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使团(1 / 1)
草木苍翠,芳香悠然。绿树掩映的亭台,四周碧水环绕,沙鸥时不时掠过水面,荡起些涟漪,令此地更显幽静。
亭台里三人围坐。两个人的说话声。
"爷,您看,都是按照您的吩咐调`教的,您还满意不?"
"呵呵。"轻笑之后,一只裹着黑鱼皮的手轻轻挑起身边人的下巴打量起来:"差得远,只是三分形似,不过在本座订下的人里这个算是最好了。"
大喜过望的声音:"爷,爷夸奖。都是按照您吩咐的,一点不敢马虎。要知道,优倌可是我们这里的头牌,大红人啊。人聪明学得又快,让他学谁只要告诉个大概他就能模仿地真真的。他的不光才艺好,别的……也很魅人。上回陈员外家的公子就为他神魂颠倒,不顾他爹的棍棒愣是在馆里待了一个月,啧啧,恨不得把整个身子化在他身上,着实是个小妖精,准能把爷您伺候得舒舒服服的……"
"呵呵……"又是一阵轻笑。"伺候我?不必。有更好的主子值得他去伺候。只是得再加把劲……"
"这……爷……您……"这还不够啊,唉,银子真不好赚。
来人揽过身边人,在他的腰上一捏,大笑道:"诶,只能本座亲力亲为了。老板,银子这里,人我带走了。"话音未落,水面上掠过一阵狂风,两人已不见踪影。
老板捏着飘落在他手边的银票半天没回过神来。
迎宾驿馆。
"易使大人有何见教?"
一个努力咬字的声音,带着几分焦虑:"小使此番奉吾主之命出访中原,重任在身。然吾国乃南洋小邦,对中原知之甚少。九国之中,亦只有吾国从未与中原有过来往。虽然小使带来了吾邦最贵重的国礼,但这些是否能合皇帝陛下的意……小使忐忑不已。听说先生学识渊博,无所不知,是京城里有名的学问人,所以想请教先生。"
"易使大人想知道什么?"
"这是小邦的礼单,先生请看。"
"很丰盛,很有诚意。"
"这……皇帝陛下此次会亲自划定与南洋诸国的贸易往来份额。有了他,吾国商人也可以搭乘大船队来中原贸易。这是小邦以前不敢想象的。但这块饼里小邦能分到多少……请先生教我。"
"怎么,易使大人觉得还不够?"
"吾国与中原相隔万里,即便吾国商人亦极少踏足中原,所以,不知皇帝陛下喜欢什么,只能尽心献上我邦最华贵的礼物。可是,万一皇帝陛下不喜欢……"
"是啊。为了圣上一句话,你们可得打破头了。"
"小使初来乍到,又不知皇帝陛下的喜好,定是落了下风。这点是小使的心意,先生笑纳。"
"呵呵。易使大人很慷慨。贵邦是决意要在圣上面前一鸣惊人了?那鄙人可以给易使大人一个出奇制胜的高招……"
"这,是吗……先生的意思是,小使需再加一份礼?"
"中原有民谚云: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当然这份礼可不便宜。"
"钱财小事,关键是皇帝陛下会很高兴?"
"当然,易使大人可以去茶楼坊间问问,圣上如今最喜欢谁,是什么模样?这才是最好的投其所好不是么?"
"先生说的是……"
"而且贵在出其不意,别人都没想到的事,易使大人想到了,你说圣上会不会对你另眼相看?"
"是,先生所言极是。"
"大典就在明天。"
"皇帝会收到一份大礼。"
"是。不知他会不会很惊喜?"
"呵呵。他会喜欢的。叶孤城也会喜欢的。"
"……那个孩子本身不错,本座一番调`教后,呵呵,等着看吧……"
"各使团成员已经点检完毕。"
"好。"
"使团的贡礼均已查验登记。"
"好。"
"不过,其中三个使团除了贡礼还有美人进献,都与使节们一道下榻在驿馆,不太方便……"
"……无妨,你们退下吧。"
"是。"
静寂的夜。迎宾驿馆。
一道人影滑向树梢,正要往院中去。然而,飘散在风里的诡异气氛令他倏地定住了身形。
他当下屏住呼吸。少顷,院子里沙沙的异动声传来。此间居然有不少身手不错的江湖人。为何?他皱眉。
馆丞沿着回廊慢慢走近,驿夫在前面挑着灯笼。
私语声飘了过来。
"大人,您说易使要献给皇帝的是不是个绝色大美人啊,藏得这么好见都不让见。"
"不让见是对的。因为像你这样的急色鬼太多。"
"大人,瞧您说的。送给皇帝的美人谁敢碰啊。小人只是好奇。"
"哼。"
"大人。美人很好看吧。"
"……我亦未曾见过。"
"这……"
"易使要卖个关子,他是客,我也不好扫了他的兴。"
"哦,是了,他的手下可厉害。那天小六去送饭,一个不小心差点被他的护卫砍了。什么样的美人这么神秘啊。而且易使刚来的时候可没带美人……过了几天美人才到,嘿嘿,那架势好隆重。"
"少说两句。你的话太多。"
"呵呵,大人……"
树上的人眯了眯眼睛,刚才在另两处暗中查探了进贡的美人,均无异常。没想到此处如此特别神秘……易使意欲何为?
