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 吴伟业《圆圆曲》(1 / 1)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晳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清代·吴伟业《圆圆曲》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晳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布局谋篇是本诗的精华之处,古典叙事诗的情节结构,都是依故事的自然顺序展开的。本诗则把叙事顺序也作为艺术构思的手段之一,运用倒述、追叙、插叙等手法,安排情节结构,通过这些精心的安排,使主题更加引人注目,而故事变化曲折,情节跌宕起伏。并且运用顶针格,以前后词句相同相似或者相关之联系,使情节的时空大转换平滑接转,而不显得过于突兀。
前八句是第一段,该段是布局谋篇最成功之处。首先开篇不凡,先声夺人。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鼎湖,即荆山,是传说中轩辕黄帝铸鼎升天处(《史记·封禅书》:“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这里代指崇祯皇帝。玉关,原指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的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出语就点出甲申年惊天动地的两件大事,崇祯之死和清兵入关。重大历史事件对人有一种自然吸引力,激发读者的兴趣。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此联对仗工整,对比强烈,反差巨大,讥讽入骨。“六军”统指明朝的军队,“恸哭六军”和“冲冠一怒”人数虽众寡不同,情绪倒很相似,但是“缟素”与“红颜”不仅在色彩上形成强烈对比,意义上也极为不同。“缟素”是沉痛的,如果从顺治八年乃至以后的历史角度看,“缟素”象征着对明王朝覆亡的哀痛,象征着对汉民族沉沦的哀痛,而“红颜”则明确无误地指向极端的个人私欲。片言居要,一语中的,使吴三桂的汉奸嘴脸极为丑恶,真是大快人心。诚然,作者并未提到满清,但是,山海关之战就是清兵入关,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并不因作者的忌讳而有所改变。接下来模拟吴三桂的口吻加以辩解,效果是越抹越黑,实为暗讽。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下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哭罢君亲再相见”,似乎吴三桂出于忠于明室,才与李自成不共戴天,好一副正人君子面孔。其实吴先降的正是李自成。甲申年三月,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将山海关防务交由李自成派来的唐通接管,率领部下前往北京,“朝见新主”,这是吴三桂在永平府(府治河北省卢龙县)张贴的告示中说的。当吴三桂行至河北玉田县,突然获悉其父被捕和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掠走,尤其是后者促使他改变主意,“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见人耶!”于是立刻返程杀回山海关,并复信吴襄,声称“父既不能为忠臣,儿亦安能为孝子乎?”可见吴三桂是双料叛臣加逆子,作者却安排他去哭君、亲,煞是好看。
也有人否定红颜对吴三桂决策的意义,总觉得红颜的分量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比起来似乎太轻了。可惜历史并不永远都在追求重大价值的平衡。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但不等于历史总是必然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演成结局之前,隐含着多种可能性,历史只能实现一种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也是偶然的。否则,人就失去了任何主动性和创造性,包括恶的主动性,这就是吴三桂必须为沉痛的历史结局负责的原因。“冲冠一怒为红颜”在人类历史上也并非绝无仅有,吴王夫差与西施的故事与此也有相似性,本诗多处用以比拟。尤其是本诗创作时,满清的凶残使汉民族经历了空前的浩劫,吴三桂为虎作伥,罪责难逃。
这一段写吴三桂在山海关大战中战胜归来,文笔雄浑,场面壮阔,有开篇不凡、先声夺人和片言居要、一语中的优点。但是仅此两点,还不能称之为谋篇成功,因为这是圆圆曲,此段却大谈吴三桂,如果与主题没有重大联系,似有离题之嫌。梅村谋篇之妙,往往出人意料。此段的创作意图在于以战喻美,曲线归宗,这是其谋篇的第三个成功之处,也是最重要的成功之处。
