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石塔和笔记(1 / 1)
宋岌听到苏久仙的话,又细细看了看石塔,再次确定这座佛塔和收藏天书的珊瑚佛塔一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根据史料记载,栖霞寺舍利塔,是隋文帝仁寿元年所建。《隋国立舍利塔诏》有言:“分送舍利,前往诸州起塔。”隋朝时南京名为蒋州,正是诏书中诸州之一,而蒋州之舍利塔,也就是栖霞寺的方形木塔。
到了五代十国的南唐时期,南唐朝廷重新修复了舍利塔。清代陈毅在为栖霞山撰写的《摄山志》中,提到重修佛塔的始末:“南唐高樾、林仁肇并为国主大臣,勋贵无二,尊礼三宝,钦隆佛法,隋文帝所造舍利塔,岁久剥蚀,金碧毁落, 二公同志兴修,复加修饰。”
如果此说可信,那么当时的情况就是隋文帝舍利塔年久失修,高樾和林仁肇这两位南唐大臣礼敬佛法,因此主持重修,将木塔复修为石塔,从而流存下来,成为了今天的栖霞寺舍利塔。
宋岌和苏久仙都知道,南朝尊佛,尤其是后主李煜,更是到了信佛成痴的地步,甚至于有传言说,南唐最后亡国,也与一个名为高僧,实为北宋间谍的“小长老”有关。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兴建寺庙,重修佛塔之事,应该就是很常见的了。
两人在远处看了一会儿,又走上前去,想细细观察一下。
近看之下,只见石塔确为五级密檐式塔,基座上刻有精致的花鸟浮雕,与珊瑚佛塔上的花纹一般无二。而佛塔基座的束腰上,更是栩栩如生地雕刻着释迦牟尼的“八相成道图”。
所谓八相成道,即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八个阶段,分别为“降兜率”、“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轮”以及“涅槃”,而“成道”则是八相成道图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再往上看,能看到塔身上雕刻的菩萨、力士、立龙等相,以及无数坐佛,两人目之所及,各种图案无一不精。
苏久仙感叹道:“这座舍利塔确实堪称国宝。”又蹙眉道:“只是它到底和耶律倍有什么关系,却实在是猜不透。”
宋岌点点头:“现在我们的线索太少,要是桑老爷子还在,事情就容易多了。”
说完,宋岌往地面一看,却突然发现了什么东西,便上前两步细看。苏久仙见他走过去,也顺着他的目光往地上看。只见石塔底部的草地上,似乎有一些翻动过的痕迹,虽然又用草铺过,但是仔细观察还是能看出来。
两人对视一眼,又往上看,却见石塔一边已被封起来的台阶上,隐约还有几个浅浅的泥脚印!
苏久仙一看宋岌,沉吟到:“我想,可能有人先我们一步来过这里了。”
宋岌怀疑道:“我们调查的这个事情,没有几个人知道,会不会来这里的人,跟我们的目的没有关系?”
苏久仙想了一想,点头:“也有可能,不过我总觉得,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他思索了一会儿,又对宋岌说:“你看这泥土的痕迹,还有这脚印,都还很清晰,说明那人到这里来,最晚也就是昨天的事情。而如果……”
宋岌心里一动,接道:“如果我们在来的路上没有遇到豆豆,耽误了那一天行程,正好应该是昨天赶到。”
苏久仙点点头,又看着宋岌道:“说不定,有人也发现了珊瑚佛塔和石塔的关系,怕我们捷足先登,所以给咱们使了绊子。”
想到这里,两人也感到时间有些紧迫,心想一定要赶紧搞懂桑老爷子留下来的笔记才行。宋岌抬起相机,对着石塔“啪啪”闪了几张,便对苏久仙道:“我们现在就回去找线索。”
苏久仙说一声“好”,两人便出了栖霞山,又打个车回了桑府。
进了门,桑奶奶刚刚做好饭,见他俩回来,就问道:“这么早就回来了?吃饭没有?”
宋岌进来时就闻到一阵饭菜香味,便笑道:“没有呢,特意赶回来陪奶奶吃饭。”
苏久仙心说这人马屁也拍得太随意了,于是很不屑地白了他一眼。
宋岌就上去揽着他的肩膀,眨眼笑道:“桑奶奶听了高兴嘛。”
苏久仙手一摆,挡住身边这张笑嘻嘻的脸:拍马屁就是拍马屁。完了径自走去饭厅,留一个背影给宋岌。
宋岌撇撇嘴,心说这小子真小心眼儿。但马上也追上去,高兴道:“我早就饿了。”
吃过饭,宋岌和苏久仙帮桑奶奶收拾了桌子,便被桑奶奶赶出了厨房,道:“去去去,你俩去忙你们的事,这里交给我就行了,你们在这儿杵着碍事。”
宋岌和苏久仙相视一笑道:“那我们去了啊,辛苦你了桑奶奶。”
桑奶奶似乎已经习惯了他俩的甜言蜜语,便笑道:“行了行了,去吧。”
两人听了,便出了厨房回到书房里,拿出笔记来一起研究。
宋岌又翻了一遍桑老爷子的笔记,问苏久仙:“你说,桑老爷子翻译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苏久仙想了一下,摇头道:“说起来,桑老爷子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最爱读的就是各种历史书,但是他一生所读之书极多,我实在不能确定这本笔记写的到底是哪一本。”
宋岌又问:“那应该有什么他特别喜欢的书吧?”
