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1 / 1)
他看到天皇的威力大大的,一声令下,300多万日本兵全放下武器乖乖投降,所以千万不能处理天皇。
过了一会儿,天皇开口了:“麦克阿瑟将军,我到您这儿来,是为了接受您所代表的各国的裁决。我对我国在这次战争中所做的一切政治、军事决定和采取的一切行动,负全部责任。”这一发言令人震惊。天皇还是有勇气的,至少他表现出了勇气,或许他是想探一探麦克阿瑟的底牌。
麦克阿瑟显然被天皇的“真诚”打动,应该救赎有勇气的人,他在第一时间就确认这个日本人能合作,而且可以共担改造日本的艰巨使命。于是,天皇被放过了,他没有罪。
问题就出来了,日本军人认为,我是为了天皇打仗,他都没罪,我们更没罪,我们不反思。
于是,很多日本战犯就获得了赦免。战后日本第一任首相吉田茂,1928年是驻奉天总领事,参与了炸死张作霖的皇姑屯事件,很多侵华阴谋都有他的份儿。在东条英机内阁时,他是工商大臣和殖民大臣,因为反对跟英、美开战而辞职。按说这个人对中国是罪恶滔天,但因为他反对和英、美开战,所以也什么事儿没有,居然还长期担任首相。
这多没天理啊!德国是反纳粹的斗士当总理,日本是战争罪犯当首相。所以,日本军国主义的余毒就没被肃清。
有些人总担心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有些人巴不得天下都以正义和公理论曲直。但是,有些地方的人就没那性情,人家不好这个,你说该怎么办?还是老祖宗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拿破仑三世(1808—1873),全名是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儿,1848—1851任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1852—1870任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普法战争中,拿破仑三世被普鲁士军队俘虏,后被释放回国,于1873年病逝。
[2]德皇威廉一世(1797—1888),出生于普鲁士王室,少年时从军参加反拿破仑战争。1861年即位为普鲁士国王。在任时,他改革军制,任用贤臣,先后发动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一统德国,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
[3]爱德华七世(1841—1910),是维多利亚女王和艾伯特亲王的长子,1901年即位为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年轻时很少处理国务,但他喜欢交际,在维多利亚女王逝世之前,他就已经促进了英国、法国、俄国三国协约的初步形成。
[4]亚历山大二世(1818—1881),俄国沙皇,是俄罗斯帝国历史上与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皇齐名的皇帝。在任期间,他做出了一些历史性的贡献,1861年下诏废除了农奴制,还主持制订了多项政治改革计划。1881年3月1日,被刺客投掷的炸弹炸断双腿,当日医治无效逝世。
[5]弗兰茨·约瑟夫一世(1830—1916),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嫡系传人,1848年即位为奥地利皇帝。1867年加冕为匈牙利国王,建立了奥匈帝国。1879年他领导奥匈帝国与德意志帝国结盟。1914年把奥地利和德国拖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6]乔治五世(1865—1936),英王爱德华七世的次子,曾作为海军学员在军舰服役,1910年即位后被称为“水手国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乔治五世为了安抚民心,舍弃了自己的德国姓氏,将英国王室改称“温莎”。
[7]克虏伯:克虏伯家族企业创立于1811年,起初是个小小的铁匠铺,后来创造出了“罐钢”,又用这种性能极好的钢造出了优良的后膛钢炮。克虏伯公司生产的闻名世界的“克虏伯大炮”,曾帮助德军先后战胜了奥地利和法国。此后,克虏伯家族成为德意志军国主义的柱石,受到国家最高当局的垂青。
[8]霞飞(1852—1931),1870年普法战争时入伍。中法战争期间,霞飞曾驻守台湾,获荣誉十字勋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出任法军总司令。霞飞性格稳重,虽略显迟钝,却极其坚韧,被称为“迟钝将军”。
[9]加利埃尼(1849—1916)毕业于著名的圣西尔军校,参加过普法战争,在色当战役中受伤被俘。后长期在非洲进行殖民活动。一战爆发后,已经退役的加利埃尼被紧急召回,协助参与巴黎防务,后担任巴黎卫戍司令。