以美的影响表现美,是常见的艺术手法。以战争来表现美,却是少见的。圆圆曲所以要在篇首大谈山海关之战,看似离题,其实是为了塑照渲染陈圆圆的美丽。除此段外,全诗描写陈圆圆容貌的,就只有“宫娥拥入君王起”一句,这句的直接目的还是要联系西施故事。显然作者自认为对这一必不可少的任务已经有所交代了。首段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试看,为了一个陈圆圆,十几万汉子拼死搏杀,其人之美,就只能想象了。山海关之战,的确与争夺陈圆圆有重大关系。吴三桂杀回山海关后,李自成放了吴襄,如果放了陈圆圆,山海关大战或可避免。但李没有这样做,这就等于宣告,对于陈圆圆李军是志在必得,两家就打了起来。平心而论,吴三桂在此战中的责任不是最大的,设若日后他目睹满清兽行,能幡然悔悟,及时反正,人们还可以原谅他,可他为了荣华富贵,不遗余力扑杀抗清势力,直到兔死狗烹,才亮出反清旗号,已经太迟了。李军抢了陈圆圆,逼反吴三桂,且不愿归还,固然是重大错误,但其最大错误还是没有估计到满清是潜在的敌人。追赃助饷等属政略性错误,需要较长时间才见效果,而军事变在须臾。李自成主力部队分布陕西、湖广、河南等地,在北京的军队不多,与清军相比不占优势。只有联合吴三桂的关宁铁骑,防御满清才能万无一失。李自成调吴三桂南下,派降将唐通率八千兵马防守山海关,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假如李军能想到满清是潜在的敌人,绝无此举,甚至也不敢抢夺陈圆圆了。李自成的举措实际上是把满清当成友军对待,此事如果只是李自成一相情愿,那就太不可思议了。
据顾诚《南明史》载:甲申年正月,多尔衮听说李自成已经占领陕西,便在正月二十七日派使者往陕北同大顺军联络,信中说:“大清国皇帝致书于西据明地之诸帅,兹者致书,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何如耳。惟速驰书使,倾怀以告,是诚至愿也。”至于此后李满关系如何,由于满清善于篡改历史,已无稽可考了。不过,李军直到满兵杀进己阵,才确信其为敌人。
九至四十二句是第二段,叙述陈圆圆归吴三桂的过程。这一过程很长,一波三折,极具戏剧性。根据情节的变化,可分为四小段。
九至十二句是第一小段,写吴陈初次相见。
上面提到的首段,其后半部分除文意之外,还承担着建构情节结构的任务,要与后文巧妙地衔接。“电扫黄巾下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句很好地达成了这一目的。它借吴三桂之口说出,按照情节发展的自然顺序,顺势推出吴陈相见的悬念,使读者急于知晓相见的场面。可是,诗人并没有顺着自然时序叙述吴三桂如何夺回陈圆圆,与之重逢的情景,而是颠倒时序,描写吴、陈二人的初次相见。这一情节变化时空差距巨大,转换极为突然。使诗文叙事结构呈大开大阖、突兀跳荡之势,极大地加强了可读性。这一转换的相接处,第八句的末二字与第九句的首二字全同,都是“相见”,这种手法称“顶针格”。具有平缓时序逆转的突兀感和使音节圆转顺畅的功用。《圆圆曲》多处运用了“顶针格”,以此处最为吃紧。这一转换,也使全诗的叙述,从吴三桂这条副线转入主线,即陈圆圆事迹的叙述。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田窦”即西汉著名外戚武安侯田蚡和魏其侯窦婴,这里代指当时的外戚,田贵妃之父田宏遇。此时主角还是吴三桂,他在田家观看歌舞。后两句点出第一主角陈圆圆,这位田家歌妓被许配给吴三桂。两人初次见面,就纳之为妾,可谓迫不及待矣。
引出陈圆圆之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介绍陈的身世和遭遇了。第十三至十八句再进一步倒叙,转入了对陈圆圆身世经历的描述,是第二小段。先交代她原来的身份。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第十九至三十四句是第三小段,接着叙述陈被贵戚抢到北京,沦落为侯门歌伎,又变成吴三桂之妾。
“横塘双浆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风云突变,那段平静优雅的日子突起波澜。此联因果倒装,使人产生悬念,而留给读者的印象更加深刻。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只有泪沾衣。
熏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座客。
座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这里是陈圆圆生活经历的一大转折,可谓红颜薄命。明末江南名伎在婚配上有很大的自主权,与陈名气相当的,大都嫁与著名文人,惟独陈圆圆被抢,身不由主,岂非命运弄人?“熏天”两句写田家势力很大,把陈圆圆送入宫廷,但后宫也仗势欺人,陈圆圆虽然声色甲天下,却没人爱惜。“熏天”,《吕氏春秋·离谓》有“毁誉成党,众口熏天”,形容恶势力很大。“夺归”四句写陈圆圆沦落为田家歌伎的悲惨地位。“永巷”,皇宫中的长巷,汉朝是幽禁失势或失宠妃嫔的地方,《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明清时也是未分配到各宫去的宫女的集中居住处。
