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Declaration 3 无命题(1 / 1)
到此第一部的正文就完结了,梳理一下后面的剧情吧。
Part 7 有关马尔斯的阴谋
马尔斯此人在前文只是出场一次,便是在公爵的订婚仪式上,黑衣人(也就是奥斯顿)揭露真相时,普罗修斯派出马尔斯和十六位公爵对付黑衣人,马尔斯浑身闪耀着紫色光芒,朝着黑衣人汹汹而去,但他的灵力和十六公爵的魔法阵被黑衣人单手湮灭。
在此,不仅可以看到奥斯顿有多强大,同时我们也能看出,马尔斯这位所谓的梵卓战神其实是名不符实的。只不过,马尔斯对于灵力的运用已经相当高超,但他确实配不上战神的称号,就如麦基所言,真正的梵卓战神只有一位,那便是蔷薇公爵千汐月。尽管千汐月是麦基的“仇人”,但她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因为战斗需要的不仅是力量,更是头脑。马尔斯尚未搞清敌人的实力便匆匆扑上去,可见他的大脑确实不大灵光。
自此便可以推断了,大脑不灵光,又顶着战神的头衔,马尔斯很容易在众人的吹捧中飘飘然,但他却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如Episode 7荆棘皇冠(上)中麦基所言,千年圣战后马尔斯并未得到名誉亲王的封赏,对此愤愤不平,所以心里也是相当不满的。
在 Episode 6 权力游戏(下)中有提到过名誉亲王,那是一种对于有功之臣的封赏。借普罗修斯之口我们得知,梵卓家族内第一位将名誉亲王和真正的亲王头衔集于一身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太阳亲王阿波罗?伊尼斯?梵卓。有其父必有其女,没有提到的是,千汐月也曾获此殊荣。翡翠城协定之后,为了表彰千汐月的功勋,梵卓长老会决定授予千汐月名誉亲王的头衔,然而她拒绝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千汐月只是公爵,但众人却会称呼她“殿下”的缘故。血族社会等级森严,只有亲王才能被称呼“殿下”,自大公爵到男爵,他们的称呼都是“阁下”。
千汐月没有接受名誉亲王头衔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她厌倦战争,对此并不开心也不感到荣耀。她对名利看得很淡(因为她是纯血贵族,并不缺少这些),但马尔斯不同。他是混血,不似千汐月出身高贵,历经战火终于声名鹊起,自然希望得到封赏。然而,战役的最大功臣指挥官千汐月都不是名誉亲王(尽管是因为她拒绝了),长老们怎么可能再授予其他人这一荣耀呢?所以马尔斯才愤愤不平。而当时的马卡斯和爱丽丝都只是伯爵,他们都受到了“名誉侯爵”的封赏。
有力量但没有头脑,是有功之臣却受到压抑,马尔斯心里自然不好过。加上普罗修斯又是那样喜怒无常并且浑身散发阴冷气息的亲王,位高权重却不信任任何人,他的日子并不舒坦。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血族也不例外,所以马尔斯在麦基利诱之下,背叛普罗修斯并非不可能。
然而他身为军人,不可能一点忠诚也无。事实上,奥斯顿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他见证了麦基与马尔斯的交易,并将此告诉千汐月——“麦基在普罗修斯跟前安插了些人,你知道是谁么?”【Chapter 48 归程(下)】
奥斯卡影后千汐月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假借喝醉,她放出流言,普罗修斯很快便知道了这件事。马尔斯被收买,自然肯定会有一些奇怪的举动(因为他大脑不怎么灵光,不像千汐月善于掩饰),而普罗修斯又因为本身是政变上台,所以疑心病格外严重。千汐月和奥斯顿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马尔斯被怀疑,自然十分恐慌。连见惯大风大浪的阿波罗亲王,普罗修斯的亲兄长都为弟弟的残忍所恐惧,何况只是大公爵马尔斯?千汐月是普罗修斯的“女儿”,自然他就找上了千汐月,况且,流言也是从她那里传出的。
