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第十九章(1 / 1)
自那日之后,粘睦姑突然间就销声匿迹了,据她父亲萧延长老之言,她是出去散心去了,可我看他的神色,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得劝自己少疑惑,:/
而后,为了稳定军心民心,耶律阿保机的伤还未痊愈,他便执意要回临潢城去,我虽然担心这一路上他的身体的会吃不消,却也没有多说什么,只特地嘱咐阿辛备了一辆还算舒适宽敞的马车,然后和韩知古一起守在他身边,倒是没想到,还未到城楼,就听阿辛来报,耶律倍来了。
想想,自从回契丹后,就得知耶律倍随使臣出使渤海国(见附注)去了,一直都不得相见,时隔大半年不见,也不知这孩子怎么样了。
“父汗!”马车还未停稳,耶律倍清亮的嗓音便已穿透了进来,再待我打开马车门一看,他端坐在马上,俨然还是那个微笑着让我早点回来的孩子,一丝一毫都不曾改变。
一眼瞥见我们,耶律倍先是有些惊讶,随即微笑着翻身下马,走上前来,欣喜地说道:“韩哥哥,扶桑姐姐你们也都在呢!扶桑姐姐,我才一回来就听母亲说你也回来了,便打算迎回父汗就去找你来着,不想在这里就见到你了!”
心生暖意,我冲他会心一笑,正欲开口,却只见韩知古忽然起身下了马车,一把将耶律倍抱起,还猛地用手指刮了他鼻子一下,笑道:“你这傻小子,可学到什么厉害的玩意儿了?耍来给我们瞧瞧可好?”
耶律倍“嘿嘿”笑了两声,随即调皮地用手轻轻挤了挤韩知古的脸颊,一把搂住他,笑道:“韩哥哥你是不知道,这一次去,我可长见识了!早知道那里那么好,我就该硬让你也去的!”
听到这句话,我忽见身旁的耶律阿保机眼睛一亮,稍稍动了动身子,表情和缓地对耶律倍说道:“倍儿你上来,仔细给父汗讲讲你的见闻。”
“好!”说着,耶律倍便和韩知古一起坐了上来,紧靠在韩知古身前,微笑着看了看我,又看了看耶律阿保机,遂侃侃而谈道:“父汗,依倍儿之见,渤海国那里的民风和韩哥哥所描述的中原极其相似,尤其是他们的京都忽汗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走进去,我还以为是到了书中的长安城呢。听说,他们的祖先从建国开始便处处仿效唐国,农业、手工业、商业、文学、艺术、宗教等等全都如是……”
耶律倍还在继续描绘他所看到的一些情境,言语之间满是赞赏,可我却是有些疑惑了——以前我也听父皇对我说起过渤海国的一些事情,可和耶律倍口中所述,大不相同不说,更是完全相悖。
“倍,你说的可是东边的那个渤海国?”耐不住好奇心,我趁耶律倍停顿的瞬间,忙问他道。
耶律倍一本正经地冲我点点头,说道:“对啊,就是东边的那个呀!扶桑姐姐,那里可真算得上一个安居乐业的好地方呢!唉,要是我们契丹也能那样就好了!”
“那就怪了!”听他这么一说,我忍不住小声自言自语道。
耶律阿保机把头转向我,问道:“怎么了?”
我想了想,沉声道:“我记得父皇说过,渤海国乃鱼龙混杂之地,烧杀抢掠时有发生,治安混乱,人人自危,与倍口中所描绘的,就好似是两个国家一般。所以,我觉得有些奇怪了。”
我话刚落音,韩知古竟是撇了撇嘴,接话道:“这个并不奇怪啊,想想中原某些唯唐独尊的文人所作的诗篇歌赋,哪一个不是直指外族番邦是愚昧落后的,你父皇农民军出身,又没亲自到过渤海国,道听途说,无知地以为渤海国乃荒蛮之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虽然知道韩知古一向对我父皇的所作所为有成见,也早已习惯他对父皇的微辞,可始终还是会有些难以接受,遂噤了声,不再言语。
韩知古见我如此,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忙碰了碰我手,赔笑道:“扶桑,你也知道我这人多嘴,说话不分场合,不过,我可不是刻意针对你父皇,你别介意啊!”