“良家”指田家。“飞觞”形容喝酒作乐。“倾”,倾倒,指座客为陈圆圆声色所倾倒。陈圆圆又从宫中被夺至田家,成为供人取乐的歌伎,内心痛苦无处诉说。此处作者为了渲染悲伤气氛,有意淡化入宫事件,写得很简略,而外戚气焰写得很嚣张。因而使陈圆圆进宫细节说法不一,一说是田宏遇购得,献于宫中。一说是周后之父周奎购得,献于宫中。还有一说是周献于宫廷,宫廷又送给了田。由于此事与故事主线关系不大,兹从省略。
白皙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第三十五至四十二句是第四小段。写陈又被闯军掠夺的经历。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相约”句是顶针格,“蚁贼”指李自成的军队,“长安”指北京。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好句。“若非”二字用的巧,引导人的思绪轻轻一转,回到首段情节,干净利落的结束了这段长篇倒述,与上文衔接的密合无间,此句与“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相呼应,“冲冠一怒”终成“正果”。“全师”与“匹马”的巨大反差,把吴三桂的自私行为深刻地印入读者的脑海。那拣取花枝的“壮士”,令人喷饭。此联不仅词句引人入胜,更妙的是它在全诗中所处的位置,和对整体情节结构发挥的作用,堪称结构关键句。
到这里,诗人把女主角的身世、遭遇及吴陈关系等故事主要情节一一铺述,这才重新回到诗歌开头的情节上来,续写陈圆圆与吴三桂的战场重逢以及她随军至汉中。这已是全诗叙事的尾声了。
第四十三句至五十句是第三段。写陈圆圆的幸福生活。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吴陈重逢,“云鬟不整”、“惊魂初定”,痕迹犹存。“蜡炬迎来”,相传魏文帝迎娶薛灵芸,燃蜡烛数十里,《太平广记》记其事。场面不可谓不大。“专征”即自专征伐,诸侯有大功者可自己决定征伐,不须奉天子之命。《清史稿·世祖本纪二》八年九月,壬午,命平西王吴三桂征四川。“箫鼓”,高级官员的仪仗乐队,也借指吴的军队。“秦川”兼指陕西四川。“金牛道”,古蜀道的主干线,又名石牛道。相传秦惠王将粪金的石牛赠送给蜀王,蜀遣五丁引金牛成道,名为金牛道。“斜谷”,在陕西眉县,“散关”,在陕西宝鸡市。这段如单独来看,或可理解为抨击吴骄奢淫靡,但联系后两段,就只能理解为陈圆圆时来运转,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
到这里故事的主要部分全部叙述完毕,似乎本诗可以结束了。不料诗人又安排了两段插叙,一段写教曲技师和女伴的感慨。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技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樽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这八句是第四段。从豪家强载到专征四川已是整整十年,消息传到江南苏州,“教曲技师”得知她还在人世,甚感欣慰,“浣纱女伴”实指当年名气相当的苏州名伎,忆及同行旧事。陈寅恪以为“浣纱女伴”独指卞赛,但玉京道人挟故国之悲,愤然入道,自不会艳羡别人夫婿做建州侯王,恐仍以泛指为是。“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这联写得好,衔泥燕子,飞上枝头,不仅地位提高了,形象也变了,成了凤凰。双层设喻,生动贴切,语意双关,如今流传极广,使用频繁,已为成语。“长向樽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这联不好,酸溜溜的。
第五段插叙写陈圆圆自己的感受,是第五十九至六十四句。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珠连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俗话说,大有大的难处。名声大,反而成了贵戚名豪的猎取目标,陈圆圆就随着你争我夺漂泊来去。连城的身价,带给她的却是无限的忧愁和痛苦。“一斛珠连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此联哲理盎然,语趣横生,耐人寻味。珍珠与忧愁相连,祸福相依,珠愁概使斛量,用词尖新别致;腰肢细与衣带渐宽同意,而暗添美感。其中“一斛珠”用唐玄宗送梅妃一斛西域珍珠故事。“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斯言差矣,狂风飏落花何错之有。与如此下作之人栓在一起,何谈春色。
四、五两段为陈圆圆故事安装了一个豪华圆满的结局,但是这两段不仅与前文的基调完全相反,而且也与后一段的调子完全不同,就象游离在全曲之外的孤章残段。两段的写法也很特殊,都是最后一联才使意义确定下来,如果改动这两联,意义便完全不同了。由此推知作者想借此增添风月浓度,以冲淡全诗的政治色彩。作者对吴三桂全无好感,对满清政权顾忌重重。