由此便可以看到,千汐月演得一手好戏。先是和颜悦色请马尔斯起身,作为纯血贵族却给足了地位不如她的马尔斯面子,又淡定地道出事实——重要的是普罗修斯的想法,而不是真相。这是实话不假,但毫无疑问这是把马尔斯逼上了绝路,因为普罗修斯还没有想杀他,而刺杀事件后,普罗修斯的全部怀疑得到“证实”,所以——不出一天工夫,马尔斯死在监牢里。千汐月猜测的不假,他确实是被灭口的。
马尔斯当然不想死,否则就不会找千汐月了。千汐月很高明,她循循善诱,先是恐吓他,又说出他“不利的处境”,就在绝境时,峰回路转,她又称自己不打算抓马尔斯。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是受惯了另一个人的虐待,哪怕某一天虐待者只是减轻虐待程度,被虐待的人都会十分感激;而一个人尝惯了另一个人的甜头,哪怕某一天甜头略少但并不是没有,他照样感到不满。尽管,前者还是虐待,后者还是甜头。千汐月擅长心理战(政客么),使得马尔斯“绝处逢生”。突然的愤怒,提到被削的军权也确实合情合理——人人有目共睹,千汐月兢兢业业,无非偷懒几天却大权旁落,换做是谁都有所不满。
基于此点,他们“一拍即合”。千汐月要利用马尔斯,自然不会亲自出马,所以她提到了“千年圣战期间每次亲自出战都是重伤”,一方面是事实,一方面也含蓄地表明,她不如马尔斯,让其有了极大的满足感。而装出的犹豫使得马尔斯不安,他需要尽快确定,因为千汐月一诺千金。
“我会让你的行动万无一失的。马尔斯大人,保险起见,您还是暂时留在修罗堡里吧,毕竟普罗修斯最近在四处寻找您。”
这是千汐月的原话,表面看来她给了承诺,但请仔细推敲——
使行动万无一失——她并没有说会保住马尔斯的性命,她只是说,会让刺杀成功。
而让马尔斯留在修罗堡,也是方便监视,免得他告密。千汐月深知人心,马尔斯可以背叛普罗修斯,难保不会背叛她,但是她话说的漂亮。这也是千汐月的魅力所在,她不失贵族的冷傲,却善于在合适的时机展现自己的亲和力,与她的父亲如出一辙。
同时,文中也点到,提到千年圣战只会让马尔斯更加痛恨普罗修斯,毕竟他是军部老大。马尔斯计较名利。
后来的事情自不必说,马尔斯为求取一线生机去刺杀普罗修斯,千汐月也没指望他真的成功,但马尔斯给普罗修斯造成的肉体伤害并不算特别严重。她本身就是一石二鸟,无论成功与否,获利者都是她。普罗修斯死了,心腹马卡斯刚好逮捕马尔斯;普罗修斯没死,她也可以借机表明她与这事件没有关系——不然她就不会让心腹来帮助普罗修斯。
刺杀失败,马尔斯见到她的心腹终于恍然大悟,但此刻已经来不及了。
这便是有关马尔斯的全部阴谋,一代战神就此陨落。他不算无能,只是千汐月的光芒太耀眼,这也是《修罗的城堡》中一个失意的例子吧。
Part 8 麦基与公爵的血海深仇
不得不再次从第一章讲起,或许是采用了神无月巫女叙述的模糊手法,第一章暗线极多,从公爵的身份,到暗杀的阴谋,再到被隐瞒的政变真相,甚至还有戒指的匆匆一笔。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毫无疑问是两次暗杀,这也在Declaration 1中有所提及,然而,为什么?
即使是血腥残忍的暴戾亲王麦基·派赛斯特·勒森魃,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对公爵有着如此深重的仇恨。在千年圣战三章里,我们终于知晓真相——公爵是麦基的杀父仇人,是她的惊天一箭使得号称勒森魃战神的比亚公爵就此殒命,而勒森魃也大败而归。此前,这个强悍的家族从未尝过失败的苦果,然而在年纪轻轻的蔷薇公爵手上,他们吃了大亏,不仅输了战役,也折损了指挥官,麦基怎能不恨?