我看着韩知古有些尴尬的神色,忙摇了摇头,正欲开口化解他的不安,不想这时,耶律阿保机却是握住我手,沉声对我说道:“渤海国前些年确实经历过一段内乱,想必你父皇对你所描述的,正是那段时期的状况。”说完,他微睨了韩知古一眼,说道:“中原的文人虽然有许多都是唯唐独尊,可那毕竟也是一种情操,而且他们的诗作,还是很有可取之处的。”
韩知古努了努嘴,不屑道:“那是愚忠不是情操好不好!?唐末皇帝个个都腐朽无能,使得战火纷缭,民不聊生,可那时候,那些唯唐独尊的文人骚客又在做什么?除了一味地借笔墨维护唐室,他们又可曾为苦难的百姓做过什么?!哼,现在看来,朱温取唐皇而代之,兴许还是一件值得称颂的事情!”
且听他们聊起这些似乎已经离我很遥远的事情,我心中顿觉五味杂陈,只想尽快避开这一类话题,遂闷闷地叹了口气,拉住耶律倍的手,转而问他道:“你年纪这么小就离家这么远,在外可还习惯?”
耶律倍对我微微一笑道:“起先还真有点不习惯,不过慢慢的就好了。”说完,他把头转向耶律阿保机,笑道:“父汗你若是有空,真得去那里看看,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耶律阿保机随即轻抚他头,浅笑道:“看来,你此行确实受益匪浅!好,待回汗庭之后,你再细细说与我听,若有值得借鉴之处,便是我契丹之福了。”耶律阿保机定定地看着耶律倍,眼神之中,满是宠溺之情。
耶律倍笑着点头应声,幸福快乐之情溢于言表。
看着这对父子亲密无间的互动,我心中没由来地生出伤感之情来,脑中忽然就闪现出孩提时父皇看我的眼神——同样的宠溺,同样的温暖。只可惜,如今我已长大成人,已经远离他的庇护,自行展翅高飞了,而那样的情景,怕是很难再有机会重现了。
“扶桑!?”一句低唤拉我回神,我定神一看,韩知古正张开手掌在我眼前乱晃,笑言道:“你在沉思默想什么呢,我叫你几声才反应过来。”
我忙收起感伤,勉强地对他笑了笑,说道:“没什么,怎么,叫我有事?”
韩知古道:“马上就到临潢城了,我是想问你,你是跟我一起回你那去,还是随可汗大叔他们去汗庭?”
想都没想,我脱口而出道:“当然是回去!”
可是我却没想到,我刚落音,韩知古随即欢呼道:“你看!我就说她不会跟你们去汗庭的吧!?倍,怎么样,愿赌服输哦!从明日起,你就必须任由我差遣一月!”
耶律倍一听,嘴立即就撅得高高地,满脸委屈地直瞅着我看。
不禁一怔,我莫名其妙地看了看他俩,又看了看耶律阿保机,正欲询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耶律阿保机已经悄然凑了过来,在我耳边小声道:“今晚等我。”
雷击一般暖流袭遍全身,身子猛地一颤,我忍不住有些痴傻地看着一脸故作镇定的他,脸滚滚发烫,心怦怦狂跳——他那四个字,实在是太能让人浮想联翩了!
在城楼下与他们父子二人分别后,我脸上的臊热怪异地未减半分,惹得韩知古好奇心大作,坚持不懈地追问了我一路,我被他一逼,更是半句话都说不出口了。
好不容易回到家中,我自以为就要解脱了,可才走进正厅,许是因为不用再顾忌路人,韩知古追问得更凶了,实在拿他没辙,我索性跟红裳只打了个照面,就立即隐入自己房中,将门锁上。
“扶桑姐,你怎么了?”我才刚缓过神来,门外又响起红裳的声音。
顿了顿,我走过去将门打开,拉她进来,笑道:“没事,只是被韩知古逼得无奈了。对了,他人呢?”
