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第十一章 搬家中撑起了半边天(1 / 1)
老家来信说:小庙庄所在的河湾地,公社要修建水库,必须尽快回去搬家。正好赶上放寒假,经过向学校请示,弓长文可以把寒假延长一些时候,等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再回校。
原来,公社决定:把小庙庄整个小庄由河湾搬到北垴头上,与北庄村紧紧挨在一起,合并为一个大村。每户可以自选与老宅大致相同面积的地皮,作为新的宅基地。老宅子原有几间房子,公社统一以每间房子五十元钱、十个劳动日标准给予补助。劳动力自行聘用,而对方每给你劳动一天,大队负责给他记一个整劳动日的工分——十分。长文家,原有房子七间,核算下来,应补助人民币三百五十元,劳动日七十个。
假期有限,为了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搬家的任务,全家进行了严格而科学的分工:云凤为后勤总管,长文为施工总指挥,母亲专管照顾三岁的女儿。根据分工,云凤首先与北庄的秦晓家借了两个大房子,作为临时住处。母亲住北屋,长文、云凤与女儿住东屋。并联系好和房东秦晓家倒替着伙用一个灶房,为盖房人员做饭。这里有很复杂的人际关系要处理,云凤凭着她那优秀的交际能力,都办理得合合适适、妥妥当当,关系处理得融融恰恰。在亲友的帮助下,先把家里的被褥等一切生活用品全都搬到秦晓家,腾空了旧房子,为下一步工作提前做好了准备。
长文第一步先自选了一块新房基地,它在全村的最东头儿,向东冲着一个山口,这是华北大平原经曹家镇来我们村乃至整个西山区的前大门,将来房子建成之后这就是全村第一个迎接太阳的首户人家。而门前就是通向山区的一条去年新修的大公路,交通条件也最好。长文和云凤等全家人一商量,都认为这个地点很不错,于是就定了下来。
为了走在时间的前面,长文同云凤采取了全面开花的策略。首先组织一班人负责把旧房子拆掉。第二班人的责任是把旧家拆下来的砖瓦、石头、椽子、檩条等建材用小车拉到新房基地去,因为盖新房子还要用呢。还有一班人则负责在新房基处按设计好的方案开始挖地基,准备垒新墙。最后一班的任务就是,建房的材料光从旧房拆下来的还远远不够,还需准备做房檐的石板、垒墙的石头、砖、土坯等等材料,这一工作就由他们完成。这样一来,每天请来帮忙的人至少要三十几个,为这三十几个人做饭就是云凤一个人的事了。常言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吃好喝好才能更好地干活,后勤保障工作,是尽快建好房子首当其冲的第一件事。
今天是农历的正月十八。别人家还没有大动干戈的声息,可能还在品尝春节元宵节的温馨余韵吧,而长文家却一过正月十五,从正月十六就已经开始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现在正是中午吃饭的时候,四方人马都回到借住的房院里。三十多个小伙子挤在了一个农家小院里,好不热闹。云凤早已把饭菜摆了开来。东墙根儿长石条上放着一大笸箩雪白的大馒头,南墙根儿大锅里有熬好的米汤,北墙根儿大盆儿里盛满了豆腐粉条肉荤菜。大家自己动手,各取所需,吃的吃,喝的喝,个个兴高采烈,喜气洋洋。
一个矮个子的小伙儿凑到云凤跟前儿,带几分俏皮地请求说:“嫂子,別人家做的饭太难吃了,你心眼儿好,人实诚,手又巧,蒸的馒头是纯白面的,雪白雪白的,味道又香又甜,真好吃。咱们说定了,今后你家要用人,必须把我算成第一个,我谁家也不给他们干了。”云凤连连点头儿,满口答应:“好好好,咱们说话算数,一言为定。”一边说一遍拿了两个大个儿的馒头,端着一碗肉菜,给房东老大爷送去,他家因为让云凤先做饭,现在才刚刚着手做。
一个高挑个儿的瘦小伙子马上端着一碗菜跑过来追着云凤也斩钉截铁地声明:“这肉烩菜,肉多料好,太香了,象过大年的中午饭,我吃也吃不够。今后只要你家用人,我决不去别人家。”
一个墩墩实实的年轻人把碗里的米汤举得高高的,大声地对着云凤走去的背影大声地嚷着,只怕云凤走远了听不见:“瞧这米汤,熬得真是盖了帽儿了,不仅有香味儿,还甜甜的呢,我从来没有喝过这么好喝的米汤。”
一个戴副眼镜儿,有几分知识分子模样的中年人,用权威的口气面向众人宣布:“长文家的媳妇儿真是咱们村最能干、最会做饭的人。现在,要蒸三十多人吃的馒头,一次得和二十来斤面,再揉好、蒸好,这是多么大的劳动量啊!还要做这一大锅荤菜,得切多少肉,多少菜,多少豆腐粉条,还得精心地炒好,真是了不得。而熬这一大锅米汤也得费好大的劲儿哪。这一切,除了曹云凤,谁能干得下来?”
“刷锅洗碗也是她一个人。晚饭还是她一个人做!”不知是那个快嘴子又在人群里补充说。
是的,众人的眼睛就是称,正因为有了云风这样一个得力的炊事员,人们都由衷地踊跃参加,干起来也最实心,最卖力。长文家的房子,在乡亲们惊奇而又羡慕的目光中,由挖、建地基开始,随后沿着垒墙、竖柱、架梁、上檁、铺椽、盖顶等等程序,以神奇的速度,最佳的质量,拔地而起,突飞猛进地节节长高,最后,终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第一个骄傲地矗立于这一在建新庄儿的高高的东垴头上。共建起一明两暗的正房五大间:中间一间设有大门,进去是客厅;东西两头儿各两间,各设带小门儿隔墙一个,与客厅分开,分别为可住人卧室一个。还有厨房一大间,茅房带猪圈一套,鸡窝一个,冬天储藏红薯及各种蔬菜的地窖一个。一个老百姓可安心过日子的家,就算正式建成了。向借住房子的房东家致谢、告别之后,全家高高兴兴地搬进了自己亲手建起的新家。母亲住西卧室,长文及云凤、孩子住东卧室。
在搬家、建新房的过程中,云凤的确是为全家撑起了半边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