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第九十一章 君临天下(9)(1 / 1)
牟泰此人虽颇为莽撞却也是个知恩图报、极讲义气的主儿。早些年,牟皇后还躲在佛堂内,牟泰正在军中做一个小小参将,有一次,因为触犯军法要被重罚,幸得副将魏叁求情得以幸免,从此,牟泰不单将魏叁视作救命恩人,还看做兄弟,对其推心置腹。在牟泰掌握北军军权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魏叁调入北军,做自己的副将。
魏叁当年不过一时心软为牟泰求情,万没料到后来牟家会发生翻天逆转,更没有料到自己会成为牟泰的心腹。魏叁与别的武将不同,他出身书香门第,虽然选择从武,思想上却多少有些读书人的固执,对外戚专权这种事实在不齿,本不想与牟泰为伍,正打算推辞牟泰将其调入北军的好意时,老尚书陆九龄私下找到了他,说了一大堆家国天下的废话之后,才说到重点——希望他能到牟泰身边,以便将来能帮助皇家重掌北军。
被老尚书说得热血沸腾的魏叁当即表示,一定会为了国家大局肝脑涂地、死而后已。于是,带着几分悲壮到牟泰身边做朝廷的细作去了。
天授元年,三月初八,做了多年细作的魏叁终于得到了动手的消息。
牟泰好酒是众所周知的事,为此,太皇太后骂过他多次,每次骂完,他都会有所收敛,但过不了多久,又会故态复萌,因为他虽好酒却也从未误过正事,太皇太后只道他懂得拿捏分寸,到后来也懒得骂了,只能由得他去;却不知道,每次喝醉,凡遇上要事,都有魏叁替他处理。魏叁因此更得牟泰信任,甚至连将印也可以放心交给他。
三月初八这日,魏叁趁着牟泰喝得半醉时编了个理由,哄他交出将印,因为以往都没出过什么事,牟泰也就放心大胆的交出将印,转头继续喝酒,却不知道,自己交出去的是足以压垮牟家这堵危墙的稻草。
魏叁拿着将印与陆蜻蛉曾做过太尉的兄长共同进入军门向士兵发令,拥护牟氏的袒露右臂,拥护轩辕氏的袒露左臂,结果,军中将士都袒露左臂,至此,北军已完全被大臣们控制。
与此同时,从兴平五年起便开始担任右丞的傅恒,同往常一样,邀请牟湘的新任妹夫刘知更到茶楼喝茶,刘知更刚刚坐下,傅恒便按事先说好的,摔碎茶碗,埋伏在茶楼的护卫一拥而上,将刘知更乱刀砍死。
刘知更掌管着三千禁军。傅恒提着人头直接进入禁军大营,面对着手执武器的禁军将士,傅恒毫无畏惧地将手中人头往地上一扔,大声责问他们,是否要助纣为虐,倾覆天华江山?并痛诉牟氏专权以来的十大罪状,而其中最大的罪便是先帝令人疑窦丛生的死亡。
在傅恒慷慨激昂的演说感染下,众将士发誓要驱逐权臣,护卫皇家。
于是,大臣们得到了禁军与北军的支持。
然而南军还在牟湘手里。趁着牟湘还不知道北军与禁军已被大臣们控制的时候,傅恒带着禁军与北军会合,合力拿下南军。魏叁与陆纵一人带领一支军队,魏叁前往牟湘府邸,向牟湘发起攻击,牟湘逃走,魏叁率兵追赶,一直追到光禄勋府后院一个角落把他给杀了;陆纵带着人直奔牟泰所在的酒家,牟泰喝得酩酊大醉,在醉梦中被陆纵结果了性命。随后,陆纵带着人马前往别府解救妹妹去了。
解决了最让人担心的牟湘、牟泰及刘知更,剩下的事就变得简单了。
傅恒派人分头把牟氏男男女女全部抓来,不分老少一律斩杀。
此种政变意味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斩草除根是不变的法则。
然而最大的根在宫里,也不是他们这些臣子敢轻易触碰的,臣子们不敢动的便是太皇太后与皇太后以及年幼的小皇帝。
众臣商议之后,决定先将小皇帝单独“保护”起来,再将太皇太后与太后分别囚禁。天华以孝治天下,从亲缘来讲,太皇太后是轩辕家的长辈,从地位上来说,这两个牟家的女人站在最高的位置上,这些臣子谁也不敢做出这以下犯上的举动,这烫手山芋还得扔还给轩辕家。这其中还得考虑小皇帝与牟家的血缘关系,众臣子虽然谁都没说出口,但是就连何童也明白,牟家被斩杀干净,众人都担心小皇帝日后会找他们算账,所以,小皇帝其实也是留不得的,只是,弑君的大罪谁又敢担?