“说是要亲自去下厨给我们做一顿饭,就跑开了。你别理他,他就那样,时而幼稚得叫人气结,时而又成熟得叫人无语。”随我一起在窗前倚窗坐下,红裳笑嗔道。
看着她微微泛红的脸,我不禁失笑,捏了捏她的手,说道:“你呀,真该去拿镜子照照你如今这模样,真是堪比花娇!”
她微微一怔,顿时明白过来我话的意思,脸唰地一下通红,急道:“你,你怎么变得跟他一样爱捉弄我了?!”
“呵,你瞧你,现如今是句句不离‘他’,索性啊,我这做姐姐的就做主让他将你娶进门去得了。”
“那哪行!姐姐你都还未嫁……”话说一半,她似是想到什么一般猛地止住,掩住自己的嘴有些慌张地看着我。
我自是明白她如此为何,略一沉心,拿开她掩嘴的手,微笑道:“你这傻妹妹,在我面前有什么好忌讳的!我没关系的,真的!”
她定定看住我,轻咬了咬下嘴唇,迟疑着说道:“其实,我一直觉得你这么做并非长久之计。”
“嗯?”
她长叹一口气,慢道:“虽说相爱之人只要能相守便已足够,可是,我总觉得那样对你而言,始终是不公平的。姐姐,你贵为公主,配契丹可汗自是不在话下,又何必理会那么多呢!?”
心一紧,我暗自哀叹,淡然一笑地望向窗外萧瑟的枯萎景象,幽幽道:“人生在世,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不过,就如同我在默默支持着他的抱负一般,他也一直在默默守护着我的幸福啊。当然,我其实也很想穿上嫁衣成为他名正言顺的妻子,可那样做,便会影响到他如今的地位,而且我也害怕,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他的累赘。”
红裳微微叹息,缓缓将头放在我肩上,低语道:“其实,我又何尝不是!?”
双手轻轻环抱住她,我有些抑郁地望着暮色渐弥的庭院,眼前的一切,都在寒涩的风中变得模糊不清。
很是意外,韩知古居然是深藏不露的药膳高手,一大盆双补气血之功的八宝鸡汤一端上桌,浓郁的香气顿时弥漫开来。
“别光闻不尝,也别光尝不语,快试试口味,我可是有好长一段时间没做这道汤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引来二位的赞赏。”双手交叉在胸前,韩知古一脸堆笑道。
我看着他那滑稽的模样,顿觉好笑,正想动手舀一勺尝尝,却听红裳有些气恼地低嚷道:“你别告诉我,你忙活老半天,就只做了这一道菜,而且,你打算今晚就让我们姐妹俩吃这一道菜?”
韩知古怔住,瞪大了眼睛看着她,然后表情很是无辜地点了点头,说道:“难道,一道还不够吗?”
“不是够不够的问题啊,关键是你的诚心啊!”
“我可是连看家本领都拿出来了,诚心还不够?!”
“一道菜而已,就想敷衍我们?”
……
在这一对斗气高手针锋相对的同时,我所有郁闷的心情全都瞬间消失,一边乐得看着他二人偷笑,一边自顾自地舀汤喝了起来,却是不想这时,门外的守卫忽然小跑进来,用口音很重的汉话说道:“可汗有请三位一同前往汗庭赴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注:渤海国(669年—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北方古老的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始建于公元698年(武则天圣历元年),初称“震国”。七年后(公元705年)归附于唐王朝,十五年后(公元713年)被册封为“渤海国”,由于谐音也称为北邵国。与南面的南昭国相呼应。公元926年被契丹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
渤海(北邵)国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全面效法唐朝封建文明,依靠渤海人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繁育了发达的民族经济和灿烂的渤海文化,促进了东北边陲的进一步开发,丰富了中华大统一的历史涵量,创造了“海东盛国”的辉煌。全盛时期,其疆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两岸,鞑靼海峡沿岸及库页岛,东至日本海,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鲜之咸兴附近。居民以靺鞨人最多,高丽遗民占有一定的比例,还有汉人以及少量的突厥、契丹、室韦人,靺鞨中又以粟末靺鞨为主。
作者有话要说:赶紧飘去支持北京奥运。。。希望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