最后一段,模仿史家纪传体,有论有赞。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前两句直陈己见,“大计”实在是事关民族兴亡的抉择,岂能让色欲做主,何况是民族存亡关头,无奈吴三桂在这关键时刻被性欲牵着走了。“多情”用得妙,与“无奈”配合,看似风月情浓,却是针砭痛切。或以为“英雄无奈是多情”,乃是称赞吴三桂爱情至上的情圣精神,此论不当。为成全自己的情圣情结,就可以糟蹋自己的民族、作践自己的民族吗,就可以置数百万同胞的性命于不顾吗?为了不致误解,诗人在后一联又从另一侧面对“多情”加以注释。“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这联与“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都是对吴三桂选择的评价,“恸哭”句从国家民族的视角出发,此联则从吴的家庭亲人落笔。诗人沉痛地写出吴老总兵全家的累累白骨,山海关战后吴襄及一家三十四口被杀,与吴三桂争夺红妆相对应,白骨与红妆的对仗,以视觉的强列反差,和情感的强烈反差,从另一个侧面鞭挞了吴三桂卑劣情欲作出的抉择。“照汗青”三字有文章,因山海关一战,陈圆圆名声大振,在历史上留下名字,但是光照汗青,还远远不够。显然这个“照”字是留给吴三桂的。
最后八句是赞,诗人抒发感慨,但是即便纯是个人感慨,也还惦记着吴三桂。
君不见,馆娃宫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鸟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凉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馆娃宫”,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香径”:采香径,相传吴王种花处,今名箭径,在苏州香山。“屧廊”,即响屧廊,屧是空心木底鞋。响屧廊,以梓板铺地,西施着屧行于上,步步皆音。诗人感慨吴王夫差宠爱西施的种种豪华设施,都已尘封湮灭。不用说是瞄着吴三桂争夺红颜来的。显然也不仅仅是感慨盛衰无常的泛泛之叹。吴王夫差是被杀而亡的,这就暗示着吴三桂也不得好死。可见诗人对吴三桂的痛恨有多深。“馆娃宫”、“采香径”、“响屧廊”与“金牛车乘”、“斜谷画楼”、“散关妆镜”可资对照,亦见诗人确有抨击吴骄奢淫靡之意。
四、五两段的用意恐在诗外。“换羽移宫万里愁”,“换羽移宫”是说曲调变换,但“万里愁”与曲调变换难以接续,此句应另有寄托。是以“换羽移宫”影射改朝换代,为此,天下一片愁怨,而吴三桂卖身投靠,得益良多,官高舞侈,其乐融融。“古梁州”,指陕西汉中,吴三桂于顺治五年从锦州移镇汉中,至顺治八年一直驻扎此地。“为君别唱吴宫曲”,诗人对吴三桂说:那些珠歌翠舞你恐怕听腻了,我为你唱一支新鲜的咏叹吴宫的曲子《圆圆曲》。“汉水东南日夜流”,李白《江上吟》:“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这里东南流反其词而用其意,更加确定的断言:你的功名富贵是不会长久的。▲
第一段为开头八句,写明崇祯皇帝吊死景山,吴三桂勾结清兵攻占北京,以
“冲冠一怒为红颜”句切中吴三桂要害,并以此句为全诗的主旨。指明吴三桂打着复明的旗号,实际上是为了陈圆圆而降清的。
诗一开篇就借
“鼎湖当日弃人间”代指崇祯之死,然后就写吴三桂打败李自成:“破敌收京下玉关”,极斩截利落。
兴兵的名义是为崇祯报仇,然而骨子里却另有怀恨。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二句之妙,一在于对仗精整,以众形独,以素形红;二在于下句
“立片言以据要,乃一篇之警策”。它不是靠夸张取胜,而是一针见血以事实胜雄辩,
“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一事实是吴三桂本人也不敢正视的。为一已私情牺牲民族大节及全家性命,其行径比较《史记》中为护璧冲冠一怒的蔺相如和将行剌秦王
“怒发上指冠”的荆轲,毕竟太卑微,出以吴三桂口吻的
“红颜流落非吾恋”,辩解显得无力,
“哭罢君亲冉相见”的举止于是显得做作虚伪。第二段从第九句至
“争得蛾眉匹马还”,叙述吴三桂与陈圆圆悲欢离合的经历。用蝉联句法用作倒叙,写到吴陈初次见面:“相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当初吴三桂在田家宴会上对色艺双绝的陈圆圆一见钟情,田宏遇便顺水推舟,为他们牵线搭桥,定下这一段姻缘。
这一段乃是以三桂为中心,对吴陈离合情事初陈梗概。写法是直书其事,大刀阔斧。
“家本姑苏浣花里”,则有点染之妙,同时,也容易使人与西子浣纱发生某种联想。
以下虚拟一梦,说陈圆圆是西施后身,最是闲中生色的笔墨。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人君王起”二句大得《长恨歌》
“侍儿扶起娇无力,此是新承恩泽时”之神韵。
“采莲人”指西施,又与苏州的
“横塘水”搭成联想,使人想见娇小的圆圆有过天真无邪的童年。以下四句仍用蝉联格起,转说圆圆长成,被豪门强载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但圆圆当时只是担惊受怕,又哪能预测未来?