起事之初,曹恪便偷偷写信给铭幽,事成之后,傅恒也给铭幽写了信,催他加紧入京,以免胜利果实落入他人之手。
傅恒的书信尚在路上时,被软禁在凤仪宫里的太皇太后已经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结局。
“你曾说,富贵权势不过是一枕黄粱梦。”太皇太后穿戴整齐,双眼透过敞开的窗户向远方眺望,一面抚摸着那只青瓷坛,一面微笑道,“可这场梦,何其真实。”说着,低头看着青瓷坛,继续道,“这样的结局,我不后悔。”
如果一定要说后悔,她只后悔为什么当年没有早一点开口说出对他的感情,没有早一点鼓足勇气与他私奔。
“太皇太后。”双福在她身后跪下,静候她的吩咐。
“点火吧。”太皇太后平静地发出人生中最后一道命令。
三月初十夜,子时,凤仪宫突起大火,冲天火光中,宫内无人逃出,叱咤一时的太皇太后以她惯常的激烈方式离开人世。后世史官对她进行了中肯的评价,她虽首开天华朝外戚专权的局面,但不得不承认,天华在她的统治下是呈上升趋势的,天华朝能有后来的鼎盛局面,她同样有着缔造之功。
身在坤翊宫的太后立在檐下静静看着凤仪宫的方向,心里分外平静。她以为她是痛恨太皇太后的,可是当她仇恨的人真的到了穷途末路,她心里却有无限的悲痛,也不知是因为她到底是自己的婆婆加姑姑,还是因为心底清楚,下一个踏上黄泉路的将会是自己。
“太后娘娘,回去吧。外头风大。”女官在她身后低声劝解。
摇摇头,太后固执地站在原地不肯动。她也想过是不是在群臣与轩辕家的人来羞辱她之前就自行了断,以便保住自己的尊严,但是一想到年幼的皇帝,她又有着深深的不舍。就算是死,也得见见儿子最后一面吧。
**************************
狄将军与藤冲先后看过傅恒的书信,对望一眼,狄将军转头对铭幽道:“王爷真打算单独入京?”
京城现在的情势复杂莫辩,小皇帝被废是板上钉钉的事,问题便是废掉了小皇帝,由谁来继任皇帝?先帝除了今上还有四位皇子,这四位皇子说起来与牟家并无瓜葛,在他们之中挑选继任者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如此一来,铭幽的策划便要落空。
傅恒在此时催促铭幽赴京,也有让他最后稳定大局的意思,现下,先帝的儿子们便是铭幽通往帝座的障碍,到底该如何处置,得交给铭幽自己决断。
“傅丞相在京中恐怕坚持不了多久,若让那些有心人提前行动,废掉小皇帝,改立别的皇子,京城会陷入彻底的混乱。”铭幽一面整理新换上的衣服,一面答道。
“万一其中有诈……”藤冲迟疑地提醒道。
“不会,傅恒跟随孤王在临淄多年,孤王信他。”
说完,接过长风递给他的佩剑,道:“孤王走后,你们继续在此驻扎,千万不要与周典起冲突,也别轻易退兵。”
唯有他们保持不动才能暂时迷惑住莫离,以免他得知消息会打破盟约攻入京城。
狄将军与藤冲齐声应是。
铭幽带着长风趁着夜色离开营寨,于对面驻扎的周典大军似乎并未察觉;殊不知,在铭幽接到傅恒书信的同时,周典亦收到来自曹恪的书信。曹恪与周典交好,故而在信中将京城现下的情势做了一番分析,最后道,“唯今之计,只有将河间王迎入京城主持大局,方可平衡各方势力。”
周典对曹恪的话嗤之以鼻,轩辕家无论能力、声望,足以平衡各方的都绝不会是铭幽。心下又隐隐觉得有些地方不对,重新仔细阅读信件,周典发现,从信中所讲各个参与京城政变的官员几乎都与铭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魏叁是陆老尚书的旧属;陆纵是铭幽的大舅子;傅恒曾在临淄担任国相近二十年;给他写信劝他千万不要拦阻铭幽离开大营的曹恪同样是铭幽的大舅官。
这场看似因为不平而针对牟家发动的政变,分明就是拥戴铭幽为帝的前奏!而现在,京中的南北两军以及禁军全都掌握在这帮支持铭幽的人手里!
周典惊出一身冷汗,不知不觉间,轩辕铭幽身边竟聚集了足以扭转整个京城局面的人。看来这个轩辕铭幽倒真不是表面上看来的那般无用。
基于此种认识,周典照书信所说,吩咐下去,只要对面军营没有兵士调动,若发现有人趁黑出营,不必阻截,只要加强本营的戒备便可。
铭幽与长风得以畅通无阻的离开营寨。