难道是……他又摇摇头,偏远小国,无怨无仇,怎么会呢……而易使……之前照过一面,他完全是很想与中原交好的意思,瞧他当时笑的那模样就知道了。
思索片刻,他没有去院内而是轻轻弹向远处街道,消失在夜色里。
太和殿。
迎接九国来使的大典如期举行。
殿前殿内文武百官依据品级肃然静立。殿内除了皇亲国戚就是皇帝的心腹重臣,包括刚刚受封的镇南王叶孤城。
他身着雪银色蟒袍,立在右首前排,微敛眼眸,神色平淡。重臣们虽久闻其大名,但大多是第一次见到他,不由不动声色地打量他起来。
江湖和朝堂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不少朝堂上的臣子对江湖中人是不太看得上的。虽然忌惮于江湖不小的势力,朝廷与江湖大抵相安无事,有时还合作除患,但就算经办合作的官员里好些也怀着几分不屑,面上虽然客气,心中不免将其划为草莽流民一类。
白云城在海务上的功劳有目共睹,但在某些自视甚高的士大夫看来,那个地方只是勉强不算化外之地而已。皇帝要封叶孤城为王,很多人认为这是天大的笑话。皇帝态度坚决或者说一意孤行地封了叶孤城后,这些人心里都有几分看笑话的意思。
凭谁穿上件蟒袍就能成为王爷么?叶孤城虽有功劳,但从一介平民,或者说一城草莽的头摇身一变成为堂堂王爷,皇帝也不怕他一步登天闪了腰。
听说此次大典叶孤城也会在,某些人心中就留了几分看好戏的心。倒是王尚书曾经很委婉地和皇帝提过,叶孤城既然已是王爷是否应补习些皇家礼仪?皇帝一愣后只是笑着说不必。王尚书也无法。他冒着被皇帝怒斥的风险忐忑提及此但好像皇帝并没有当回事。
今日见到传说中的白云城主,他一下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的确,他不必。
他的气息平稳淡然,没有杀气涌动,没有寒风四溢,更没有传说中令人毛骨悚然的剑意。如今立在太和殿内的就是帝国的镇南王,雍容、沉静、贵不可言。雪银色的蟒袍上,锦色绣线织出的光华生生晃了人的眼。而他浑身自然天成的气派比这身衣服还要让人不敢直视。
重臣们都是人精,看了几眼便默默地收回了目光。叶孤城似乎无意与人注目,但你却能在人群中第一眼看到他。和服饰无关,殿内不乏身着各样蟒袍,正宗皇室血统的公爵王爷。但那些人与他相比就正好描述了一个词,相形见绌。他在众人打量的目光下驰然静立,没有半点不适和惶惑,波澜不惊的神情,平淡甚至可算得上平和的气息,却让人不得不收起之前任何曾有的不恭和轻慢,这样隐隐然而无处不在的气势……重臣们心里几下就有了计较。叶孤城,绝不仅仅只是个剑客,或众人口中的白云城主……这么说来,皇帝倒是越来越深不可测了哪……
典礼开始,各国使节自午门鱼贯而入,穿过太和门,来到太和殿广场。华美大气的紫禁城着实震撼了来使。当他们垂目屏气由典礼官引到太和殿前时,多数人已是气喘吁吁,微微冒汗。
各国使节一一上前递交国书。内容大同小异,讲的大都是仰慕中原上邦,请求通商往来等等。用词谦卑,格式冗长,皇帝开始听着还有几分兴趣,但没过多久就在心里叹气,怎么,这些使节都是王尚书亲自教出来的么?
皇帝对这些冗长艰涩的东西从来很少耐心,但如今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听完。他觉得自己千密一疏,怎么能让王尚书安排所有日程而不限定时间?眼下九个使团……他打心里觉得自己很悲惨。
其实更悲惨的是大小官员,皇帝再怎么说也有地方坐着,而官员们,特别是品级不高的官员们还在外面大太阳下晒着哪。
终于完了这节,然后就是使节们献上国礼。皇帝已经兴趣索然,淡声道:"各位使节远道而来,甚是辛苦。朕已备下薄酒,今晚设宴集英殿,邀请众使一聚,不醉不归。"
使节们连忙低头称是。趁这个当口皇帝狠狠地瞪了王尚书一眼,快点,能简则简。
王尚书对这个眼神自然很熟。他会意地给典礼官做了个手势,于是礼单宣读时只读了大项,特别注明的奇珍异宝。他知道放在平时,皇帝早就不耐烦了,这小祖宗的脾气……虽然还能保持微笑,但指不定下一刻就爆发,赶紧了事才好。
使节们本想在此时把别人比下去。听皇帝的语气似乎兴致不高,他们不由心中惴惴。
当礼单报到进献的美人时,皇帝含义不明地笑了下。殿下的重臣们不由一抖。使节们低着头,不明所以。
午门。
各色服饰的异国人静立等候。
他们身旁是一重重沉甸甸的大木箱。
按照规程,这些皇帝都要过目。
王尚书领旨后出来,小声叮嘱主事只要将标记过的箱子送来殿前即可。
典礼已近结束,对于使节们送上的国礼,皇帝只是看个热闹,形式地夸赞一下罢了。眼下不仅皇帝,文武百官对这个冗长的仪式也有点支撑不住。
三辆马车徐徐驶来,在午门前停下。里面走下来三个头戴帷帽的人。
使节们上前各自领着人随典礼官向太和殿走去。
午门前的禁军不由暗地里互递了个眼神。这恐怕就是传闻中贺礼的一部分,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