“此际岂知非薄命”已遥起后文
“错怨狂风扬落花”,针线极为密致。
“侯门一入深如海。”在权势通天的外戚之家,圆圆又一度被作为贡品献入宫中,但未获选。
从此作为豪门女乐,精习弹唱,歌笑向客,用佐清欢。使陈圆圆绝处逢生,脱离苦海的契机终于到了,她遇到了少年得志的吴三桂,一拍即合彼此真是目成心许了。
此即段所谓
“相见初经田窦家”一节,这里便接过此线展开动情的唱叹:“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正在山重水复,忽然一径暗通:“白皙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相见恨晚:“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然而,好事多磨,这时三桂又奉旨出关抵御清兵:“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这一节两句一转,一波三折,摇曳生姿。
写三桂去后,陈圆圆在一场社会巨变之中跌进命运的深渊。第三段从
“蛾眉马上传呼进”到
“无边春色来天地”,写吴三桂于战场迎接陈圆圆的恩宠有加的情景。先叙写迎接陈圆圆的盛大场面,出人意表地把两情重圆的无限温柔旖旎的场面,端端安排在杀声甫定的战场上,而且是在夜晚,打着火把找到似的,为情节增添了几分戏剧性。
这里读者又看到逼肖《长恨歌》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内梦魂惊”、
“玉颜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那样的妙笔:“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到底是三桂救了圆圆,还是圆圆成就了三桂呢?
从此吴三桂青云直上,持专征特权,移镇汉中。夫贵妻荣,陈圆圆也一直做到王妃。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诗人不写平西王府的豪华,偏偏取川陕道途之荒僻山川为背景,写圆圆的舒心如意,正是因难见巧极为别致的奇笔。
你看彩云为之起楼,明月为之掌镜,
“时来风送滕王阁”,似乎天地一切都是为圆圆而存在,这种心情本来就应该安排在吴陈重逢不久的一段时间。
道途中感觉尚如此良好,遑论其余。以战场为背景,暗寓对吴三桂
“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批判。这首诗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首先,在叙事方面它突破了古代叙事诗单线平铺的格局,采用双线交叉、纵向起伏、横向对照的叙述方法。
全诗以吴三桂降清为主线,以陈圆圆的复杂经历为副线,围绕
“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主旨,通过倒叙、夹叙、追叙等方法,将当时重大的政治、军事事件连接起来,做到了开阖自如,曲折有致。
其次,诗的语言晓畅,艳丽多彩,且富于音乐的节奏。而顶针手法的熟练运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而且使叙事如串珠相连,自然而洒脱。
此外对照手法的运用也很有特色。▲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
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
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1)鼎湖:典出《史记·封禅书》。传说黄帝铸鼎于荆山下,鼎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黄帝即乘龙而去。后世因称此处为“鼎湖”。常用来比喻帝王去世。此指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
(2)敌:指李自成起义军。
(3)玉关:即玉门关,这里借指山海关。
(4)恸(tòng)哭:放声痛哭,号哭。
(5)缟(gǎo)素:丧服。
