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遇(上)(1 / 1)
忽闻湖上弄清幽,若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鸣音和琴声,白衣仙,似幻影。
西子湖畔雨初晴,水清风,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剑花烟雨的江南,花自飘香,人自醉,处处莺歌燕舞。权贵们歌舞升平,浑然忘记了金国的虎视眈眈,百姓的怨声载道。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杭州果然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雨后的西子湖畔,垂柳夹岸,翠色yù滴;湖水清澈如镜,碧波无限。暮时月沉西山,晚风轻漾,柳丝舒卷飘忽,勾魂销魄。
时值中秋,湖中游人泛舟赏月,和歌嬉戏;两岸歌声笑声欢畅,夹杂着飘逸的酒香,令人不饮亦醉。
“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一锦衣华贵的年轻公子忍不住赞道。
“少爷好诗句!好诗句!”身旁两人武师打扮,袖口紧束,神清气朗,颇有点保镖的架势。二人对那年轻公子所言之意只是一知半解,但却一昧恭维,连连称赞。
再看那年轻公子,大约十八九岁模样,一袭金丝凿玉的锦绣长袍,腰佩玲珑玉,脚蹬镂金靴,举止不俗,一身贵气。细看此人样貌,剑眉似虎跃之态,眸子幽远而深邃,挺直的鼻梁,倔强而性感的唇,一见之下,便觉神态潇洒,气宇不凡。其所经之处,无人不被这位俊美的公子所吸引,不约而同向他望去。
行至一凉亭,只见亭中题有一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那公子心下细细揣摩,不由得赞道:“好诗!好诗!”
身旁一人不甚明白,问道:“少爷,这首诗明白易懂,不知好在哪里?”
另一人忙向他使了个眼色,令其闭口,在那公子耳旁悄声道:“少爷,这首诗好像是批判朝廷的。”
那公子闻言,神态自若地道:“我知道。”不由得一笑,“批判的好!平时哪听到过如此直言不讳的话语?”转而又遗憾地道:“只可惜,不知道此诗出于何人之手,否则定要拜访一下。”
凉亭旁,一群人聚集一处,在津津有味地听说书。只见那说书人头发、眉毛微白,背部微驼,一手握着竹板,一手拿着醒木,时而紧皱双目,时而呲牙咧嘴,可谓绘声绘色。说到兴致之处,是前仰后合,手舞足蹈。在场众人也附和着频频点头,时而怒,时而怨,时而声泪俱下,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原来那人所说的正是岳家军抗金的故事。
其实,岳家军抗金的故事他已听过不下十遍了,可每一次听都有不同的感觉。每听一次,便觉岳飞在他心中的形象高大一分。
只听说书人道:“岳元帅率领自己的军队,联合各路义军,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多次打败金齐联军,屡建战功。在士气高昂,群情激奋下,岳元帅率领部队乘胜追击,一只打到距离汴京只有四五十公里的朱仙镇。岳元帅兴奋的鼓舞部下道:‘直抵黄龙,与诸君痛饮!’”那说书人说着,举起醒木在桌案上猛然一击,叹道:“可是,正当岳家军斗志昂扬地等待皇上渡黄河进军的诏令时,却突然发生了变故。到底皇上颁布了什么样的诏令呢?事情又有怎样的变化?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在场众人无不摇头叹息,议论着离席而去。
那贵公子听到此处,也不由得慨叹起来,踱步到亭中,在亭中桌旁坐下,兀自神伤。此时,暮霭已笼罩在淡清澄澈的湖水上,泛出丝丝薄烟,缥缈着四散开去;而明月已悄悄爬上枝头,俯瞰着大地。那贵公子静静望着湖面,银盘似的月亮映照在湖水中,微风吹过,拂动着她那若隐若现的身影,灵动、婀娜。而跟随的两人只是紧随其后,察言观色,不敢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