不过重点在于,父亲的死给麦基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暗涌一章里,麦基和公爵针锋相对,二人时刻想要置对方于死地,甚至险些在修罗堡内引发魔党和密党的代表性人物的大规模冲突。幸亏公爵早有准备,才避免了这场灾难。然而,事情远远没有结束,麦基自血仆那里得到了达芙妮之死的真相,并且与普罗修斯达成交易,让他把公爵嫁给自己,与卡玛利拉脱离关系,这样他就可以肆意凌/辱公爵了。不过,奥斯顿显然不想看到心爱的女人成为仇人的妻子,更何况他还深深恨着公爵。于是,他以黑衣人的形象出现,捅破了所有真相,甚至险些触及普罗修斯与麦基的交易。当然,这一切是他的属下调查所知晓的,毕竟奥斯顿是家族内最年轻有为的亲王。不止灵力水平,他的耳目也遍布血族世界,甚至公爵得到自己名字的当晚,奥斯顿便知晓了,而公爵那时还没有公布“千汐月”这个名字。
而且,奥斯顿甚至假借普罗修斯的名义暗算了麦基,使得他重伤。因而,麦基未能得逞,此后低迷了一段时间。
之后,他买通马尔斯,不止为了报复普罗修斯的“暗算”,更是想借机对公爵不利,毕竟马尔斯是军部将领,和公爵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结果,在公爵和奥斯顿的合作下,马尔斯成了阴谋的牺牲品。直到最后,奥斯顿把从马尔斯脑中提取到的记忆真相呈现给麦基,他才明白这一切是一场误会。自此,拉开亲王对决的帷幕。
Part 9 惊天动地的亲王对决
这一幕是奥斯顿与公爵策划良久的,即“自相残杀”的狗咬狗计划。
奥斯顿深深痛恨兄长麦基,这一点已经在Episode 8中可见一斑。不仅是因为曾经的屈辱,更是因为他三番五次试图谋杀蔷薇公爵。至于麦基,则是因为母亲背叛了父亲,所以同样仇恨背叛的产物奥斯顿,上代人的恩怨居然影响到了下一代,勒森魃内部又一次开始了兄弟相残。只不过上一次是比亚公爵胜利,奥斯顿的父亲失败,而这一次,他们的儿子却反过来了。所以,奥斯顿要杀死麦基,但是,他不愿意背上弑兄的罪名。
至于公爵和普罗修斯的爱恨,已经不必多谈了。莫名其妙的订婚仪式和收走军权的打压倒在其次,重点是害死她父母的过去不可原谅。对于麦基,她也抱着不可不诛的决心。
于是,一合计,他们决定让两者自相残杀。那么,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
是否还记得Chapter 34 剑出鞘(下)中冷星的一番黑暗言论?是的,身为情侣,即使原则不同,但公爵和冷星的想法常常不谋而合。公爵已经确定要用最小的代价来复仇,所以挑动敌人自相残杀最好不过。本身,他们一个是撒巴特议长,一个是卡玛利拉议员,又掌握军队大权,政治立场就是对立的。因此,在奥斯顿与公爵调查之后,两人决定以马尔斯为突破口开始这场局。
有关马尔斯的阴谋已经说过,也就不再赘述。之后,普罗修斯不仅心狠手辣地处决了曾经的禁卫军队长,更是决定和麦基不死不休。而麦基,一方面被奥斯顿误导的“普罗修斯的暗算”所冲昏头脑,再加上父亲之死的真相大白,他也怒火万丈,已经顾不上奥斯顿居然没死的震惊了,只是一心找普罗修斯报仇,从而引发了惊天动地的亲王对决。
当然,在最后,公爵一箭过去,坐收了渔翁之利。
本篇中还有一些疑问尚未解答,敬请期待修罗的城堡(第二部暗古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