[10]冬宫,坐落在圣彼得堡宫殿广场上,最早是叶卡捷琳娜女皇的私人博物馆,后来成为俄国沙皇的皇宫,十月革命后辟为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一部分。冬宫是18世纪中叶俄国巴洛克式建筑的杰出典范,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起被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
[11]兴登堡(1847—1934),生于东普鲁士的贵族家庭,曾参加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1903年晋升为上将。一战爆发后,在东线坦能堡会战中击败俄军,晋升为陆军元帅。1925年起担任魏玛共和国第二任总统。总统任期内,政治不稳定,经济萧条,1933年任命希特勒为总理,使之上台掌权。
[12]法尔肯海因(1861—1922),生于东普鲁士,1890年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曾到中国,在清朝军队中做军事顾问,后参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13年起,出任德国陆军大臣,参与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小毛奇之后继任德军总参谋长。
[13]马肯森(1849—1945),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骑兵军官。1869年,马肯森获准作为志愿兵加入“死亡轻骑兵”部队,并参加了随后爆发的普法战争,晋升为少尉。一战爆发后,马肯森先后参与了坦能堡战役、第一次马祖尔湖之战、罗斯之战、塞尔维亚之战、罗马尼亚之战等几乎所有东线重要战役,是德军在东线最为优秀的指挥官之一。
[14]尼伯龙根史诗,又称《尼伯龙根之歌》,风格雄浑,感情饱满,是中世纪德语文学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古代英雄史诗,有32种手抄本,已翻译成多种文字。
[15]道格拉斯·黑格(1861—1928),生于英国爱丁堡,1884年进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910年晋升为中将。一战爆发后,黑格指挥英国远征军中的第一军,并于1915年2月升任第一集团军司令,于12月取代约翰·弗伦奇担任英国远征军司令,被称为“西线的屠夫”。1916年晋升为陆军元帅,1919年被封为第一任黑格伯爵。
[16]贝蒂(1871—1936),生于英国爱尔兰的一个小村落,13岁时作为海军军官候补生登上“大不列颠”号训练舰,进入了英国皇家海军。贝蒂在军中一直表现出色,不断获得晋升。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他在天津的作战中表现突出,晋升为海军上校。一战爆发后,贝蒂表现活跃,是一战中英国皇家海军最耀眼的将星。
[17]希佩尔(1863—1932),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1881年成为德国海军的一名候补军官,1912年晋升为海军少将,并领导着德国公海舰队的侦察分舰队。一战中,希佩尔表现出色,于1918年8月接替舍尔出任公海舰队司令。德国战败后退役。
[18]提尔皮茨(1849—1930),德国公海舰队之父,一战时唯一的德国海军元帅。生于勃兰登堡,16岁时加入普鲁士海军,后来进入基尔海军学校。他是威廉二世“世界政策”的主要执行者之一,主张把中国青岛建成德国海军的东方基地,主张建设一支强大的舰队来建立世界霸权。1897年被任命为德国海军大臣,着手扩建海军。1911年晋升为海军元帅。一战爆发后,主战无限制潜艇战。于1916年3月辞职。
[19]劳合·乔治(1863—1945),英国自由党领袖,1890年当选为英国下议院议员。一战期间任军需大臣、陆军大臣等职。1916年12月7日出任首相,对内增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对外力主打败德国。1919年,出席并操纵巴黎和会,是巴黎和会“三巨头”之一。
[20]神尾光臣(1855—1927),1882年被派遣至中国,后来任驻清国公使馆少佐武官,积极从事间谍活动。中日甲午战争时,神尾光臣窃取到李鸿章拟订的作战计划,是三大日本间谍之一。1914年8月,被任命为“青岛攻城军”司令官,攻占德国殖民地中国青岛,后任青岛守备军司令官、东京卫戍总督。
[21]大正天皇(1879—1926),本名嘉仁,日本第123代天皇。他是明治天皇睦仁唯一活到成年的儿子,昭和天皇裕仁之父。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后,以皇太子身份继位。由于他患有脑病,精神状态非常糟,不符合强大帝国的形象,于1921年被迫引退,由皇太子裕仁摄政。后于1926年去世。
[22]皇村,指俄罗斯圣彼得堡下辖的普希金市,旧称皇村,位于圣彼得堡市中心以南25公里。皇村原为瑞典贵族庄园,1708年后成为历任沙皇的夏宫,1728年被称为“皇村”。二月革命后,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就是从皇村出发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