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中秋(1 / 1)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突然想起了唐朝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这首诗了,或许是中秋了,或许是思秋,难免想家。
老妈,不知道我不在您身边过中秋您是否会想念我,我好想您。灵魂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灵魂深处更加落寂的思念远方亲人。
按照清朝的祖制,中秋当天有祭月活动,皇上会带领臣子到月坛进行祭月仪式。则女子只能参加宫里的宴会活动,唉,古代的女子就是卑微。
中秋节,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叫“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叫“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叫“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到了清朝傣族有拜月习俗,蒙古族有追月习俗,西藏有寻月习俗,苗族有闹月习俗等,中秋有赏月、观潮、燃灯、猜谜、赏桂花、玩花灯等习俗,而满清有祭月习俗。
我在承乾宫里,走来走去。突然好想做个好灯。因为中秋节有放花灯游河的习俗,是一种寄思的表达方式。是呀,虽然不在同一个时段里过中秋,但是做个花灯游河表达一个我对老爸老妈的思念也是一种敬孝,
“云初,云初。”在屋里我喊着云初的名字,因为我从来没有做过花灯,无从下手只能依靠云初的帮忙。
听到呼喊声,云初立马飞奔而来。“格格,有事吗?”
“云初你去帮我找些做花灯的材料,我想亲手做个花灯。”我满心欢喜的对着云初,花灯今天我一定要做的,不管它有多么难,不管它是否好看。
“格格您从来没有做花灯,奴婢也没有做过。”云初提醒我。
是呀,从来没有做过,想做也要有能力,正发愁时。桂嬷嬷突然进来拿了好多做花灯的材料,好象知道我们要做花灯似的。
看见桂嬷嬷手里的材料,我欣喜若狂奔到她前面:“桂嬷嬷,你怎么知道本宫要做花灯呢。”
“是呀,桂嬷嬷你好神。”云初也被桂嬷嬷提前准备的材料感觉喜出望外。
“回贵妃娘娘,花灯是宫里的习惯,每个宫的娘娘每年都要准备花灯到时候评谁的花灯做得最漂亮,谁的花灯做得最新颖。老奴知道贵妃娘娘刚进宫里,不知道宫里的习惯。所以早早的准备好材料,跟贵妃娘娘一起做花灯。”桂嬷嬷对于承乾宫的大小事情都很放心上,我没有想到的事情她都能想做,对于她我越来越安心。
“桂嬷嬷,幸亏有你提醒。不过本宫从来没有做,都不知道从何下手?”是呀,我这个现代人从来没有做过花灯,而且手工课我一直很差。如果是彩绘、图画,那到是还行。
“贵妃娘娘不必担心,有老奴在,一切由老奴,您就放心吧。”桂嬷嬷拍得胸脯。
“桂嬷嬷,云初来给你当下手。”云初也不闲着,马上跟着桂嬷嬷张罗了起来。三人经过思考一番,决定做一个睡莲花灯。只是在睡莲花灯上写满了古代诗人对于中秋予以的句子,或思念,或遗憾,或盼望,或绵绵爱意。
虽然不华众取宠,但是意思表达很明确,这才是过中秋真正的方式。
歌舞升平,康熙在宫里宴请皇亲贵胄共度佳节。“今晚明月当空,此乃佳节之即。来,朕同各位爱卿共饮一杯。”这是我来清朝第一个节日,也是第一次参加宴会。场面不比现代办喜宴差,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气。
“皇阿奶,今晚歌舞如何?”康熙侧着身子问孝庄太皇太后,这位辅佐两代皇帝伟大的女子,此刻笑容满面,慈爱有加。
“喜气,喜气。”对于这样的日子,孝庄是由心而衷的发出开心的话语。
我坐在皇后旁边,清朝的坐位制度也有讲究的。不说话只是静静的看着我眼前这些人,看着他们的表情。荣嫔、宜嫔正窃窃私语着,好象聊得挺欢的。远处两边的皇亲贵胄也相互点头哈腰,我的阿玛额娘也在其中。
“来,妹妹,本宫敬你。”突然皇后举起酒杯敬我,这是什么举动,居然会敬我酒,还是皇后娘娘。
“谢皇后,应该做妹妹请您才对。”客套谁不会,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做人的道理我还是学到几分的,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
酒过喉咙,顺流而下,凉,凉。不知道皇后是怎么看我的,反正我对皇后没有什么想法,做好分内事。都说后宫里的勾心斗角是如此残忍,现在或许我还没有得到皇上的恩宠,所以对于其他人来说构不成威胁吧。
“启禀皇上,今晚月亮如此明媚,妖娆,让臣妾有一种冲动,容臣妾大胆献舞一曲。”宜嫔突然站起身来,讨康熙的欢喜。
早听说宜嫔善歌舞,荣嫔通音律。这个郭络罗。桑榆也不是一个手留灯,但是水来吐掩,兵来将挡。我才不怕,我有现代人的智慧与机智,才不怕他们呢。
“好,宜嫔呀,你就来一曲吧。”康熙听到自己的妃子要跳舞,自然是很高兴。我偷偷的看了他的脸,悠然自乐。宜嫔身子飘逸,宛如仙子一般,柳棉之力,尤如天上的云朵。让看得人对其舞姿的叹为观止,赞成有加。
“皇后,今晚的花灯评比准备得如何?”康熙对着钮祜禄?东珠深情问道。
“回皇上,一切就绪。静待皇上发旨。”皇后很贤惠,通达理。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在宜嫔的舞姿里,在我的偷瞄里。心里的酸酸又泛起来,心里的不舒服又让我端起酒杯一口喝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