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第四十一章(1 / 1)
时间一晃,到了八月底,把周嘉丽送回了学校以后,我就决定要离开这座城市了。
离开的这天上午,周嘉丽坚持要来汽车站送我,从她的眼神里,我看出来了一种难舍难分的落寞。
坐在车里,拉上车窗的布帘,我试着不去看窗外的一切,心里面想着,既然离开了也就没有什么好再留恋的了。
汽车一路向前行驶,在驶入高速收费站的地方停了下来。
这一刻,临别前周嘉丽踮起脚尖在我脸上轻轻的那一吻,却忽然间涌上了我的心头来。
我能感觉到这是一种告别的吻,我不免为自己感到唏嘘,更为周嘉丽感到唏嘘。
因为,我知道,有三个男人曾从她的身边离开过,第一个是她的初恋,第二个是我的好友,第三个是我。
回到家中,我呆了整整半年的时间,也不大愿出门,平日里,除了睡觉好像压根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做的事情。
在这段时间里,我躲在自己的壳中,不知道昏睡了多久,也不想过了多久,总之是不愿意醒来。
一个人惯了,也就越睡越熟,自然醒来也习惯。
到了2009年年底,周嘉丽放寒假回来。
春节的前一天,我们一同去看望了姚弘磊,周嘉丽默默地站在坟墓前,一句话也没有再说。
而我,除了为姚弘磊拔掉周围的杂草,香烟燃尽,再点上一支之外,其他的,更不知道要从何说起。
来年春天,跟家里人商量后,我便跟着远房的一个表叔到了合肥市做工程。
表叔是个包工头,做商品房装修,带着二十几个老家的人一年到头在全国的二三线城市里做事,他们都有一个统一而美丽的名字——‘农民工’。
做事中,听他们说,以往工期短的话,在外地会呆上三四个月,春节的时候会休息一个月左右,之后又开始,再到七八月份天气热起来的时候也会休息上一个月。
工期长的话,会呆上整整一年的时间,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天,除去每周仅有的一天休息时间,其他时间里,只要一忙起来,基本都是跟房子在打交道了。
在合肥,我们租住的地方是改革开放以前钢铁厂单位员工的宿舍楼。
我住的那一栋单元楼,在靠近道路的一面墙体上,还裸/露着那年间建房时所用的红砖。
六层之上,被房主私自搭建了一层用蓝色铁皮围固而成的临时住所。
每当夜里刮起大风的时候,都会听到‘咚咚’地响声,我甚至都担心,大风会不会把整个铁皮给掀翻,露出一张张熟睡的脸庞和他们光亮的屁股来。
小区的常住居民大都是一些老年人,大多的时间里,他们也基本是在小区里下棋或者聊天。
在小区里,我经常会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是我非常喜欢的,也是一个我恰好能去也想去的地方,算得上是‘唯一’了吧。
我总是把适合我的东西都说成是唯一,这也算得上是一种怪癖了。
之所以说是一种怪癖,是因为:一来,这时候,我剩下的唯一爱好就是看书。
二来,我们一起做事的这些人,晚上的时间,基本会出去喝酒或者到周边的商场逛街。
所谓男人逛街不像女人。
他们往往会花上十几分钟的时间走到商场,转悠上半个小时候再花同样的时间返回来,去也空空,来也空空,一路上,大概也算是见了一些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罢了。
有时候,商场前的广场上会做一些商业宣传活动,诸如唱歌、跳舞、走秀……之类的表演。
他们就会坐在广场边的角落里远远地看着,非常专注又一脸无限的羡慕。
而我既不喜欢喝酒也不喜欢这样吵闹的地方,时常会觉得无趣,所以,往往中途我自己一个人又会折返回来。
三来,这个地方很和谐。
所以,三者加起来我只好来这里了,也只好看书了。
刚开始看书的时候,我会找上一些名人名著,后来觉得实在繁琐,也记不住里面的人物和风景,就找一些浅显易懂的、依稀能记得的。
一旦遇到合适的了,就很快会进入里面的环境和角色,但太投入往往会感伤。
我所看的书籍,都是用手机中的浏览器找到一些电子书籍,这样看书,跟以前在大学时的图书馆里看书比起来倒是要麻烦了不少。
网络慢倒是次要的,关键是找书并不太容易。
