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家(1 / 1)
林若素睁开眼,外面还是蒙蒙亮,在农村这个点估计也就五点左右,现在这个家里的这个身份的父母以及大哥大嫂、二哥都已经起来了,父亲带着大哥、二哥下田地里去了,现在正是稻子熟的时候,得加把劲赶紧收了,要是下雨损失可就大了。
母亲和大嫂一个做饭、一个担水喂猪喂鸡顺便把全家衣服洗了,母亲做完早饭后就要去田里跟着抢收。大概八点的时候这具身体的主人就会带着早食去地里,家里人忙得连早餐那点时间都不肯放过。
林若素一直到现在还有点懵,她不知道为什么会到这里,这不是她的家,虽然她家也在农村,可是现在就像是倒退了几十年,更接近是她父母年轻的那个时候了。
这具身体的本名叫李素,是家里的老幺,上面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中间有一个哥儿夭折了,还有一个姐姐被偷偷送人了。现在住的地方就叫李庄,村里人大多是李姓,父亲李老实、母亲郭梨花看着都是50左右;大哥李春根、大嫂郭翠儿,大哥大嫂成亲差不多10年,现在有三个小孩,大侄子李立今年9岁,上小学二年级;二侄子李满6岁、三侄女李露刚满3岁;大姐李枣、大姐夫郑力生,膝下一儿一女,老大是个姑娘,叫郑美美,6岁,老二郑威才4岁,大姐夫家也在李庄,是几个外姓人口之一;二姐李丽嫁出去才两年,二姐夫郝志学在镇上中学教数学,去年二姐才生了第一个小孩,是个儿子,说是名字叫有才;家里还有个二哥李秋田,今年20了还没成家;最小的就是本身了,今年才18岁,才读完高一,现在辍学在家,据说是家里给相了一门好亲,就等着年后出嫁了。
李素来这里快一个星期了,脑海里残留着一些记忆,加上和家里人相处慢慢的也摸索清楚了现在所处的环境,这好像是一个平行世界,同她原来的华国70年代差不多经济水平,只不过没有计划经济,实行的是市场经济。
家里有三十亩田地,也够自家种了。李家的家境在这李家庄里只能算中等,这两年老天爷给脸,风调雨顺,田里庄稼收成都还不错,所以作为幺女的李素才能读到高中。一般的人家男孩子顶多就是初中毕业,姑娘家就小学毕业,李家大儿也就读了几年小学,认识几个字罢了,老二强点初中毕业。
原主的性格有点骄纵,也不算大毛病,估计是在家比较得宠,本身底子也不错,杏眼、脸小肤白、一头黑长直,个子将近一米六,在李家庄也算得上是水灵灵的大姑娘了。现在辍学在家,平时也不做什么事,家里也不压着她,只让着大嫂郭翠儿有时间带着她学点厨艺、女红之类的,毕竟还有半年就要出嫁了。
说到出嫁这件事,李素从记忆里知道三月份的时候,她大姑来就介绍了这门亲,男方是张湾的,和她婆家七拐八拐的还带着亲,也是在家闲聊的时候知道那张家的要给三儿子张罗对象,李素大姑一听男方条件还有要求,就心一动想到了李素,觉得很合适啊,第二天就会娘家来同李老实郭翠花说了,家里人也觉得这门亲不错,两相往来,这门亲事就这么成了,日子定在了腊月二十六。
李素的记忆里对她要嫁的人家也不是很清楚,只知道男方今年都23了,在外地当兵,听说都已经是军队里的一个小干部了。这年头村里有去当兵的人家还是令人羡慕的,毕竟每年招兵名额一个村就只有几个,张家老三是十八岁参军的,现在都五年了。原主心里有个偷偷喜欢的人,是她的语文老师,二十多岁,人高高瘦瘦、带个眼镜显得斯斯文文的,不过原主也知道不可能,因为语文老师已经结婚了,小孩都快两岁了。
李素能到原主身上是个意外,前几天女主去河边洗自己的贴身衣服,蹲久了站起来头晕,一下子没站住就栽倒河里了,在扑腾的时候又撞到河里突出的一块大圆石,等被救起醒过来之后就是现在的林若素了。
“小妹,起来没,赶紧麻利地,待会吃完饭就要去送饭了,回来再跟我学学做鞋垫”大嫂郭翠儿在院子里喊,郭翠儿同母亲郭梨花都是郭庄的,还带着点亲,婆媳两个相处的还不错,所以郭梨花就把教会李素针线活的事交给自己的大儿媳了。
“就起了”李素回了一嗓子,望了望窗外,估摸着也就六点半左右吧,她伤的不重,休息两三天就差不多了,这几天跟着大嫂做中饭和晚饭,再学着做点针线活。
做饭还好,原主本身也会帮着打下手,李素自己也是会做饭的,针线活就比较困难了,不管是原主还是她平常顶多也就缝补个衣裳。而她大嫂教的针线活是要自己做鞋垫、鞋子、衣服等,还要会绣几个简单图案,农村里的妇女基本上都会做些,只是手艺好坏的区别罢了,虽然也能去镇上买,但是价钱不划算,营业部里一件衣服的价格买布料自己做都能做四五件了,再说布料也不结实,干农活不方便,只有那镇上的人讲究的才会买来穿。
李素从最简单的白鞋垫开始,已经能做个大致的模子出来了,只是不好看,接下来要学着绣花上去,男人的鞋垫就更简单了,只要厚实透气就行。
大嫂说过几天要做千层底,出嫁的时候要给男方做两双千层底布鞋、两双袜子、两套衣服,两幅被子面,这还不算,还得给自己做套喜服、袜子鞋子什么的也不能少。剩下不到半年时间,李素这个新手是压力山大,除此之外要给男方家里人每人准备一双拖鞋,不过这个是娘家人提供,可以让李素的娘和大嫂一起帮着做。
原主之前一直拖着不肯学,要么就老是抱怨绣花针扎手,现在到了李素就没有这诸多抱怨了,反倒觉得挺有趣的,这要是在现在那就是纯手工制作啊,现代人还有几个会做针线活的。
李素吃完饭歇了会子后同大侄子阿立一道出了门,一个去田里送饭,一个去学校上学。村里有个小学,大概有两百多个孩子,五个年级,基本上都是本村的小孩,中学的话要去镇上,镇上有一个初中、一个高中。
李素到了自家田地,招呼了一声,爹娘大哥二哥就都过来了,田里的稻子已经割了三分之一了,金灿灿稻穗随风一吹,简直就像是一幅油画,美不胜收。
“小妹,今天怎么样,头还疼不?”李秋田一手端碗,一手拿煎饼,吃几口饼呼啦啦一口粥下去。
“已经好多了,昨天一天都没有疼哩,”家里人都觉得小妹醒来后性子好多了,不像之前动不动的生气,说话也温柔多了。
“对了,昨个你大姑带话来说云山中秋不回家,军队里有事,你们就先不见面了”郭梨花说道。
“哦”李素愣了下才反应过来,云山就是她那未婚夫,他家里之前写了信过去说了定亲的事,要他中秋回趟家两个人见见面,现在不见面那就只能等到结婚的时候了。李素对这门亲事也没有太大反感,反正都是过日子,怎么不是过,再说这人也不是太差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