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1 / 1)
““势”是一种画面关系,更是一种修为,没有“势”就不会有“气韵生动”。“势”有两种:一是画面结构之势(造险);二是笔墨运动之势(气韵生动)。中国画是鲜活的、“形而上”的,“势”是扑面而来的第一印象,或险绝、或敦厚、或野逸、或俊秀,无论山水、人物、花鸟,皆是一种圆融的开合关系,绵绵不绝,生生不息。”那人像是在卖弄自己的文采,说道“今天就说到这,有时间大家一起探讨啊。”
荆尧在上面依旧还在提笔绘画,而那画画之人早就已经完成了,荆尧绘画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些许,许多人这时候已经有些不满了,他们等得花儿都快要凋谢了。
那人画得一幅霸王猎虎图,把霸王与白虎的气势画得是淋漓尽致,简直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佳作。
再等了好长之间一会儿之后,荆尧的画终于完成了。
许多人都在疑惑这荆尧画的到底是什么画,竟然画了这么长时间才完成,那不成这荆尧害怕了?想要把自己的画画的复杂一些,来博得众人的不好不坏的评价?
荆尧因为是在镇国大将军的位置上面,所以一般人等并不能够随意的靠近,周身并没有人去打扰和看看,所以并没有人知道他画的到底是什么,就连皇帝都有些好奇了。
等到太监去拿画的时候,那太监刚看到画,直接吓了一大跳,当场啊的一声晕倒了。
众人愣了,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画竟然让太监刚一看就直接晕倒了。
皇帝赵天文这时候看了一场朝堂下面的一个人,说道,“郭爱卿,你就去看看吧,看看荆爱卿画得到底是什么,竟然让一个活生生的人晕倒了。”
朝堂下面的郭爱卿轻轻的嗯了一声,然后大步地走向了荆尧所在的宴桌前面,绕是他已经准备好了要被吓一大跳的心情,可是他没有想到荆尧的画技也是这般的厉害,情不自禁的说道,“厉害——”。
他看到了一只全身漆黑的猿猴,两只眼睛就好像是黑洞一般的要把人的给吸进去,他只看了那猿猴的眼睛一霎那的时间就让他感觉到了自己的灵魂像是要被吸进去一样,那猿猴浑身散发着一股血腥残暴的气息,像是要透体而出一般,这太监就是被这股气息给吓倒了,才会晕倒的。
“郭爱卿,你就把这幅画拿给大家看看吧!不知是他们都在好奇,我也在好奇呢!”皇帝赵天文说道。
“遵旨。”,说罢,那郭爱卿就吧荆尧的画给拿起,朝着四方让每个人都看到了这血腥蛮猿。
许多人看到之后,无不面色大变,一方面是在惊讶于荆尧画画技巧的高深,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这是荆尧在向他们展现自己的实力阿,这蛮猿估计就是荆尧自己,只有这样解释,才能够说明他为什么会画出这幅图画,这荆尧是在向他们这群文人在炫耀他的武力吗?这是再说你们若还是不服气的话,我就直接用暴力来征服你们吗?
荆尧其实并没有这样的意思,他就是突发感想,把自己在识海之中幻化的撼天蛮猿给画了出来,他一边冥想,一边画画,自然而然的就把那撼天蛮猿的气势与身形丝毫不差的表达了出来,这幅画,内在的神与外在的形都已经达到了他现在能够冥想出的撼天蛮猿的最巅峰的状态了。
许多人一看,就知道今天的画画比赛恐怕就又是荆尧的天下了。
“这场比赛,我认输。”那官员非但没有垂头丧气,而且还是一副想要在比一次的神情,这让许多的官员有些诧异于这人的斗志。
荆尧在接下来的几次的比赛之中,又遇到了绕口令这种游戏还有猜字的游戏,毫无疑问,修炼之人本就是开发自身潜能的,当然其中也包括着头脑,一群天天都只知道闭门造车的人,怎能够比的过荆尧这样的修炼上的变态的头脑呢?
那宰相在荆尧每获胜一次之后,他的眼眸就又变得更阴暗了一层,像是黑夜之中隐藏的最为深的毒蛇一般,要在最为关键的时刻,要给人致命一击。
琴棋书画,荆尧在这些方面可以说是都很不错,当然在接下来的琴棋书的比赛之中又毫无悬念的获胜了,弄得一群文臣们个个都是垂头丧气的一般,照这样的速度下去,在宴会结束之前,文臣们的比试就会提前一天结束,这是他们都没有预料到的。
最后几位学问深厚的学士们也都败下来阵来了,他们全部都齐齐的望向了当朝的宰相身上,希望他能够挽回文官的面子。
那宰相嘿嘿一笑说道,“荆公子,今天老夫就与你谈一谈,关于人性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一场辩论,你看怎么样?”
荆尧看向那宰相,说道,“好,今天我们就来一场辩论,看看围绕着整个人类的一场学术问题,在我们两个人的思维之中,又有着怎么样的变化。”
“那好,荆公子先请吧,那就先由荆公子开头。”宰相眯眼说道。
“人不分聪明才智,贫富美丑,都有理性。康德所主张的理性,便是孟子说得良心。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一个人都会有恻隐之心。而佛家说,一心迷是众生,一心觉则是佛。则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方主张人性本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我方不否认在人类社会中存在有恶行,但是恶行的产生,则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所以,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硬要说,恶是因不是果,也就是说人性本恶,那么人世间根本不能产生真正的道德。当道德成为手段时,道德还是道德吗?也就是说,人一旦违犯道德而不会受到处罚,人就不会遵守道德的约束了。而根据人性本恶的前提假设,霍佳认为必须有一个绝对的、无所不在的权威监督每个人履行道德规约。如果人性本恶,没有一个人会心甘情愿地遵守道德规约,但是事实证明:人还是有善行、人还是有道德、还是有利他的行为。如果人性本恶,那么我们只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是活在一个“老大哥”无时不刻不监督我们的世界当中;第二个是我们人类社会将是彼此不再相信。如果这样的话,我就会看到一个老太太跌倒了有人把她扶起来,人们则说他居心不良;而我们在辩论会中建立起来的友谊都是虚假的装腔作势。但是我们会发现,在人类历史社会当中,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君主曾经产生过,但是舍己为人的事情在不断的发生。而在生活当中,为善不为人知的生徒小民更是比比皆是。大乘佛教中所说的“众生有一人不得渡,则己终身不作佛”的慈悲宏愿,难道不正是人性本善的最佳引证吗?”荆尧说道。
“神话归神话,现实归现实。对方同学请你们摘下玫瑰色的眼睛看看这个现实的世界,就在你陈词的这3分钟当中,这个世界又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强奸。如果人性真是善的话,那么这些罪恶行为到底从何而来呢?对方为什么在他们的陈词当中,自始至终对这个问题避而不答呢?我方立场是:人性本恶。
第一,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我们说人性本恶当然指的是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的。
第二,提到善恶,正如一千个观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目当中也许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那个草大不是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吗?那个路易十五不是也说过:“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还有一个英国男孩,他为了得到一辆马车竟然卖掉自己3岁的妹妹。这些对方还能说人性本善吗?
第三,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掉,这是因为人有理性。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加以改造。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也不正说明了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是何等重要吗!”宰相得意洋洋说道。
荆尧没有过多理会,继续开始了他的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