苏久仙道:“要说特别喜欢的,那也不少。”想了想又道:“如今只有一个笨办法。”
宋岌问:“什么办法?”
苏久仙指一指书房中大大小小的书柜,对宋岌道:“这些书都是老爷子生前看过的,我们把那些书拿出来,一本一本地对照,根据笔记本上的断句和标点来找,说不定能找到翻译的原本。”
宋岌往那书柜里一看,快速地算计了一下,心想那少说也有三四千本书。
但转念一想,按照苏久仙说的这个方法,其实每本书只需要看第一页,就几乎已经能确定是否与笔记本上的内容相吻合,而那些不吻合的,往往只看开头的一两句话就可以判断了。
想到这里,宋岌便点头道:“这个办法也不算笨,如果翻译原本真在这些书里,我们天黑之前说不定就能把它找出来。”
苏久仙同意道:“你说得对。”说着便去打开了书柜,将书一摞一摞地取出来放到书桌上,两人又仔细看了一看笔记,就坐到书桌旁边一一查找起来。
虽说想起来容易,但是毕竟书太多,两人看着看着,效率就变得越来越低。一个小时过后,宋岌便觉得眼睛有些酸痛起来,他揉一揉眉心,心说苏久仙精神倒是挺好,看了这么久也不叫累。
想着便转过头去看他,却见苏久仙此时也是皱着眉,一边一本一本地翻找,一边用左手支着额头。
见宋岌看着自己,苏久仙便也放下书,回头问他:“累了?”
宋岌点头:“这些字儿密密麻麻的,我有时候手快,没看清楚就搁到一边,等到翻下一本的时候才想起来,又回去找。哎,眼睛都要瞎了。”
苏久仙笑了一下,凑上去看一看他的眼睛,只见宋岌浅棕色的眸子映着窗外透进来的阳光,倒是格外柔和漂亮。又见他眼睛上已经有了些血丝,便坐回来,点头笑道:“是快瞎了。”又把书往他面前一推道:“赶紧的,瞎了就帮不上忙了。”
宋岌诧异地盯着苏久仙,叹息道:“啧啧啧,我看你这小哥长得童叟无欺人畜无害的,没想到竟然如此铁石心肠。”
苏久仙嘴角一勾道:“我看你这位小将军还长得有礼有节呢,怎么天天地这么油嘴滑舌?”
宋岌道:“哎,什么叫长得有礼有节啊?我又不是竹子,还有节。”
苏久仙笑:“竹子那也是四君子之一,夸你有君子气么,还不好?”说完又把宋岌面前的一本书翻开,言简意赅道:“看书。”
宋岌叹一口气,只好遵命继续看书。
到了晚上七点,桑奶奶在叫了几次吃晚饭无果之后,只好将食物给他俩装盘端了进来。两人一心钻在书里,也无心吃饭,随便扒拉了两口,又继续找。
天黑之时,宋岌和苏久仙总算是把每一本书都仔细检查过了,然而令两人失望的是,这将近四千本书里,竟然没有一本是与桑老爷子的笔记相吻合的。
宋岌看着苏久仙,无奈道:“怎么办?桑老爷子藏了这么多书,居然翻译的不是这里面的任何一本,这也太奇怪了。”
苏久仙本来也是一筹莫展,但是听了他的话,却忽然想起什么,说道:“桑老爷子把这本笔记留给我,却没有留下翻译原本,也许就是怕笔记落到别人手里。”
宋岌想了一下,点头:“这么说,他很可能找一本他这里没有的书,让人即便拿到笔记,也无从下手。”
苏久仙也沉吟道:“对,但是他既然选择这本书,又把笔记给我,就说明这本书应该和我跟他的共同记忆有什么关系。”
宋岌道:“我也这样想,但是你也说,他看的书都在这里了。难道还有什么他和你一起看过的书,被他藏起来了?”
苏久仙忽然抬头看着宋岌,摇头道:“不对,不是看过的书,而是他不看的书。”说着他又拿起笔记来翻看,只见开头处的句读乃是六字一逗号,再六字一冒号加引号,又两字一句号,继而再是七字。
苏久仙看到这里,忽然恍然点头,继而又粲然一笑,问宋岌:“你记得《国语》的开篇吗?”
宋岌虽说也读过《国语》,但是毕竟没有刻意去留意过,便摇了摇头。
苏久仙却不多说,拿手机搜了一下,便递给他看。宋岌拿过来一看,就见屏幕上清晰写着: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