,本是轻轻松松地来,就该明明白白地回去。可云芳一进车厢顿时懵了。
“小朱,兰兰,你们这是?”云芳看着眼前正在整理行李的两个人问道。
“店倒闭了,回家。”小朱满脸的辛酸。
这两个为了父母和孩子远离他乡的人,如今也只能原路而返。
云芳凄怆地笑了。
大家的追求和梦想碎在了北京这片热土上,可心是真的回家了,即使有不干,即使有不舍,即使有无奈,即使有苦衷。
三个月后,肖梅在电话那头说,她和阿威长达八年的婚姻也寿终正寝了。
北京这片让人又恨又爱的土地,上演着千百年来悲欢离合的戏。我们盼着这片古老的土地,能给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来欢笑,带来希望,带来属于他们的梦想,属于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