有时候,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本喜欢的,需要先下载下来,然后再一章节一章节地去细看。
不想看的时候,需要另外记在一张纸上,并且要清楚地写着,这次是看到哪一章节或者哪一个段落了,否则,下次再打开来看时,还需要再重找一遍。
有时候,正看着,忽而想起来前面章节里有一些好的文字,需要再返回去,每次浪费的时间不说,从心情上,绝对不是一个好的开端。
有的书籍,连章节也没有的,那就更麻烦了。
我看书都是依环境而看,从来不依心情,24岁这一年,我的心情大致来说是荒芜的。
我不知道哪样一些是表达荒芜的书籍,就假使真的找到了一本荒芜的书籍让我来看,那样只会让我变得更荒芜。
反而,依环境来看是很适合、也很方便的。
比如说,新闻报道上说到某某国家又出现了一个变态连环杀手,我就会找出一些有关于变态心理或者杀手手段的书籍,了解他们的动机和心理状态到底是什么样子。
再比如,刚刚听谁说到某一个暴发户,我就搜集一些涉及到暴发户的书籍,看一看具体暴发的密码在哪里。
环境和心情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外部的环境可以很多,而自己的心情毕竟有限。
并且,往往心情是随环境而变化的,所以我就一直把环境放在首位。
让环境来决定我的心情走向,然后再从书籍里来体验环境对其他人带来的不同感受,接着再转输给我自己。
这里的环境,第一感觉让我读起了史铁生先生的书籍——《我与地坛》。
从中学开始到现在大概也读有几遍了,每次读来都有不同的感受,也多半被触动到会想起一些事情来。
我记得,高中的时候我写过一篇作文,叫《我与老屋》。
作文里大概写到:小时候,我经常同村里的一个男孩子打架,打架的时候,他老喜欢骂人,而我最讨厌骂人,当他骂我第一次的时候,我没觉得什么,骂我第二次的时候,哎,我就不高兴了……
这篇作文,被语文老师当作反面教材狠狠地给批评了一通,也大概是高中那时候,同学们写的大都是‘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之类题材的作文吧,唯独我一个人写到了‘骂骂咧咧’的东西。
晚上睡觉前,喜欢读一遍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先生的一篇古文——《项脊轩志》。
它似乎更悲怆一些,但读后更多会有一种想要重新规整生活的臆想。
在小区里,我时常会去的这个地方有一个石凳,也就是我所谓的和谐。
这个石凳位于小区的南墙边上,说来也真是奇怪,其他的地方都是两个,而唯独这里就它一个。
石凳旁边有几颗我叫不上名字的树,树很高,树皮也很光滑,有点像北方的白杨树,但它的树皮却是褐色的。
和白杨树比起来,它们一南一北、一褐一白,倘若生长在一起,看起来倒真像是一对异乡的表兄弟了。
凳子周边铺着一层空心的五边形瓷砖,瓷砖缝里冒出来一些野草,野草的周边有一些蚂蚁,每天都在不停歇地搬运着食物。
春季,这里经常下雨。
下雨过后,墙角的地方都会冒起一层青苔,顺着墙体能爬上去一米多高。
每次过来,我都要随身带上一把雨伞。
刚开始下雨的时候,雨点很小,从天空中落下来根本感觉不到,待到雨点慢慢变大成雨滴我就撑开伞来,一边听着雨滴打在伞上‘嗒~嗒~’的声音,一边静静地看书。
有时候看累了,就会抬起头来,从雨声中努力地倾听着风带动树叶的声响。
然而,我脚下的那群蚂蚁们却是特别可爱的,它们时常会躲到我的雨伞下面来,有时又会钻进草丛中消失不见了。
很多次,我都会低下头来,扒开周围的草丛认真地寻找它们,直到找到它们的巢穴。
时间一长,书看得不多,蚂蚁的巢穴倒是被我找到了不少。
看着这些蚁穴的同时,我心里面时常会觉得是蚂蚁分散了我看书的注意力。
但又会忽然感觉到,这里本来就是属于它们的,而我是后来的,所以我就纳闷了:到底是我打扰了蚂蚁们的生活?还是蚂蚁们分散了我的注意力呢?
但有一次,我找了好一阵也没能找不到,等我起身准备离开的时候,才忽然发现,是我的右脚一直踩在了它们的食物上面。
原来,是我错怪了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