(6)冲冠一怒:即怒发冲冠,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红颜:美女,此指陈圆圆。
(8)天亡:天意使之灭亡。
(9)荒宴:荒淫宴乐。
(10)黄巾:汉末农民起义军,这里借指李自成。
(11)黑山:汉末农民起义军,这里借指李自成。
(12)君:崇祯帝。
(13)亲,吴三桂亲属。吴三桂降清后,李自成杀了吴父一家。
(14)田窦(dòu):西汉时外戚田蚡、窦婴。这里借指崇祯宠妃田氏之父田宏遇。
(15)侯门:指显贵人家。
(16)戚里:皇帝亲戚的住所,指田府。
(17)箜篌伎(kōng hóu jì):弹箜篌的艺妓,指陈圆圆。
(18)油壁车,指妇女乘坐的以油漆饰车壁的车子。
(19)姑苏:即苏州。
(20)浣(huàn)花里:唐伐名妓薛涛居住在成都浣花溪,这里借指陈圆圆在苏州的住处。
(21)娇罗绮(qǐ):长得比罗绮(漂亮的丝织品)还群艳美丽。
(22)夫差(fū chāi):春秋时代吴国的君王。
(23)宫娥:宫中嫔妃、侍女。
(24)合:应该。
(25)采莲人:指西施。
(26)横塘:地名,在苏州西南。
(27)熏天:形容权势大。
(28)宫掖(yè):皇帝后宫。
(29)永巷(yǒng xiàng):古代幽禁妃嫔或宫女的处所。
(30)良家:指田宏遇家。
(31)倾:使之倾倒。
(32)飞觞(shāng):一杯接一杯不停地喝酒。
(33)白皙通侯:画色白净的通侯,指吴三桂。
(34)花枝:比喻陈圆圆。
(35)银河几时渡:借用牛郎织女七月初七渡过银河相会的传说,比喻陈圆圆何时能嫁吴三桂。
(36)抵死:拼死,拼命。
(37)蚁贼:对起义军的诬称。
(38)长安:借指北京。
(39)可怜思妇:意谓陈圆圆已是有夫之人,却仍被当作妓女来对待。
(40)天边粉絮:指未从良的妓女。粉絮:白色的柳絮。
(41)遍索:意谓李自成部下四处搜寻圆圆。
(42)绿珠:晋朝大臣石崇的宠姬。
(43)内第:内宅。
(44)绛树(jiàng shù):汉末著名舞妓。这里二人皆指陈圆圆。
(45)壮士:指吴三桂。
(46)争得:怎得,怎能够。
(47)蛾眉:喻美女,此指圆圆。
(48)云鬟(huán):高耸的环形发髻
(49)专征:指军事上可以独当一面,自己掌握征伐大权,不必奉行皇帝的命令。
(50)秦川:陕西汉中一带。
(51)金牛道:从陕西沔县进入四川的古栈道。
(52)千乘(qiān shèng):这里指千辆,虚指车辆之多。
(53)斜谷:陕西郿县西褒斜谷东口。
(54)画楼:雕饰华丽的楼房。
(55)散关:在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
(56)乌桕(jiù):树名。
(57)浣纱女伴:西施入吴宫前曾在绍兴的若耶溪浣纱。这里是说陈圆圆早年做妓女时的同伴。
(58)尊:酒杯。老大:年岁老大。
(59)有人:指陈圆圆。
(60)延致:聘请。
(61)斛(hú):古代十斗为一斛。
(62)细:指瘦损。
(63)倾国:形容极其美貌的女子。
(64)倾城:形容极其美貌的女子。典出《汉书·李夫人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65)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因娶美女小乔为妻而更加著名。这里借喻吴三桂。
(66)一代红妆:指陈圆圆。
(67)照汗青:名留史册。
(68)馆娃:即馆娃宫,在苏州附近的灵岩山,吴王夫差为西施而筑。
(69)越女:指西施。
(70)香径:即采香径,在灵岩山附近。
(71)屧(xiè)廊:即响屧廊,吴王让西施穿木屐走过以发出声响来倾听。欣赏的一条走廊,在馆娃宫。
(72)羽、宫:都是古代五音之一,借指音乐。这皇是用音调变化比喻人事变迁。
(73)珠歌:指吴三桂沉浸于声色之中。
(74)古梁州:指明清时的汉中府,吴三桂曾在汉中建藩王府第,故称。
(75)别唱:另唱。
(76)吴宫曲:为吴王夫差盛衰所唱之曲,此指《圆圆曲》。
(77)汉水:发源于汉中,流入长江。此句语出李白《江上吟》诗:“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暗寓吴三桂覆灭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